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3)
2761800000004

第4章 贝多芬(1)

1.沉重的童年

1770年一个寒冬的午夜,生活在莱茵街波恩巷的贝多芬家依然灯火通明。一位面色苍白的少妇正躺在小阁楼里的一张床上精疲力竭地喘息着,淌满汗水的面颊上浮现出极其痛苦的神情。4个小时过去了,她孕育的那个小生命还是迟迟不肯来到人世,又熬过了艰难的一个小时,突然,一个婴儿强有力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黑夜,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就是与祖父同名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一位远近驰名的高音歌手,后来当上了俸禄非常优厚的宫廷乐师。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家庭教师,为波恩城里的一些富家子弟教授唱歌和钢琴。后来,他和一位正在孀居的年轻妇女玛丽娅·玛格达蕾娜·克维利希结了婚。

婚后,约翰嗜酒如命,常彻夜不归,可是小贝多芬的出世却给约翰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沉浸在为人父母喜悦之中的约翰夫妇不禁端详起儿子的小模样来。只见他们的儿子生得结结实实,高高的额头闪着智慧的光泽,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两只灰蓝色的大眼睛里闪着非凡的光彩。约翰越看越感到惊讶,他禁不住对妻子说,这孩子相貌不凡,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约翰一边预言着儿子的未来,一边对妻子说,他再也不喝酒了,他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

听着丈夫这近乎恳求的话语,玛丽娅感动地点了点头,心中默默祈祷他这回是真的能改酗酒的恶习。

早晨耀眼的阳光照在这座白雪皑皑的波恩城,也照在了这座刚刚诞生了新生命的小阁楼,并为它带来了融融暖意。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约翰夫妻的谈话,约翰连忙打开门,进来的是他的父亲——宫廷乐队的指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这位身材不算太高,但体格健壮,有着一双充满生气的眼睛的老艺术家,在莱茵街乃至波恩城都十分受人尊敬。

听说自己得了个大胖孙子,一大早,路德维希便兴冲冲地来到了儿子的家。

约翰把父亲领到了摇篮旁,老路德维希终于看见了躺在里面的孙子。只见他红润的小指头在微微地颤动着,小嘴在慢慢地蠕动着。望着睡梦中的小孙子,老路德维希不禁喜形于色,久久地望着这个婴孩,舍不得离开摇篮边。

他这会儿兴奋得舞动双臂,这股劲儿比指挥了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更让他激动。

时光荏苒,半年过去了。波恩终于熬过了漫长的严冬,生机盎然的春天再次降临人间。小草探出头来,枝叶悄悄地舒展开来,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布谷鸟在毛樟树枝头飞来飞去,用它那圆润、甜蜜、动人心弦的鸣叫来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然而,约翰一家并不是由于春天的来到唤醒了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由于小贝多芬的出世。

约翰从此戒酒了,因为做了父亲后,他感到身上有一种神圣的家庭义务,作为宫廷乐队的乐师和波恩城里非常出色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演出十分频繁,但他注重从小培养儿子的乐感。

贝多芬的祖父是宫廷乐队的指挥,小贝多芬从小就立志要像祖父那样成为音乐家,但是祖父的逝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命运。

1774年4月7日,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安东·卡尔·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个弟弟,贝多芬感到家里热闹多了。

小贝多芬才只有5岁,却经常遭到父亲的鞭打,父亲总是非常严厉地逼迫他苦练钢琴。

其实,就在贝多芬睁大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环视面前的世界之时,一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非凡的音乐“神童”莫扎特。这位比贝多芬仅仅大14岁的神童,5岁就能作曲,6岁时便以其出色的钢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皇亲国戚们目瞪口呆。此时,这位天之骄子正在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带领下,巡回演出,不仅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而且还赚得了可观的钞票。

在约翰心中,贝多芬的未来就应该像莫扎特那样。他希望儿子来继承家族的事业与荣誉,更期盼儿子能一举成名,改变家里较为困窘的处境。

为了让儿子能成为名扬四海的音乐大师,约翰还真是费了不少心血。早在儿子蹒跚学步时,约翰就经常把他抱在膝头,让他用纤细的小手指在钢琴上学弹一些简单的旋律。不久之后,在约翰的督促下,小贝多芬又开始学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父亲望子成龙,这可累坏了小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亲走过半个波恩城,到父亲的酒友家里去,因为这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调很准的钢琴。

小贝多芬继承了他祖父与父亲两代的音乐血统,非常喜爱音乐。

他父亲有时在家里弹着钢琴,唱着歌的时候,此时不管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来飞奔过去听父亲弹琴和唱歌。

