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
2745600000004

第4章 音乐成就梦想

家长姓名:王仙

学生姓名:王也文

录取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毕业中学: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我有过很多角色,也有过很多成功。但是,最好的角色是母亲,最大的成功是18年坚持不懈的素质教育,让女儿成为热爱音乐、快乐学习、有社会责任的人,能够有机会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北大人”。

教育爱大于母爱

也许是工作了12年,30岁,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准备才做母亲的缘故,女儿出生时,在出生纪念册的扉页写下的期盼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驾驭生活。

分享一下我在女儿童年的教育理念:

让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中成长。

始终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观察者、欣赏者,不要做评判者,允许孩子失败。

帮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把批评、要求变成鼓励和希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认字、背诗等更重要。

引导孩子感受成功的快乐。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的潜能。

慎重选择幼儿园,它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是孩子性格、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初始。

下面的一篇文章是我在女儿一岁半时写的,也许能够进一步诠释我的育儿理念。

女儿一岁半了,早想为女儿写点什么,却因手懒,一直未曾动笔。一日,友人问,最近都读了些什么书,我释然一笑说:“只当孩子妈了。”细想也不对,从孕育女儿至今,已为她读了几十本书了,怎一个“只”呢?

我属于没资格享受“丁克”家庭之列的人,于是乎结婚已六七年的我,正经八百地开始研究起如何孕育优良“种子”,如何能有肥沃“土地”的学问,及至女儿“安营扎寨”,又开始四处寻找关于胎教、早教之类的信息。闲暇之余总是翻报纸、找杂志,或者去书店、图书馆,什么《如何胎教》、《胎教的艺术》、《零岁方案》、《胎教器的使用》、胎教磁带等,很快堆了一大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之后,便开始从饮食起居到心理状态,从音乐欣赏到书籍、美术作品的享用,无不严格按照阅读—综合—分析—消化以后所得的精华去做。女儿出世了,又开始钻研《育儿百科》、《早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地做了四个月的母亲之后,总算看到成绩了。人们常说“七坐八爬”,可我那四个月零五天的小女儿居然会爬了!那天,我把玩具小花鹿放在她的面前,像往常一样训练她的视听能力。只见她两只小眼睛专注地盯着小花鹿,右手吃力地从胸脯下挪出并且伸向花鹿,噢,还差十几公分。我静静地看着她,不动声色。但见她毫不气馁,眼睛紧紧地盯着花鹿,再一次把小手伸向前方,忽然右脚一蹬,身体挪动了一下,紧接着左脚又一蹬,又挪动了一下,又一下……一把抓住了小花鹿!我心里一阵激动,从看见目标到产生想要的念头,于是伸出手,当伸手够不着的时候,又去借助腿的力量,这其间要接通大脑多少个神经通路!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于她而言简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遇到好友,我总忍不住地说:“我的作品怎么样?”言语中荡漾着母亲的自豪。

的确,她一出生就爱笑,小眼睛盯着你,就好像能读懂你满眼的慈爱,四个月会爬,五个月开始叫妈,七个月你让她说再见,她却说“byebye”,及至八九个月几乎所有的称谓都能叫出,在她面前好像没有发音困难。如今,已经一岁半的她,已能断断续续地背唱十几首儿歌了,尤其是《小燕子》歌,能摇头晃脑,神气活现地全部连续唱出,这还不算,从一到十她能准确无误地一口气说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那几十本书的缘故。

女儿一岁半了,女儿本身就是一本多彩的书,要读好这本书,不知道今后还要再读多少本书来做准备。

做智慧的家长

为孩子量体裁衣,不做过高的要求,始终让孩子保持在第一梯队。进入小学后,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我始终认为,培养孩子就像中医治病,扶正祛邪,治本最重要,只要固本了,就能走得高走得远。孩子每次考试成绩结果出来,从不问名次,只问扣分原因,把做错的题目解决掉,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就可以了。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轻松地完成了小提琴十级,并且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接力写小说游戏,画漫画等,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读书、练琴、游戏,都是学习,也都是玩儿。这个理念我曾经动摇过,虽然,它对孩子快乐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因为是玩儿,所以不够严谨。尽管孩子在读书、练琴时,没有负担很快乐,可做数学题时经常会有低级错误,常常难题做得好,却在简单的加减计算上扣分;整个曲子拉得很好,却加了不和谐的音符。问题总没有办法多,从二年级开始,制定了家庭会议制度,每隔一段时间或是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需要纠正的问题,就开会解决。当然,会议的开始一定由爸爸妈妈先谈近期各自的表现、优缺点,然后孩子再谈,很平等地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做好记录,重点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及改正方向,要求孩子签字。直到四年级时,孩子提出“开会是为了弹劾我”,在一片笑声中终止。家庭会议在孩子成长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避免了唠叨、说教甚至过激情绪,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了自律的习惯。

