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音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2754400000006

第6章 当代通俗音乐的浮沉与走向(2)

八十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歌曲传入大陆,《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一批朴实动听的歌曲,给大陆吹来一股清新的风。1984年春节文艺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等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演唱,一曲《我的中国心》激动了全国各阶层的听众。这些都对大陆通俗歌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通俗乐曲的创作方面,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渔歌》(金友中曲)、《海滩漫步》(司徒抗曲)、《凤尾竹》(褚庭贵曲)等。一些根据民歌和创作歌曲改编的轻音乐,如《金瓶似的小山》(李海鹰编曲)、《乌银珊丹》(傅林编曲)、《远飞的大雁》(林述泰编曲)等,也使原民歌获得了艺术上的发展与升华。这些作品都具有旋律流畅、节奏清晰、配器手法新颖的特点,特别是将民族乐器(如巴乌、高胡、柳琴、古筝等)引入轻音乐队,与电声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三阶段是1986年以后,通俗音乐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潮,并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

198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献给“国际和平年”的全国百名歌星演唱会,推出了一首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通俗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郭峰曲,陈哲等词)。接着,几次全国性的通俗歌曲大赛,如“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等,将通俗音乐生活推向一个小高潮。在这些大赛中,“通俗唱法”被确定为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相平等和独立的一种唱法,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音乐舞台。此后,各种形式的通俗歌曲的创作、演唱比赛遍及全国各地,深入到各大中学校、工厂、农村和部队。

《让世界充满爱》写了世界和平这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表现了蕴藏在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心间的真挚愿望。从艺术方面讲,它具有口语化的歌词,具有亲切动听、易于上口的旋律,具有轻松活泼的节奏,具有朴实自然、不拘形式的演唱方式,具有和谐、适当的电声乐器伴奏,发挥了和声和配器的艺术表现力。在结构方面,它是由三个对比性的段落组成的“组歌”,是一部大型化的通俗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流行歌曲是可以表现好重大题材的。事实上,与传统音乐和严肃音乐相比,通俗音乐最善于直接表达群众的强烈愿望,最能表现时代的尖锐主题,包括政治性的题材。

除了谷建芬、王酩等著名的中年作曲家继续投身通俗音乐创作队伍之外,又出现了苏越、郭峰、徐沛东、解承强等年轻的通俗歌曲作家群,并产生了一些自己作词、作曲并兼演唱的歌手,如崔健等。从群众中涌现的歌手和乐手,已经在通俗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上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了。从1986年起,我国通俗歌手开始出而参加世界通俗歌曲比赛并接连获奖,展现了我国通俗音乐走向世界的苗头。

1986年—1989年间,重要的通俗歌曲有《血染的风采》(苏越曲,陈哲词)、《祈求》(解承强曲,刘志文词)、《父亲》(毕晓世曲,陈小奇词)、《一无所有》(崔健词曲)、《世界需要热心肠》(谷建芬曲,乔羽词)、《少年壮志不言愁》(雷蕾曲,林汝为词)、《心中的太阳》(李黎夫曲,李文岐词)、《思念》(谷建芬曲,乔羽词)、《爱的奉献》(刘诗召曲,黄奇石词)和《苦乐年华》(徐沛东曲,张黎词)等。这些通俗歌曲或追求贴近生活的真实,表现实实在在的心灵倾诉,或表现深沉的民族精神,或追求哲理的思考,共同的特点是都在追求通俗歌曲的民族风格。

1986年后的两年间,我国通俗歌曲歌坛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西北风”——即以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谱写的通俗歌曲。这显然与当时“西部电影”、“西部文学”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以舞剧《丝路花雨》为先导的西部舞蹈(敦煌舞蹈)率先兴起,继之以西部“新边寨诗群”和西部小说的崛起,再有以《黄土地》等为代表的西部电影的兴盛,形成了西部文艺繁荣的可喜景象。通俗歌曲的“西北风”以《一无所有》、《信天游》(解承强曲,刘志文、侯德健词)等歌曲为风源,接着又产生了《黄土高坡》(苏越曲,陈哲词)、《我热恋的故乡》(徐沛东曲,广征词)、《妹妹曲》(赵季平曲,张艺谋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徐沛东曲,张黎词)等获得轰动效应的歌曲。这些作品以粗犷、豪放、略带悲凉的音调吸引着听众,展现了黄土高原人坦诚、直率的性格,成为我国通俗歌曲创作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彻底摆脱港台歌风的一批作品,它们以巨大的冲击力震荡着通俗歌坛,为中国通俗歌曲的走向成熟开辟了一条路。通俗音乐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这正是“西北风”的可贵本质。但“西北风”本身却没有能向深层次和高层次发展,出现了相互模仿、大同小异的许多歌曲,相当多的作品缺乏应有的泥土气息,失去了它原先的魅力。随着“西北风”风头过后,又有“南国风”、“东北风”等陆续刮来。通俗音乐与各地民间音乐(特别是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结合,必将使中国通俗歌曲的独立品格得到加强。