尽管小贝多芬还只是5岁的孩子,可是却表现出一副认真的神情。

可是自从他开始学习钢琴起,只要是约翰在家的时候,他就连1分钟的空儿也没有了。

只要稍微弹错了一点,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时候,约翰就毫不宽容地举起鞭子来,痛打儿子一顿。

每天的练习,并不是一个钟头或两个钟头而已,有时甚至持续一整夜。

尽管小贝多芬十分喜欢音乐,可还是忍受不了他父亲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方法,有时就哭着反抗。

经他妈妈一番柔声细语地安慰,小贝多芬往往一面哭,一面点着头,又坐到钢琴旁边去继续练习。

和同时代地位相当的其他男孩相比,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这要归功于约翰的努力。同时,历史应当原谅约翰的某些短处,因为不管怎么说,当潜藏在儿子身上的天资一显露,他便早早觉察到了。他竭尽自己的全力,严格地向小贝多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贝多芬,约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儿子选购了一架钢琴。当这部昂贵高级的乐器被人抬进家里的时候,玛丽娅和儿子小贝多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的确,在当时,波恩城里能够买得起钢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数的。然而,为了儿子的未来,约翰几乎是倾家荡产买下了这架钢琴,这对一个俸禄一般的宫廷歌手来说,实属不易。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小贝多芬好像懂事了许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约翰的指导下练琴,年复一年。

1776年10月1日,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约翰·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这一年,贝多芬上学了。他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功课:音乐、拉丁文、算术……尤其是音乐课,勤奋的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才华,引发了音乐老师的好奇与偏爱。

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曲谱,他不仅能弹得流畅自如,而且还能弹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童年的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显得欢乐不足而沉重有余。这种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养成了他早熟、爱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还很喜欢妈妈。

妈妈的温柔与呵护是小贝多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因父亲苛刻教育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贝多芬拥有了不少的欢乐。

玛丽娅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务的劳累让她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有了小贝多芬的陪伴,玛丽娅才意识到生活并非对她太过残酷。可以说,儿子的成长与进步是玛丽娅的惟一慰藉。

大自然是小贝多芬的至爱,他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森林里玩,寻找森林的居民——松鼠、野兔和小鸟。

小贝多芬也常常和妈妈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一天傍晚,母子俩手牵着手,漫步在莱茵河畔。落日的余晖撒满了水面,使莱茵河水也染上了一层金色。望着一艘艘远去的轮船,小贝多芬想如果有一天也能够登上那样的大船,到远方的城市里去开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远方的都市——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

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兴奋起来。

一个非常新鲜幽丽的清晨,阳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空气是清冷而甜蜜的。波恩巷里此刻正弥漫着一股潮乎乎的水气,树影子渐渐淡了,星斗渐渐少了,天空也显得逐渐升高了。

约翰告诉小贝多芬,选帝侯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他在剧中演一个主要角色,如果小贝多芬好好练琴,就让妈妈带着他去听。

孩子听到这些话,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他的兴奋情绪实在无法掩饰。去选帝侯宫廷听戏!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小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约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小贝多芬见到了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大厅,见到了一排排红色天鹅绒椅子,见到了贵族老爷和梳妆打扮得让人惊讶的贵妇们,尤其是,他头一次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队奏出的音响,神奇的乐音。他看见父亲在台上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

这天晚上,他上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喝彩声。睡着以后,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穿号衣的人,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释放出来,似乎内心所有的热情都喷涌出来。

童年的贝多芬,尽管有些忧郁,但他那纯真、顽皮的天性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他立志长大后去音乐之都维也纳闯荡。

大自然是美的,小贝多芬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受到了一种纯洁的洗练。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优美的乐章,与大自然的接触陶冶了小贝多芬的情趣,润泽了他的心灵,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他将这些天籁之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2.两位恩师

生活的无奈使约翰又拣起了酒瓶子,脾气越来越坏。尽管如此,约翰还是没有忘记父亲的职责,认真教育下一代,把儿子培养成才。

午夜时分,波恩城也慢慢地睡着了。在昏暗的街道上。约翰和他的酒友皮艾弗尔先生并肩走着,他们步履蹒跚。约翰的这位酒友皮艾弗尔先生可不是个一般的酒徒,他是一位不错的男高音,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双簧管演奏家。约翰把他请到家里,是请他来教授贝多芬钢琴课的。约翰心里明白,凭着自己的能力,是没法再教儿子了。

