书城小说侏儒英雄
2743800000001

第1章

拖了两个月的"环宇宙探险行动中自然人类权益案"终于要宣判了,大法官汉谟拉比先生走上法官席,原告与被告立在法庭前等候着。原告:"维护自然人类尊严与权益大联盟"的代表费舍尔先生;被告:世界政府代表岗田正义先生。

他们尊敬地看着机器人大法官,他是绝对公正的,绝不会掺杂任何私人的感情;他也非常博学,记忆库中装着从古巴比仑的汉谟拉比法典以来的、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和判例。机器人相信他,自然人类也相信他。

"在宣读判决书之前,我想先作一些解释。"方脑袋法官慈爱地说,"在即将出发的环宇探险麦哲伦号光速飞船中,究竟是否应该为自然人类留下一个座位?从纯技术角度看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自然人类要新陈代谢,因此不得不在飞船内建立一个维生系统;自然人类的身体太脆弱,不得不加上笨重的幅射保护层;也许最重要的一条是,自然人类的智力活动太慢,难以应付光速飞船所遇到的突发事件。所以,大部分科技界的人士,包括自然人和机器人,都坚持说自然人类参加环宇航行毫无意义。但是,"他环视着法庭,"不要忘了,自然人类的天性是冒险,是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占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人类的几次地理大探险。300万年前,人类刚刚从猿类中脱身出来,就从非洲腹地向亚欧大陆扩散,分化出各个人种;3万年前,位于亚洲腹地的蒙古人种越过白令海峡,沿着阿留申群岛向美洲进军,形成了爱斯基摩族和印弟安民族;1492年,哥伦布再次发现美洲;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可以说,今天的高科技时代,正是自然人类这种探险天性的果实。就连这次环宇探险的动议,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自然人提出来的。"考虑到以上的历史因素,我认为自然人类有权在麦哲伦号飞船上占据一个位置。"他收起笑容,"现在,根据世界政府授予我的权力,根据地球生命大法典的条文,我宣布:

原告费舍尔得意地瞟一眼被告,后者则满脸阴云。岗田正义已经估计到这个结果,作为自然人的一员,他当然不会对该判决在精神方面有什么抵触,他巴不得是这样呢。问题是这么一来,这艘飞船的技术难度和建造费用就要大大增加了,而这些局外人是不会操心这一点的。大法官抑扬顿挫地宣读着:

"一,麦哲伦号飞船上必须有一名自然人类的乘员,且机器人乘员的外形必须为人形,相似度不低于99%。"

"二,自然人乘员的体重不得超过45公斤,身高不得超过1.30米。"费舍尔突然瞪大眼睛,在脑子里飞速把这些数字换算成直观形象:一个可怜的侏儒。法官耐心解释道:"这个限制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认真听取飞船设计师的意见后相信,在这个限制下,原设计的飞船在做出重大修改后尚能使用,超过这个限制,目前的技术水平就无能为力了。不要忘了,这是光速飞船,每增加1克载荷也将多耗费天文数字的能量。"

"三,由机器人船长对自然人乘员定期作精神鉴定,飞船事务由两人共管,但最后决定权在机器人手中。"他解释道,"在漫长的幽闭生活中,自然人很可能患幽闭恐惧症或深度抑郁症,这是精神病专家的一致意见。"

"本法庭的判决为最终判决。"

共生波三维图像瞬时传递系统迅速把判决结果传到整个地球,传到月球和火星移民区。在三维屏幕上,原告和被告很有礼貌地握手告别,胜利者的微笑中藏着尴尬,失败者的沮丧中透着调侃。

各大报纸都发表了带有倾向的专栏文章。《科学箴言报》(据认为它偏重于机器人的观点)的社论标题是:"道德上的繁文褥节战胜了科学的明晰"。《大一统报》(据认为它偏重于自然人的观点)则冠以这样的标题:"自然人的胜利?啼笑皆非。"唯有《我们》报对判决结果全盘肯定,刊发了热情的赞扬文章"上帝的安排",作者多巴多夫。文章写道:

"这项公平的判决是多种利益的巧妙平衡,感谢汉谟拉比法官的睿智通达!当然,判决中的严格限制,使自然人类不得不选一个侏儒作自己的代表,这一点使许多人引以为耻,其实大可不必。请公众不要忘了,环宇宙探险——这个天才的、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动议,正是一位侏儒提出来的。不久前,笔者采访了这位葡萄牙人瓦斯科·巴尔托查,他说,如果人类遴选他作为飞船上的乘员,他将感到非常荣幸——而且,想想吧,他的体重是43公斤,身高1.27米,正好在限制之内。这简直是上帝的巧妙安排!"

