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代山西蔚州(今属河北省)人。小时候的王振聪明伶俐,读书也还用功,有时在老师长辈面前念诵几段唐诗宋词,流畅烂熟,常受到夸奖。王振求学读书,虽然说不上满腹经纶,却也算是儒士之流。有了学问之后,王振想的就是做官发财。他起初当教官,一干就是九年。他的心思自然不在教书上,有时便议论朝政国事,结果让人告发,被发配到长城一带服劳役。
这个时期,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权。燕王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之后,扩大皇宫中的宦官队伍。王振尽管已经20多岁了,但还是横下一条心,投托于宦官门下,自愿做了阉割手术,进入皇宫当差。王振未入宫前,成祖宠信的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远扬国威,令人羡慕不已。所以说,王振自愿净身入宫,并非是穷迫无奈,而是受荣华富贵欲望的驱使,寻求进身阶梯。这种人阴险狡猾,贪欲极盛,一旦得势,就会胡作非为。
话说明代的开国之君洪武皇帝本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从文臣们口中知道了历代宦官干政专权的危害,便为自己开创的大明帝国作长远打算。他立下法令,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兼外臣文武职衔,官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他命令在宫门前树起铁牌,上刻“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个规定在洪武时期,基本得到执行,宦官干政的弊端没有发生。
但是,到了明成祖当政的永乐时期,宦官的情形发生了变化。成祖为燕王时,多次收买建文帝宫中的太监传递朝中情报,后来“靖难之役”爆发,南京城中一些太监又逃入燕王军中,密报城里的军情虚实。在燕王争取皇权的战争中,他身边的宦官也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郑和就是因为从军征战之功,得到燕王赏识,受赐姓名,提升为内宫监的太监,而他原来的姓名马三宝反而被人遗忘了。
燕王称帝后,认为太监对他忠诚,视为心腹,先皇老子定下的“祖制”便被破坏了。宦官出使外国,到各地征税,担任监军,坐镇边防等,都从永乐朝开始出现。宦官不许读书识字的禁令也被突破,洪武时被诏令禁止的锦衣卫监狱也恢复了,后来又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统领,专门缉查官民中的谋逆、妖言等活动。
总体而言,成祖到仁宗、宣宗时期,皇帝虽然信重宦官,但对其控制驾驭还是严格有效的。宦官但有放纵不法之举,即予以严惩。仁、宣两朝,宦官制度的变化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地方。一是设置镇守太监,监视牵制武臣;二是宣德四年(1429)特设内书堂,由一些有学问的官员负责教小太监学习文化,形成定制。明代宦官地位的实质性变化,与此关系颇大。
王振入宫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他有文化。相比之下,那些不识字的太监们就逊色多了。入宫不久,王振就被派任教小太监识字读书,成了小太监们的先生。再加王振入宫前见识过官场上的人物事情,头脑灵活,胸有城府,能说会道,善于见机行事,于是,这份宫内教书先生的差事,他干得名副其实,而且一直干了二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