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宗皇帝给金国的一位大将军写了一封密信,策动这位前辽国投降金国的将军发动兵变,大宋愿意里应外合,支持将军搞垮金国,既为辽国报仇雪恨,又可以建功立业。他暗示,将军将成为复国后的辽国皇帝。然后,皇帝又给逃到遥远的中西亚地区的辽国新皇帝写了一封密信,对以往的背信弃义表示歉意,希望恢复一百多年的友谊,双方携起手来,两面夹击,干掉金国。结果,两封密信全部落到了金国人手里。后一封信,是被金国边防巡逻队截获的;而前一封信,皇帝是交给了一位金国派来索要赔款的使节。这位使节以前也是辽国人,谈话中,发了几句金国人的牢骚,我们的皇帝就以为可以把千万人的性命托付给他。于是,送给他一笔重礼,并托他转交那封非同小可的密信。结果,两封密信几乎在同一时间一起摆到了金国统帅的案头。26
当年八月,金兵以此为口实,再一次兵分两路,大规模南侵。赵构继上次充当人质之后,又一次受命充当“告和使”,前往金军大营求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应金国方面的要求而安排的。就是说,金国人可能已经知道,这位临危不惧的小伙子是真正的皇子,希望把他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这一次,赵构却没那么临危不惧。他的行动相当诡秘,如有神助般地逃脱了厄运。遂成为这位皇帝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他是十一月十六日离开首都开封城的。当时,给他担任副手的那位大臣,曾经亲眼看到过金兵攻陷真定城时的情形,于是叹息着告诉他:“真定城几乎比开封城高一倍,可是金兵转眼间就打进去了;京城城楼壮丽如画,天下无双,可是没有用呵。”这番话,很有可能给赵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7
到达相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后,赵构知道金兵已经渡河进逼开封,他没有前去寻找金兵主帅,执行自己谈和的使命,而是径直北上,来到抗金气氛浓烈的磁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磁县。在那里,他的这位副手因为携带着金国人的服饰标志,而被当地军民当成汉奸杀死。赵构没有回开封,而是悄悄返回相州,并以金兵南渡,副手被杀的理由,停留在相州,等待皇帝的指示。
十天后,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又一次包围大宋首都开封,皇帝派人给赵构送来封在蜡丸中的密令,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要求他火速召集兵马救援首都。赵构接到这封藏在头发里方才带出的密信后,痛哭流涕。随后,十二月一日,在相州开大元帅府。
然而,就在赵构接到密信时,帝国首都开封已经落入敌人的掌控之中。军大营讲和,也被扣留,直到递上降表,才被放还。
帝国首都陷落时的情景——这样说会显得没有心肝,但却真的是事实——极其具有喜剧效果,酷似八百年后的义和神拳。当时,大敌兵临城下,钦宗皇帝本来已经绝望,准备无条件接受金军的任何条件。突然,坚决主战的宰相将一位精通神术、类似今天气功大师的人物带到皇帝面前。这位大师镇定地告诉皇帝,他可以采用六丁六甲法消灭金军,生擒金国元帅。据他说,其方法是:挑选七千七百七十七个男子,经过咒语训练后,就可以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灭金军擒金将易如反掌。半信半疑的皇帝,在坚信不疑的宰相臣僚鼓动下,终于决心一战。结果,到了大师指定的时间后,这些被寄托了莫大希望的六丁六甲神将们,非死即逃。大师也就手脱出危城,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壮丽如画铜墙铁壁般的大宋帝国京城就此陷落。28
此后四个月,大元帅赵构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与政治救援行动。他所做的,似乎就是带领一支数目不详的队伍,不停地虚张声势,游走在外围地带。然后,就是拒绝金国方面的诱捕。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最后撤离开封。他们分七个批次,将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宋徽宗、当上皇帝不到两年的宋钦宗,连同后妃、宫女、皇亲贵戚、官员、艺伎工匠包括赵构的一妻二妾等一万四千余人驱虏北上,京城、皇宫、官库、民间的金银财宝、图书文物被洗劫一空,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皇家宫殿园林——延福宫和建成不到五年的艮岳,全部毁于战乱。
在这场浩劫中,偌大一个中国,唯一得分的人大概就是赵构:此时,他是大宋帝国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正宗皇子,在中兴大宋的旗帜下众望所归,理所当然地成为号令全国的领袖人选。
