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1)
2764300000010

第10章 托尔斯泰(1)

1.地主庄园的继承人

1828年8月28日午夜,欧洲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古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有“明媚的林中草地”之称的地主庄园幸福地诞生了。他是四子,父母都亲昵地称他为列夫什卡。

托尔斯泰的母亲——玛丽雅·尼古拉耶夫娜·沃尔康斯卡雅,出身于世袭名门,是位富有教养的公爵小姐,在父亲死后,成了父亲广博财产惟一的继承人。不幸的是,玛丽雅在生下最后一个女儿不久便溘然去世。

托尔斯泰的父亲属于古老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先祖曾是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度成为彼得大帝亲信大臣之一,在俄国首次受封为伯爵。

托尔斯泰很早就显露出良好的艺术素养。他善于编各种谜语,喜欢朗诵。一次,父亲让他朗诵普希金的诗歌。他以真挚的感情,领受并表达了诗中的艺术之美,父亲大为感动。九岁那年,他把祖父的奇闻轶事写成笔记,取名为《祖父讲述的故事》。以后又写《格言》笔记,并在上面画了许多有趣的插图。

在列夫什卡九岁这一年,他的父亲为使孩子们能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举家迁居莫斯科。几辆马车在坎坷的道路上颠簸着,尽管映入眼帘的旅途风光给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可是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向莫斯科投去的最初一瞥。许多年后,他还记得,父亲是怎样用手指着前方出现的高耸的教堂和楼房,兴奋地讲述着1812年卫国战争时的情景;他是怎样眨动着惊奇的眼睛,想像着拿破仑入侵时莫斯科威武不屈的雄姿。当时他不只看到了许多,想到了许多,而且好像忽然懂得了许多。他感到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从此,他把这次旅行当作少年时期的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托尔斯泰少年心中所描绘的图画,渐渐地增加了壮丽的色彩。他时而想像自己如何跳进燃烧的大火中,救出妇女和儿童;时而想像自己如何抓住脱缰的野马,救出马蹄下垂死的骑士,……然而,不幸的打击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他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出差,在图拉街道上坠马,猝然去世。噩耗传来,正在憧憬着美好来的托尔斯泰说什么也不肯相信。这个打击真是来得太突然、太沉重了!

按照贵族生活的规矩,父母死后孩子要有监护人。托尔斯泰的监护人自然是亲姑妈,但是真正负责教养他的责任,早已落到了远房姑妈塔吉雅娜·阿历桑德洛夫娜·叶尔戈斯卡雅的身上。

塔吉雅娜把自己对尼古拉和玛丽雅的一片痴情,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孩子们无不从她那里感受到了无私的、纯真的母爱。她的行动,对托尔斯泰一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富于幻想的托尔斯泰,在永远使他感到温暖和崇敬的塔吉雅娜姑妈的关怀之中,走向了人生的重要阶段。

1844年春,青年托尔斯泰想当个外交家,于是,他给喀山大学校长递上一份呈文,要求进入大学学习。但经过考试,很多学科未及格,入秋后经复试才考取该校东方语系。随后,托尔斯泰身着海狸大衣,头戴三角帽,腰挎大学生的佩刀,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年后,他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大失所望,便转入法学系学习。

当时,他住在喀山的监护人彼拉盖雅·伊利尼奇娜·尤什柯姓亲姑妈的家里。亲姑妈是个善良而又轻浮的贵族女子。这期间,她一心要把喀山总督的孙子托尔斯泰拉进贵族交际生活的漩涡,但年青的托尔斯泰在这种交际场合里显得笨手笨脚、漫不经心。他越来越感到孤独,后来连自己身上穿的海狸大衣也使他感到厌恶。他深深地眷恋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田园风光。他对卢梭的接近自然、过普普通通生活的理论产生了共鸣。每当读书疲倦时,他常常陶醉在家乡的月夜中。在那古老的白桦树上;在那恬静的池塘的水面上;在那飘散着香味的花丛的露珠上,都有月的光和色,与远近鹌鹑的叫声和蛙鸣交织在一起,使他产生了物我一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的强烈感觉。他好像从这里打开了博爱的门扉,似乎看到了所有的人都同大自然交融的情景。以后他更加发展了这种博爱的思想,成为他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托尔斯泰始终坚持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他给自己制定了有关加强道德修养、锻炼意志、磨练生活能力的各种“准则”。贵族的生活方式和那套虚伪的派头越来越不合他的口味。他常常从浅薄荒唐的闹剧中逃出来,最后,得了个“落落寡合者”的绰号。

这个肯于思索的“落落寡合者”,终于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那位教授建议他做些具体研究。于是,他把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训谕》和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孟德斯鸠的《法意》作了比较,写出了一篇出色的论文。托尔斯泰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他在思索祖国的前途命运、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学校匮乏的学习内容早已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他认为这对发展独立的创造精神有害无益,因而未等大学毕业,就退学回到了雅斯纳雅·波良纳。