上面谈了八十年代通俗歌曲发展的三个阶段。几经风雨,几经曲折,通俗歌曲已经争得了一席不可忽视的位置,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对我国新时期艺术和音乐的一个强烈的“冲击波”。通俗音乐的重要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这还只是通俗音乐的“大潮初动”。好比一场大戏,这才是开场锣鼓,热闹的戏文还在下面呢。

大潮滚滚,必然泥沙俱下。新时期的通俗音乐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颇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创作和演唱中都还普遍存在着模仿港台歌曲或爵士、摇滚的痕迹,通俗演唱会的管理相当混乱,以捞钱为唯一目的的“走穴”成风演员私自组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俗话称为“走穴”。;演出质量低下;出版通俗音乐盒带的命运,部分被掌握在一些不懂文化、不懂音乐、只知赚钱的出版商和二道贩子手上,低级庸俗、污七八糟的“通俗音乐”带子充斥市场,秽人耳目;通俗音乐演唱会上过大的音量形成了对听众的噪音污染,正损伤着听众和演员的健康……许多严重的问题,使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宏观失控的局面。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了。

小结

通俗音乐是二十世纪不可阻挡的世界音乐大潮,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可以阻挡它的奔腾。中国今天的通俗音乐又是八十年代我国通俗文艺(通俗文学、娱乐电影等)大潮中的一股劲流。对这股潮流切忌堵截,只宜疏导。

通俗音乐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勃兴的,它本身也具有商品性。因此,它是诸音乐形态中最为复杂的音乐现象。国外在通俗音乐生活中除了产生一些好的作品和著名的歌星之外,也常常有粗俗、低级的作品问世,甚至伴随着歇斯底里发作、骚乱以至吸毒等社会问题。它是蜂蜜和砒霜的混合物。随着通俗音乐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也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麻烦的问题。我们对此必须有思想准备。只要我们对它的复杂性有了足够的认识,就有可能做到取其蜂蜜而弃其砒霜,尽量发挥它的积极意义,尽量减少它的消极性,才不至于在问题面前失了方寸或无所措手足。通俗歌曲中常常会产生一些对现实和现行政策说三道四的作品,会有一些反映青年人牢骚和不满的作品。这是通俗歌曲的特点,或说是它的长处。生活中有一些这类歌曲是会有好处的,领导人也可以从中察民情,观得失。音乐创作中只准唱颂歌的现象实在是很糟糕的,这已经有几十年的反面教训了。通俗音乐最需要政治的民主与宽容。没有了民主与宽容,也就不会有通俗音乐了。

目前我国通俗音乐的艺术水平普遍太低。歌星的艺术素质太差,创作上也不讲究艺术质量,音响制作上更是粗制滥造。在这方面,应该提倡有更多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介入,应当消除专业音乐家对通俗音乐的鄙视。国外那种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对抗的状况是不足取的,而事实上他们那里这种对抗的状况已在改变中。我们应提倡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相互尊重、交融、结合和贯通。

通俗音乐本身是一个蕴含丰富的世界,应该提倡多种风格、面向各种听众层次的通俗音乐的共同繁荣。这就必须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世界各国的通俗音乐都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要发展中国的通俗音乐,首先就需要将视野伸向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是繁荣我国通俗音乐的宝贵矿藏,从那里有可能产生影响世界的通俗音乐的新品种。

通俗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又存在着广泛交融和趋同的倾向。不能用死板的“民族形式”来框住它。我们应该打开学习、吸取世界各国流行音乐的大视野,以扩大我们通俗音乐的营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