就这样,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赵构相当顺利地在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即帝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这一年,赵构二十一岁,改年号为建炎元年。于是,公元1127年就有了两个年号,既是北宋靖康二年,又是南宋建炎元年。
为此,赵构遭到当时金国人士和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极为尖刻的批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金国人士,认为赵构:“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意思是说他受命出使时,已经作好潜逃保命的打算;成为号令兵马的大元帅,没有率兵救援京城,反将这些兵马变成保护自己的资本。
作为敌对方如此批评,意在破坏敌人领袖形象,具有浓厚的宣传战色彩,可以理解。但是,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以此为定论,却过于苛刻,似乎有失公正。
这里,构成了围绕赵构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事实上,当时的赵构不可能预见到开封必然沦陷、父兄两代皇帝必然成为俘虏的结果,他为什么敢于不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我们的推测是:作为两次议和的高级人质和使者,赵构很有可能是宋朝朝廷中对双方态势观察得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他肯定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忠臣义士,却是一个脑筋清楚、较有才能、懂得审时度势保存实力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双方在战和条件与实力上的差异过于巨大,即便前往金兵大营,也未见得能达成使命;而他自己则几乎肯定难以全身而返。因此,他才冒着宁愿受到皇帝责备的风险,寻找借口,躲开了这个未知数太大,危险却明摆在那儿的任务。
当时,谁都知道,金兵的锋芒是直指开封的,赵构的行动则表明,他的副手离开首都时的那一番话,肯定对他发生了作用,使他不愿返回这座危城。于是,便停留在相州观察事态的发展。这些举动,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并不是完全不能容忍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有一种鼓励人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倾向,而保护这种仁人志士的社会机制却相对欠缺。因此,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仅仅停留在这种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只能推测,赵构的潜意识里十分可能感觉到了自己远离台风眼的意义。
对于赵构没有组织起有效军事救援行动的指责,则稍显粗暴,似乎有些蛮不讲理。因为,诚如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所多次看到的那样,当时的大环境,几乎,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冷眼看去,在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能够看到的情形里,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绝对不算过分的结论:到公元1127年,北宋帝国不灭亡已经是没有天理的事情了。
事实上,经过宋徽宗二十多年的腐败朝政,北宋帝国已经病入膏肓。
徽宗一朝,批量涌现出来的那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认的坏蛋,如蔡京、童贯、高俅、杨戬、朱勔、王黼、蔡攸、梁师成、李彦、李邦彦等等,相互提携,又团结又斗争,先后,或者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以极重的权位,极多的人数,极长的当政时间,一口气折腾了二十多年,直到一年前一点,才跟随他们的徽宗皇帝,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各自的领导岗位。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应属绝无仅有。而且,此时的举国文武,几乎全部是这帮家伙培养起来的,他们的离去,丝毫不能意味着国家与朝政的真实转变。何况,即便发生这种转变,也还需要相应的时间与条件。
从种种历史资料判断,《水浒传》中的描写,包括花石纲、生辰纲之类,并不是小说家的虚构。公元1127年之前的帝国实况,可能比小说中描写的,还要黑暗得多。