永远说老师的好话,让孩子敬佩老师,喜欢同学,热爱学校。对于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客观地去分析,在第一时间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想方设法分析老师做事的合理性。这个做法来自于朋友儿子的教训。朋友的儿子初中时非常喜欢英语,在一次班级英语剧的排练中,虽然担任替补,仍然以高涨的热情做幕后工作。因为A角临时不能出演,他踌躇满志地准备替补时,结果老师却换上了另外一个同学。从此,这个孩子从讨厌老师开始,直至讨厌英语、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成绩一落千丈。教育无小事,老师的偶然所为,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家长,如果不去及时把负面情绪卸载,那么,后果必然是面对一个消沉的孩子。

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孩子的原动力。女儿从4岁3个月开始接受规范的音乐教育。因为从婴儿期即发现她的音乐感受能力非常好,刚刚能够扶站的时候,就会随着音乐的律动,准确地用身体去表达。抱着左右脑同时开发的想法,在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教电子琴的弹奏。仅仅过了几个月,她就提出:太简单,不好玩。而不愿再学,在让她自己确定真的不愿再学之后,终止了电子琴的学习。5岁时,一位小提琴老师到幼儿园挑选几个孩子陪伴自己的女儿学琴,她非常高兴能够被老师选中,回到家就把老师留下的电话号码交给我,缠着要学。这次,我在她面前表示了极大的“犹豫”,提出了诸如小提琴非常难学、拉琴会很累甚至手会磨破、上学后作业会很多也不许放弃等要求,她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以后学琴的最初几年里,每当出现瓶颈期,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重复提出她的承诺。言必行好做,行必果是需要坚韧毅力的,她为了5岁时的承诺,一直坚持着,最终真正爱上了音乐。在完成特长生考试后全力拼搏文化课的日子里,仍然时常忍不住拉上一曲,我知道这时的她不仅是被音乐吸引,更有对成功的体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左右脑的开发,更有心灵的塑造、意志力的培养。类似的欲擒故纵的方法还成功地用在了英语的启蒙教育上。最初创造一个看似无意的机会,让她看到许多同龄小朋友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英语,让她产生好奇心和加入其中的愿望,在她提出要求后,故作姿态地表示很怀疑她是否能够坚持而拒绝,直到她迫不及待地“抢”了我的钱包自己去交学费。从此,她一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直至有一天提出少儿英语太简单、没意思,而改学新概念英语。

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从日常小事中感受快乐。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现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幼年经常和母亲形影不离,从得到别人帮助时真诚地感激,到遇到有困难的人及时给予帮助,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一切都时刻影响、塑造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学低年级时,下午我去学校接女儿,远远地看到她正小心地扶着一位同学过马路,看到我后,对我喊了声:“妈妈,等我一会儿,她不舒服。”我站在车站旁,看着她用自己的钱,为那位同学买了罐可乐,送上公交车后才来找我,一脸的成就感。我为孩子的善良、独立、无私而自豪。她有时放学回家后会对我说,某某老师上课时嗓子哑了或是感冒了,要求我准备些药给老师。曾有老师用世俗的眼光,婉转地提到过此类事,我很认真地告诉老师,孩子的关心是纯净的。直到现在,女儿也没有知道她的行为曾经被误解。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和污染是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社会化”的时候,教给孩子做人的真性情,让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分得清是与非、美与丑。现在,孩子会习惯性地关心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关心自然,会随手拾起公共场所的垃圾放入垃圾箱……

