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能使人精力充沛,不知疲劳。更重要的是,兴趣能提高记忆的效果。
爱因斯坦在六岁至十四岁时学过小提琴,后来他在自传中说道:“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我们就应注意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起来,兴趣还可以在求知欲或探索欲的基础上培养起来。
(4)丰富的知识
记忆与知识是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的。
有了良好的记忆力,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反过来又能使记忆的效果得到提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较容易记住新的知识经验,同时学习一种知识之后,往往对学习别的知识会发生积极的影响。
譬如学习数学的人,就容易把理化学好。
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在记忆时,还可以多方面联系,灵活运用,并从中寻找到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2记忆习惯是什么
良好的记忆习惯可以使人在进行记忆时自觉进入良好状态,从而达到心神统一,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良好的记忆习惯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的集中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神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假若心神不专,注意力分散,是不能记住东西的,即使记住,也不能长期保持。
注意力的集中是记忆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阅读两遍材料,比不专心地诵读十遍的记忆效果还要好。
因此记忆中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己主动地去掌握注意力的集中,时刻叮咛自己,保证注意力的集中。
(2)目的的明确
要进行有效地记忆,就必须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甲乙两组学生同时诵读同一篇课文,对甲组学生提出背诵的要求,对乙组学生则不提任何要求。
研究结果表明,甲组学生的记忆效果比乙组学生要好。生活中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记忆的要求,尽管每天接触很多次的事物,也往往是心中无数。
譬如一个人往往回答不出来他每天走过的台阶有多少级,不知道每天都戴在手上的手表有什么样的花纹等等。
(3)积极的思维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在记忆的过程中,只记而不运用思维则会茫然无知,一无所获。
大脑的记忆活动与思维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在记忆过程中,主动地用脑子去琢磨、去思考,记忆的效果就好。
相反,假若只是机械的背诵,记忆的效果往往很难令人满意。
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无论是无意识记或有意识记,凡是有积极的思维参与的,其效果都会大大提高。
(4)合理地用脑
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无限的,但并不能够无休止地强迫自己去记忆。
合理用脑对于改善记忆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合理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适当而充分的睡眠,给大脑以足够的休息。
合理用脑还要注意使大脑皮层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不要长时间地集中在一项单调的活动中。
合理用脑还要注意记忆卫生,如保持新鲜的空气、避免烟酒对大脑的不良刺激等。
3记忆规律
记忆的规律表现在记忆的全过程中。
利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主要是减少遗忘,有效复习,以便迅速而准确地再认和回忆。
(1)遗忘的规律
关于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系统的研究,得出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的,即记忆后最初忘得比较快,后来就逐渐减慢,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就是遗忘的规律,后人的许多研究,也都证明了这种趋势。
(2)有效地复习
复习是避免与减少遗忘的主要手段。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记忆习惯:在学习和研究中,总是用心地写读书笔记,作批判性的摘要。同时隔一些时日就重温一下自己的笔记,以及曾打过记号的地方。
马克思这种学习习惯,不仅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有效办法,而且还收到了温故知新的好处。
根据遗忘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有效复习,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第一,要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学习后及时复习,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就此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应该巩固建筑,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
第二,要根据材料的内容与材料各部分的不同位置安排复习。
在记忆中前后两种材料之间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尤其两种相似材料干扰程度最大,所以内容相近的学习材料,最好不要放在一起记忆。
另外中间部分易受前后两部分记忆的干扰,所似应给予高度的注意。
“重复是记忆之母。”这句俗话道出了复习对巩固记忆的重要性。
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背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一百位的精确数值。有人询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呢?”
茅老回答道:“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
4科学的记忆方法
科学的记忆法将使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正确的记忆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记忆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专门读一些有关记忆方法的书,将会使你受益匪浅。
(1)笔记记忆法
俗话说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笔记的帮助下,可以帮助提高记忆效果。
在听讲、观察、读书时做一些笔记,可以帮助战胜遗忘,积累丰富的资料。
(2)过度学习记忆法
当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时,趁热打铁再学习几遍,叫做过度学习记忆法。
譬如默写5个英文单词,经过两遍练习可以基本背下来,假若再增加两遍,则效果会更好一些。
(3)分类记忆法
把记忆对象按性质、特征内容归并分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
(4)分散记忆法
将学习内容分散成若干块,分别进行记忆,熟记之后再联合起来,这种记忆适用于难度大、分量重的内容。
(5)规律记忆法
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比死记硬背有助于记忆。
此外,还有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记忆技巧,在记忆过程中恰当运用,会大大改善记忆效果的。
活跃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有一个《瞽者窃钱》的故事。
瞽者,也就是瞎子的别称。
有一次,一个瞎子和一个小贩同住在一家旅馆。瞎子偷了小贩五千文钱,第二天早晨二人争吵起来,告到官府。县官立即对他们进行审讯。
县官问小贩:“你的钱有什么记号?”
小贩说道:“这是日常使用的东西,哪里有什么记号!”