而此时,19岁的托尔斯泰已经是雅斯纳雅·波良纳的新主人了,不久前,几个兄妹纷纷回到这里,正式履行了祖遗财产的分配手续。几个兄妹分到了别处殷实的领地,托尔斯泰只要求把收入较低,却是他最热爱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留给他,同时还希望塔吉雅娜姑妈永远留在他的身边,兄妹们都愉快地满足了他的要求。

此后,托尔斯泰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到了业务进修上。他自幼喜欢读古典英雄叙事诗和普希金等人的诗。从十四岁起就醉心于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在喀山时,他还拟定了庞大的学习计划。离开大学以后,他进一步扩大了自学的范围,研究法律、医学、农业经济等等。为了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他又钻研数学和哲学。他还学习了多种外国语,甚至对音乐和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加强记忆力,他养成了背诵的习惯,还把这叫做锻炼记忆力的“体操”。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使他忘记农民。农业改革的失败使他感到沮丧,也是他突然离开雅斯纳雅·波良纳到莫斯科去的原因。

年轻的托尔斯泰发挥出了这个年龄最大的热情与幻想,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种种计划。在彼得堡,他参加了法学硕士学位的考试,虽然刑事法和民法两科考得都很顺利,但他却突然改变计划,中止了考试。他决定投笔从戎,可是这个计划也未能实现。由于他在莫斯科认识了一位音乐家,于是,他又开始研究音乐。后来,他又热衷于研究体操,甚至想和著名的大力士角斗。他还骑马表演过骑术……但这所有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田园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2.光辉的戎马经历

在罗村生活的每个长夜,留给托尔斯泰最深记忆的就是塔吉雅娜姑妈。这位像慈母一样的姑妈,从自己爱侄的身上窥见了未来作家所具有的天赋,劝他动笔写作。就在这美好的夜晚里,在大自然的陶醉下,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一幅幅童年时代的图画展现在托尔斯泰的眼前,但他并没有动笔。1850年末,他又到了莫斯科,在那儿,一种不可言状的写作冲动产生了,他开始构思《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没等写完,他又着手另一部小说《昨天的故事》的创作。这是他创作的最初尝试。

托尔斯泰又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是在1851年的春天,那时正赶上在高加索部队担任军官的长兄也回来了。长兄建议他也到高加索去。托尔斯泰早就有从军的夙愿,因此,立即决定随同他前往。

托尔斯泰带着热情来到了对他来说还是神秘而又新奇的高加索。初到这里,他有些失望。因为他既没有看到那些浪漫主义小说所描绘的神奇的图景,也没有找到那些不可思议的英雄。但是,一个真实的并非虚幻的高加索,却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在他的面前,辽阔的苍穹、雄伟的群山、幽密的森林、喷涌的温泉,无不深深地吸引着他。而那些健勇剽悍的山民,热情坚毅的哥萨克妇女,尤其年近90岁的房东叶皮什卡大叔,更使他由衷地敬佩。

叶皮什卡大叔是一位勇敢、乐观、富有风趣的老人。他一边喝着红葡萄酒,一边讲着哥萨克人的生活及其冒险的经历,讲着讲着就弹起三弦琴,又跳又唱起来。托尔斯泰以自己能与这些普通人同生活共命运而感到幸福,甚至准备脱离自己置身的那个贵族社会,在当地买间茅屋和几头牲畜,娶个哥萨克姑娘为妻,安家立业。不久,他果然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哥萨克少女。当然,这位哥萨克少女拒绝了他。而后,托尔斯泰以房东叶皮什卡大叔和他所爱慕的那位少女及其他方面的生活内容为素材进行创作。这就是十年后问世的诗意盎然、优美动人的《哥萨克》。

刚到高加索不久,托尔斯泰就参加了士官生的考试,被任命为炮兵下士。正式入伍后,他参加了许多次战争。一次,敌人的炮弹炸毁了他大炮的轮子,险些丧生。并由于作战中临危不惧,表现勇敢,被晋升为准尉。军官们整天狂欢作乐,饮酒打牌,惟独他在一旁发愤读书,顽强地进行着写作。对此,周围许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对他进行冷嘲热讽,但他毫不理睬。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灌注到童年的世界里去了。能在战时的环境中,追寻逝去的岁月脚步,并且充满了那样的活力,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他就这样耗尽了一年多的时光,坚持不懈地完成了从莫斯科已经动笔的《童年》的创作。

托尔斯泰把《童年》寄给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由于信心不足,所以只署上了自己姓名的缩写。不料,涅克拉索夫对这位素昧平生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大加赞赏,并劝他不要隐匿自己真实的名字。1852年,《童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