这时,小贝多芬已经9岁了。以前父亲要他整夜弹钢琴,他经常吵着哭着大发脾气。现在,他的脾气已经好得多了。而且皮艾弗尔的本领的确比爸爸高明几倍,又肯耐心地教他。所以,这时,他倒觉得比从前快乐些。

更重要的是,皮艾弗尔不会像父亲那样拿鞭子打他。

在小贝多芬看来,成为一个音乐家,无非是让妈妈过得好一些。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弹钢琴了。

皮艾弗尔先生在音乐方面的天分的确出众。然而还不到一年,他就离开波恩,又开始了他的飘泊生活。

小贝多芬没忘记过这个流浪的老师。当皮艾弗尔先生风烛残年,身陷困境时,小贝多芬得知后,送钱、送物,来报答他的恩德。

1778年3月初,光秃秃的树木虽然还在寒风中抖动,但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们,能看到春天正悄悄地向人间走来。

在这一段时期,除了皮艾弗尔先生以外,先后指导过贝多芬音乐的还有海恩瑞希·范·伊登、弗朗兹·乔治·洛凡蒂、威里巴德·柯赫赫等人。这些老师走马灯似的在贝多芬身边转来转去,每个老师都认为贝多芬是个天才,可是人人都觉得力不从心。直到有这么一天……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黄昏了,放学归来的贝多芬刚踏进家门,就看见有一位风流倜傥的绅士正在同父亲聊天。他是内弗,格罗斯曼——赫尔默恩协会乐队的指挥。虽然还不过30岁,可是,在指挥歌剧方面,不论是在莱比锡还是在德勒斯登,人人都知道他是位指挥好手。不止这些,他还会作曲。他早已出版了24支奏鸣曲、歌曲及颂歌等好多作品。

内弗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尽管小贝多芬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如果发现一点不满意的地方,他就要严厉地训斥一番。

在小贝多芬学习通奏低音、钢琴演奏的同时,内弗开始将乐理知识排入了贝多芬的课程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音乐是通过声音塑造的形象,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真正的音乐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在音乐面前,文字可以说只是一种可怜而贫乏的工具,它是出于人们相互理解和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可音乐呢,仅仅几个音节,几个短短的声响,就能使人们震惊、感伤、舒畅、激动。人类内心里每一种微妙的情感,它都能生动地展现、表达出来。

内弗先生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小贝多芬从未听过的。他开始被内弗先生那渊博的学识、亲切的谈吐和闪光的人格力量所倾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内弗先生成了贝多芬最盼望见到的人。

从这以后,小贝多芬和内弗变成了忘年交,并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因为内弗不仅是在培养一个音乐家,更没有忘记他是在培养一个人。

时光就在弹奏琴弦的指尖上慢慢流过,贝多芬已经跟随内弗先生学习了半年有余。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同时,在内弗先生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在内弗先生的鼓励下,贝多芬开始演奏自己的作品,十分投入。

听完了乐曲,内弗先生点了点头。

“孩子,你真的很有天赋,但你如果想成为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作曲家,你就不该这样写。”

然后内弗先生说,一个真正的作曲家,应该是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人。用自己的笔,在乐谱上点燃人类的激情。如果一个作曲家留给后人的全部都是哀伤的音符,那么未来还有什么希望?

经过内弗先生的指点,贝多芬觉得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深深明白了:一个真正的作曲大师不应被个人微不足道的命运所左右,而要有不向风吹雨打和饥寒交迫的生活低头的气魄,要学会去忍受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艰辛,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去开启蕴含着伟大奥妙的音乐宝库之门。

贝多芬三下五除二地将那乐谱撕得粉碎,将碎片抛入了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中。他觉得这曲子空洞无物,太过灰暗,不能给人以勇气,更不能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望。所以一定要重新谱写。

小贝多芬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内弗先生。对于他来说,内弗先生不仅是他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一颗福星。在内弗的精心培育之下,贝多芬得到了良好地引导,并且极大地发挥着自身蕴藏的潜能。

1783年,贝多芬的处女作在内弗的大力推荐下出版了,这是根据德雷斯勒的一首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部作品部分显露了少年贝多芬在钢琴方面的技巧。

正当贝多芬踌躇满志之时,他的家境却一天不如一天。在卡尔和约翰之后,母亲玛丽娅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小生命都夭折了。这使得母亲在精神和身体上遭到了双重的打击。她病倒了,作为家中的长子,那繁重的家务理所应当地落到了他的肩头。他每天都忙于做饭、洗衣、照顾两个顽皮的小弟弟。这从早到晚的忙碌,让他根本没有精力再去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