在军事部门,情况似乎更严重。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王的宦官,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位童贯。就像我们所看到的,此人执掌军政大权二十年,最后,成为相当于今天仅次于国家元首的、主管全国军事工作的一把手。人们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从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各种情形判断,这种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而靠踢得一脚好球当上太尉的,则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高俅。高太尉执掌的工作,大约相当于国防部长,时间同样将近二十年。
有资料显示,童贯家中的厨师和马夫被提拔到相当于县团级领导岗位的人数不少;而由他的门房、仆役、小厮、贱役、跟班、账房、管家之类,一跃而为相当于今天地专级上下的干部人数,据说在全国各地可以达到数百人。时人记载中使用的说法是:公开向他行贿而直上青云者比比皆是。29资料显示,他每次出师的时候,都是直接将朝廷划拨的经费送回到自己的家里,然后责令各地方州县补齐。于是,到后来,他的富贵达到了这种程度:有一次,一个工头奉诏为童贯建造府第。建成后,工头请童贯验收。童贯很客气,请他吃早点。先由军卒捧上类似宝盖璎珞的东西,仔细看去,乃皆为珍珠。早点共上酒饭三道,每次均更换所有用具:第一次为银质,第二次为金质,第三次则为玉质,制作全部巧夺天工。吃完饭告辞出来时,等在门口的仆人告诉他:主人吩咐,所有用过的金、银、玉器皿、珍珠和两位侍候的美姬均请笑纳。于是,笑纳后的此人立即富甲一方,闻名于他的老家湖南地区。宋人笔记中认为,童贯“私家所藏,多于府库”,就是说,他家的财富比国库还多。在他家里,常年役使的军士经常在千人以上,这些军士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五花八门,包括为童贯从打扫厕所到无偿耕种庄园的土地。30
高俅的路数也差相仿佛。他本来是苏东坡的小厮,后来被东坡转送给了大画家、驸马王晋卿。徽宗皇帝没登基之前与晋卿的关系很好。有一次,徽宗外出时,需要修饰鬓发,却发现没带篦刀,借了晋卿的用,觉得式样和做工都挺不错。晋卿告诉他,自己还有一把新的,可以相赠。于是,派高俅去送。这高俅眉清目秀乖巧伶俐,其妩媚俊俏大约不亚于今日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些男身女态的美貌小生,这使天才画家徽宗皇帝相当喜爱。当时,徽宗正在园子里蹴鞠,就是一种类似踢毽子踢球的脚技。高俅站在一旁专注地观看。徽宗见他看得用心,就问他:“你也会这玩意吗?”谁知,这厮不仅会,而且精于此道。于是,着意露了几手。徽宗一见,更是大为中意,派人告诉晋卿:“多谢篦刀,连送篦刀的人我一起留下了。”从此,这厮一步登天。
徽宗登基后,几年之间,高俅便官至节度使,这已经是大军区司令一级的地位与待遇了;随后,官拜太尉;最后,“开府仪同三司”,身份尊贵得与宰相平起平坐。这使边上一起玩过的人们不可能不妒忌得要死。对此,我们的徽宗皇帝是这样答复的:“你们谁长了他那么灵巧的一双脚?”
此后,高太尉在长达二十年时间里,“遍历三衙者”,主管全国的军队管理工作。
大宋帝国在军事上实行的是典型的军事三权分立制度:枢密院是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有调兵之权,但没有管兵之权;管兵之权则归三衙所有;而统兵之权则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官执掌,实际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在管理全国军队的岁月里,高俅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绝不仅仅是只长了一双灵巧的好脚,他还有一个智商绝对高出常人的头脑。这个头脑中,经常孕育出不同凡响的聪明才智。比如,他对帝国军队的管理大体如下:
招募士兵时,特别注重选拔那些具有一技之长或者绝活儿的工匠;
允许军中士兵免予训练,前提条件是愿意出钱贴补这些军中工匠;
进一步放开手脚,允许军队官兵经营其他行业,专职兼职均可;
最后,实在没有本事的,扛大包卖力气维持生活也行。
核心管理理念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管怎样,反正不要因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军饷而影响了大家的生计。
于是,在帝国军队中,形成了一条奇妙而完整的生态价值链,或者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构成了价值增值的完整闭环。价值链终端和闭环的核心,则是雍容而智慧的高太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帝国百万大军,从中央禁军到地方部队,再到预备役和民兵组织,实际上成了由国家发放薪水的高氏大作坊中的打工仔。
既然如此,高太尉以军队所有的土地、劳力、工匠为自己修建宅第苑圃,也就肯定不值得大惊小怪了。31
知道了这些,我们自然可以明白,何以宋朝军队在辽、金军队面前,动不动就全军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