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
2746900000005

第5章 人才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

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未来,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此外,在迅速变化着的时代,所有青年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每个人都注定会产生许多心理的困扰。因此,认清客观形势,确立人生目标,肩负民族振兴使命,认真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实践,培养良好人格,增进心理健康,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和活力,就成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人生挑战。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20世纪初期,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9)在他的文章《论教育之宗旨》(1906)中就对教育的目标作出了清晰的解释:“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与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1—253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很宽,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健康,还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如下具体功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是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健康人格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客观的自我评价、健康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道德行为等。对优秀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秀大学生尽管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不同,但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这就是:较高的理想、责任感、学习目的明确、较强的自信心与自律性、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健康的心理等。这些特征可以称为“成功者的人格品质”。健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并改造自身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健康人格模式,促使大学生早日成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潜能开发

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1996)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以下特性: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较易集中注意力;在学校生活中学业上有较优秀的表现;善于理解他人;人际关系较好,可发展深厚的友谊;较少患传染病。心理健康包括自制力、热情、毅力、自我激励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更可以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人的健康是受身心两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现代社会里,真正健康的人必须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地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长期的紧张和焦虑、难以排除的挫折感等,都会成为致病的因素。大学生中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不安情绪积累、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常常会导致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偏头痛、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月经失调、神经性皮炎等,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了学习、生活的质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心身疾病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及时求治,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平静的情绪,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保持健康的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已有大量的研究与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约20%,并继续呈上升趋势,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由于心理疾病而中断学业的学生逐年增加,这不仅对国家是浪费,给家庭造成压力和负担,而且也使学生个人承担极大的痛苦。心理疾病病因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罹患心理疾病多属心因性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等原因出现暂时的心理失衡,如恐惧、烦恼、敏感、忧郁等,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可以消减。但是,如果这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得不到及时的调整,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确有一些人因自我否定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自毁行为,因对现实不满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因人际关系不良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以及自身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规律,学会心理调节方法,自觉地、主动地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健康。

积极思想的力量。人生态度的积极与消极,犹如硬币的两面,共存于我们的思维之中,选择积极一面去看待世界的人,会感恩生活中得到的一切;而选择消极一面度看待世界的人,却总是发现生活中的黑暗和沮丧。在日常生活中,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情绪,往往是仇恨、嫉妒、愤怒、恐惧……这些思想和情绪,不但消磨我们的精神,而且损耗我们的体力。一句令人生气的话,一件受损的事,常常会令我们心如刀割、怒气难消、彻夜难眠。每想起一次,就再受一次伤害。这样,我们在不断的回忆、不断的自我伤害过程中变得身心疲惫,全然忽视了生活的乐趣。其实对事物的看法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谓“有容乃大”,如果我们能够拓宽心灵的空间,对周围的事物能够宽纳包容、兼收并蓄,就能做个快乐的人。

这十二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可以协助你保持健康。(1)将转变视为机会,把恐惧感转化为能量、变为非常在乎的态度去把握良机。(2)许下承诺,了解清楚自己人生中要追寻的事物,然后订立目标,全力以赴。(3)坚守承诺,要有恒心追求面对转变的许多可行之计,谨记自己的使命感。(4)知所进退,人生始终有时要勇往直前,有时要放开怀抱。(5)面对逆境,保持信心,相信逆境令人增加斗志,尝试不同方法。(6)乐观进取,凡事往好处想。(7)培养幽默的力量。(8)从错误中学习。(9)保持客观。(10)常做运动,身体健康、态度积极。(11)建立自信,做好准备,掌握基础。(12)主动沟通,乐于助人。

建议阅读书目:

1.樊富珉等编著:《心理健康:快乐人生的基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贺淑曼主编:《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

3.〔美〕斯宾赛·约翰逊著、王岩译:《快乐人生:成功的资本》,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邓旭阳主编:《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第二讲 心理健康标准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