县官又问瞎子,瞎子说道:“有记号,我的钱是字对着字,背对着背穿起来的。”
一查,果真如此。
可是小贩不服,县官又让瞎子给手伸出来,两手满是青绿色的铜绣。
县官于是断定,瞎子的钱是他用手摸索了一夜穿成的。于是责罚了瞎子,让小贩把钱拿走了。
这位县官面对瞎子和小贩的口供和物证,经过一番思索和判断,最终正确地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即钱与满手青绿色铜锈有联系。
像这种思索和判断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做思维。
思维是思索与判断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当我们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窗外湿淋淋的地面,我们往往会这么想:“昨天晚上肯定下雨了!”
当我们抬头看见树枝上一只鸟儿,马上便会想到鸟儿有的一些特点:它会展翅飞去,或叫出声来。
这些心理的推断过程都是思维。
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一种高级阶段。思维同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一样,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揭示事物与现象之间各种内在联系,具体地说,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有间接性。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思维则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实,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某军港停泊着许多苏军舰艇,气氛平和,一片静谧。突然某个军官报称有紧急军情。原来他发现港湾海面上海鸟明显增加,再看原来是海底鱼群大量游到海面将海鸟招引来的。他断定,海底一定有德军潜艇来袭,不然海底鱼群不会上浮。苏军将领根据这一报告,立即命令所有舰艇离港,继而封锁海港,成功地打击了德军潜艇。
这次海战的成功依靠了苏联军官见微知著的思维判断,他能根据海洋鱼群上浮海面,间接地推断出海底有潜艇的情况。
思维还有概括性的特点。感觉与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的事物,而思维则能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概括认识。
我们可以根据大量的已知事实,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舍去各个事物的个别特点,抽出它们的共同特性,从而得出新结论。
人们看到,每当暴风雨到来之前,泥鳅都会跳出水面,于是便总结了“泥鳅跳水来风暴”的谚语。
人们发现蚊子的一只眼中有50只小眼,家蝇的一只眼中有400只小眼,凤蝶的眼有17000个小眼,蜻蜓则有20000只小眼由此人们推出结论:昆虫的眼睛都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复眼”。
像这种思考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称为“枚举法”,枚举法就充分运用和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科学发展中许多定理结论,发明、发现的得出都有赖于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和发散性的特点。
平时家长经常给孩子提些问题,譬如:“你感觉身体舒服吗?…“假若牙痛了怎么办?
”
“有3颗糖,你吃掉了一颗,还剩几颗呀?…“你能帮助妈妈把家里的拖鞋从小到大排列整齐吗?”
通过向孩子提问题,达到激发孩子去思考问题的目的。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思维能力会渐渐培养起来的。
应该注意的是,家长所提出的问题都要符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太难了孩子回答不上来,就会失去信心;太容易的问题,就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
因此家长在提出问题以后应该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启发孩子回答。
猜谜语也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比较好的方法。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譬如:“反过来会怎样呢?”又如:“2比1大,那么反过来1比2又如何呢?”
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利用这些规律,培养起良好的思维习惯。
1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一个人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维也就越灵活。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订了元素周期表,对化学这门科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他对物理、流体力学、气象等科学领域均有涉猎,还喜欢作诗、绘画,并有文学评论著作。
正是由于这么广博的知识,所以他才能超出一般人,获得巨大成功。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假若不通过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来作为思维的材料和内容,那思维就会空洞懈怠。
多见多闻,丰富感性知识,使思维活动建立在雄厚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他认为只听说而不亲自观察,得到的知识虽然广博,但必然多错误;见到事物而不用心思索,不探出个究竟,即使知道了也是很浅显很虚妄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感性、学习与思维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2要利用想像打开思路
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在赞扬爱因斯坦时说道:“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像力给他的激励。”
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可以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思维的一个重要品性就是广阔性,它是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及其它品性的基础。
因此应该善于提出各种猜想打开思路。
牛顿在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道:“我一直在想,想,想。”
他在《光学》最后的部分提出30个问题,这些瑕瑜互见,既有真知灼见,也有不少错误,但正是由于他多方面地思考,提出各种猜想,才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突破,使得他的科学思想发出了璀璨夺目的火花。
牛顿在物理史上留下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许多数不清的物理研究与发现。
这些成就与他勤于思考和利用想像力打开思路不无关系。
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进而产生想像,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便是他利用想像打开思路进行研究的最好例子。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随后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依赖他人或他物,这样才能让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促进思维在创造性和敏捷性方面有所发展的一个重要激励因素。
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爱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学校举办了一次数学速度比赛,全校一共六百多人参加,周恩来在比赛中运用一种新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获得老师与同学的称誉。
当时,周恩来深有体会地说道:“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很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提倡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家的成果都应归功于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思维,开发智力。
1学点逻辑学
逻辑知识植根于实际生活中,是人类思维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学习逻辑,自觉运用,思维活动才能正确展开,思想交流才能顺利进行,处理问题才能取得效果。
逻辑其实就在生活中,清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载有这样一件事:
伊犁城中无井,城里的人都到城外河中取水。有一位老者见了这种情况说道:“戈壁沙漠无水,所以寸草不生。现在伊犁城内有许多老树,则必然有水。假若地下无水,树又怎么活呢?”后来人们依言而行,就在树根下取得了泉水。这位老者就是靠逻辑推理才得出有树必有水这一结论的。
2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
从思维过程来看,思维能力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构成。
在思维的能力结构中,这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依靠思维的过程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五个阶段体现出来。
五种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五个环节,缺少任何一环必然造成思维的运转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