巴尔托查立即成了全球新闻媒介的追逐对象。

巴尔托查,男,25岁,未婚。智商65.生父母不详。他成长于里斯本一家孤儿院,据认为,他是世界是现存的野生人类(即不借助于人工生育技术而繁衍的自然人)中最年轻的。目前他是一家汽车自动加能站的加能工,这是社会福利计划中专为残疾人设立的象征性工作。

这名蓝领工人没想到自己能一夜成名,他在聚光灯下乐得不知高低,傻笑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全部告诉多巴多夫了,我的所有情况全都告诉多巴多夫了。他是个好人,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千百记者的忌恨目光中,多巴多夫往嘴里丢着咖哩豆,不慌不忙地向外发送着他的系列专访文章。他的独家新闻是怎么买到手的?一百包咖哩豆而已。多亏他有这个爱好,才得以认识巴尔托查,使自己大大地出一次风头。

多巴多夫的第一次专访是在法院判决前夕发表的:

多巴多夫:巴尔托查先生,你的天才建议是两年前经本报发表的,很快就为世界政府所接受,世界法院即将作出有关判决。现在,读者想了解一下,你是如何灵犀忽来,萌生这一绝妙的想法。要知道——请原谅我的坦率——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思维也说不上敏捷。但你却提出了亿万聪明人、和更聪明的机器人所想不到的东西。

巴尔托查(嘻笑):很偶然的——三本书恰好放在一起了,是一个顾客遗忘在加能站的。坦白说我从不爱看书,但闲极无聊时也会翻几页。等我把三本书翻够一遍,我忽然……

多巴多夫:是哪三本书?

巴尔托查:一本"麦哲伦环行地球1000周年"。我告诉过你吗?我是葡萄牙人,虽说现在国籍已不存在了,但我还是最爱看葡萄牙人的老故事。可惜,麦哲伦在本国不受重用——都怪那个专横昏庸的葡萄牙国王伊曼纽尔——只好跑到西班牙干成一番大事业。我要是生在1000年前,一定去跟麦哲伦去当水手。虽然我个子低,爬桅杆比猴子还快哩……

多巴多夫:对,我相信。第二本书呢?

巴尔托查:是介绍新型"冲压式小型光速飞船"的小册子,是南门二航宇公司印发的。老实说,小册子的内容我看不懂,不过我多少看懂两点:第一,这种飞船所需燃料是依靠在航行途中收集太空的氢氦粒子,所以它的航程没有限制。第二条,它能产生恒定的加速度,半年之后就能接近光速。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吗?他是600年前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不过他的相对论我从来没打算弄懂。时间怎么能变长变短呢……

多巴多夫:我知道爱因斯坦,请往下讲。

巴尔托查:虽然公式我看不懂,结论是知道的。说飞船接近光速后,飞船上的时间就会变慢,即使飞船开到100亿光年的宇宙边缘,也就是说航行100亿年之后,飞船上的时间才过了24年。等驾驶员回来,还不到退休年龄呢,还能看到他的亲人呢。

多巴多夫:他看不到的,因为飞船外的时间是数百亿年,不要说他的亲人,连宇宙也不一定存在了。好,第三本书呢。

巴尔托查:第三本书更难懂了,我连书名也没记住。但我刚好看懂一点,书上说宇宙是超圆体,假如一个人的眼力能穿透几百亿光年,那么,当他从地球一直向"宇宙之外"看时,最终会通过超圆空间的扭曲,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个说法太逗了!我马上想到麦哲伦的环球探险,那时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一直向前走就会离家越来越远,甚至掉到地球之外,后来他的探险才证明地球是圆的。现在,假如一艘飞船一直向"外"飞,它会掉到宇宙之外,还是返回原处?应该像麦哲伦那样去跑一圈……后来的事情你都清楚,咱俩在公园里偶然碰见,都在吃咖哩豆,咱们开始聊天,聊起了这个想法,你就把它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