做孩子的同行者

为孩子的行为设个底线,而不要套紧箍咒,让孩子有宽松的环境,充分成长。进入中学后,青春期的萌动,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环境,知识量的扩充等,让孩子目不暇接。在知识和思想上都飞速进步,想独立,自控力又不够,思想上的困惑和杂乱,好奇和探索,都成了这段时期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导火索。青春期的小叛逆来了!这段时期,除了一如既往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外,还要不停地斗智斗勇,因为你培养了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孩子就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应对她。我为孩子设立的底线,一是学习成绩不能下降,必须考入市重点高中,如果分数不够需要交钱上的不算。二是在人际关系上,朋友可以很多,但是绝不能早恋,有情愫可以在心里,不可以去表达。初一、初二在放手不放眼中度过,初三时,我经常给孩子心里暗示:你的逆反期已经过了,已经能够管理好自己。事实证明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初三下半学期开始,我已经能清晰地感受到,女儿放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放心了,她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仅是教育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心灵成长。高一新生军训结束后,她仰着黑红的笑脸告诉我,有男同学追求她,被她拒绝了,她教育那个追求者:“你来一中是谈恋爱还是学习的?”我为孩子的成熟感到高兴。

尊重孩子,亦师亦友,比朋友多长者的威,比长者多朋友的平等。记得孩子初二上学期时,非常想要手机,我们没有满足她的要求。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晚上做作业时,她在玩手机。我们不动声色地指出了她的行为,她告诉我们是班级的一位男同学给她玩的。于是,我们很严肃地请她坐到客厅,给她分析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并征求她的意见,如何处理这件事。之前她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所说的严重性,所以有些发懵,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我们告诉了她三个处理方案:一是交给学校德育处或班主任,二是交给同学的家长,三是由爸爸交给学校传达室,让门卫转交给同学。她选择了第三个方案,我们强调她是个大孩子了,应该被尊重。这件事以后,明显感觉到她成长了许多。

陪孩子追梦。女儿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时她的启蒙老师认为她很有艺术天赋,想让她往专业方面发展,报考音乐学院附小或附中。因为之前我们对孩子的定位完全是素质教育,所以,思考再三后,我们的决定还是继续业余学习,但是尽量能够按照专业要求训练。这么小就走专业发展,知识面会很窄,不利于孩子成长,况且,女儿的文化课学得非常轻松。爸爸始终认为,没有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孩子的知识结构会不完整。老师告诉我们,12岁之前孩子的基本功和演奏水平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以后的演奏水平。所以,每个暑假考级前,我都会请公休假陪女儿每天练八九小时的琴,启发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在严格打击考级“黑洞”那年,全市小提琴九级只有两个优秀,女儿是其中之一。其实考级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准备考级的过程中,水平得到提高,学会为目标而努力,学会感受成功的鼓舞。正如她在七八岁考级后,十分认真地对我说的:“妈妈,谁要不愿意拉琴,你就告诉他妈妈,让他考级。”受到师姐在清华考特长生的启示,我们决定让艺术作为助跑,让孩子尝试蹦一蹦能够够得着的高度。准备中考前,我明确告诉女儿,要凭文化课考入一中,决不可用特长做敲门砖,那是留着高考时用的,否则,只能说明你没有实力。中考时以远高出录取分数线的成绩进入一中,自信的她,当时只填报了一中,甚至没有留退路。十几年坚持不懈地练琴,让她在高考的特长生考试中,稳稳地得到了几所重点大学的加分。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她没有丝毫的松懈,紧接着就投入文化课的紧张复习中。因为艺术多用形象思维,而文化课多用逻辑思维,所以,在特长生考试后的日子里,更多的是思维的调整,恢复原有的学习习惯,制订更高效的复习计划。因为缺课,别人的进步就等于她的退步。孩子也曾出现过急躁情绪:在北大,艺术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也通过了,为什么还要高考?我平静地告诉她,北大从来不缺状元,从来不缺学习上拔尖的学生,北大看中你的是综合素质,最后的高考实际上是考你的心理素质,你平时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北大的要求,如果高考不过关,只能说明你的心理素质不够,你就没有资格到北大。有的家长作为过来人告诉我,高考的孩子绝对要小心翼翼地不去招惹。而我说,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情况,该刺刀见红的时候,一定不能手软。高考时,在巨大的压力下语数外3门功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也成功闯关!终于,梦圆北大!

没有想象的惊喜,看到的是女儿平静、甜蜜的笑容,正如她写的文字: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十足的准备,才有可能把握住机会。人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只要你准备好迎接它。

青春期的小叛逆来了!这段时期,除了一如既往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外,还要不停地斗智斗勇,因为你培养了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孩子就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应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