《童年》发表时,书报检查机关对其进行了粗暴的删节,特别是删掉了有关娜塔丽雅·萨维什娜的爱情故事,这使托尔斯泰大为不满。尽管这样,他还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处女作,兴奋得简直喘不过气来。他津津有味地读着赞扬自己作品的一些评论文章。在身旁听他朗读的哥哥和其他军官,起初还不知道报上称赞的就是他。

塔吉雅娜姑妈读了《童年》,来信鼓励他“要具有真正的、完整特征的天才,以使像《童年》这样不大使人注目的情节写得饶有风趣”。此后,托尔斯泰的创作,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相继发表了短篇小说《袭击》、《伐木》和中篇小说《少年》。在这些早期作品里,托尔斯泰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充分显露出卓越的创作才华,立即引起了俄国进步文艺界的瞩目。

1853年10月,俄国向土耳其宣战。第二年土耳其联合英、法一起进攻俄国,战火蔓延到克里米亚半岛。由于沙皇政府的腐败、军队统帅的无能、军官的相互倾轧,致使战局急转直下,连连败阵。这激起了国内人民和广大士兵的无比愤慨。托尔斯泰忍无可忍,和一些爱国军官一起草拟了改组连队的计划,建议成立来复枪营,出版《军人之页》杂志,这使他的上司大为恼火。1854年秋,敌人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推进,并逼近这个要塞。俄国被迫开始了长达11个月之久的城市保卫战。

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当时成了举世瞩目之地。托尔斯泰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决然地要求把他调到硝烟弥漫的最前线。在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中,托尔斯泰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敢,因而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其他奖章。

即使在紧张激烈地战斗岁月中,托尔斯泰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把在战地捕捉到的直接印象,写成了3篇小说,后收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他没有把战争描写成旌旗招展、战鼓喧天,将军策马向前的“壮观”图画,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应该说,对战争做这样直接、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这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不久,托尔斯泰便来到彼得堡,首次踏入了文学界。他先后见到了团结在进步杂志《现代人》周围的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他们热烈欢迎这位从战地归来的英雄,殷切地关怀这位初露锋芒的作家的成长。但这时《现代人》的作家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分歧。《现代人》坚特艺术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保卫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最早退出《现代人》并另行主办《阅读丛书》的自由主义者德鲁任宁等人,则极力诋毁这种传统,把普希金等人的创作说成是“纯艺术”的。这就是当时果戈理派和普希金派的论争。托尔斯泰一度接受了后者关于“纯艺术”的错误理论。后来,他识破了这种主张,势必引导作家走上远离生活与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邪路。最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决定选自己的路。

以前,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56年,托尔斯泰结束了戎马生涯,这使屠格涅夫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屠格涅夫很早就规劝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以使他的才智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但他们中间也时常发生争论和吵架。托尔斯泰往往在争吵中表现得非常尖刻和缺乏自制,他也因此被朋友称为“暴怒的野蛮人”。

3.爱国伯爵兴教育

托尔斯泰在结束军旅生活后又投入了雅斯纳雅·波良纳的怀抱,此时,他对农民被奴役的现状更为不满。因此,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同时,博览群书,创作《青年》。

1857年初,托尔斯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出国旅行。他乘一辆邮车直奔华沙,然后乘火车抵达巴黎。在巴黎,他目睹了一个人被推上断头台的恐怖场面。就在那暴虐的时刻,一架机器把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撕裂成肉块。机器斩首这件事使他无法平静,他一刻也不想再在巴黎逗留了。

之后,他来到了瑞士。在瑞士的琉森镇,又有一件事情激怒了他。那是一个阴霾的夜晚,月儿钻进了云层,托尔斯泰刚刚从外面回到旅馆的房间,忽然飘来阵阵悦耳的琴声和歌声。他走下去一看,原来一个流浪歌手正在一家饭店的阳台下,一边弹奏六弦琴一边演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一些华服盛装的贵妇人和领子白得耀眼的阔佬,围坐在那里笑眯眯地欣赏着。流浪歌手唱了许久,最后举起帽子,希望得到几个赏钱,托尔斯泰很快掏出钱来给了他。可是,那些富贵人却视而不见,居然无一人看赏。托尔斯泰心中愤愤不平。他见歌手满面愁绪,悻悻地离开了,于是激动地喊了一声,追了上去。他把歌手请到餐厅坐下,要了饭菜和香槟酒来款待他。这时,餐厅里的一些人又站在一旁讪笑。托尔斯泰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当今历史学家应该用千秋史笔加以叙述的事件”。于是,他立刻写成了短篇小说《琉森》。小说愤怒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野蛮和道德的卑下,同时也表现出他完全否定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意义和从抽象道德观念描写生活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