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都属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称“三苏”。
苏轼的母亲程氏,贤惠多才。苏轼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弟弟苏辙一起诵习诗文,博览经史。少年时的苏轼才华过人,十来岁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
年轻时苏轼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随物赋形,洒洒洋洋。嘉二年(1057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惊喜以为异人”,苏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广为传播。此后苏轼历任凤翔府推官、开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大臣的激烈反对。苏轼虽然不像守旧派那样以为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变法做了全面批评。他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以及《再上皇帝书》和《拟进士对御试策》,抨击新党求治太急,并借试进士策之机讥讽时政。因此,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豁达的苏轼对匆匆人生早已看透,对于宦海浮沉,他宠辱不惊,潇洒看待。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华的铺张,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在任上,苏轼嫉恶如仇,同情民间疾苦,民众由此得享太平。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一片赤诚写《湖州谢表》,忠告神宗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就是这种忠直之言也使他卷入了一场排斥和打击异己的文祸之中。苏轼被御史台(又称“乌台”)诬陷为大不敬而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五年,苏轼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大丰收。他以如椽之笔,把自己忧郁与放达、人世与脱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于诗文,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哲宗继位后,旧党上台,苏轼被重新起用。一直升至翰林学士。但是耿直的苏轼认为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一次开罪了旧党。
苏轼历朝都在唱反调,既得罪新党,也疏远了旧党,结果被排挤和打击。苏轼只得连上章疏,请求外放,终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第二次任官杭州的苏轼率领军民修水利、掘水井,改善人民生活,他还治理西湖,将清理出的湖底淤泥筑成西湖岸边的长堤,植柳其上,后人称为“苏堤”。
此后,苏轼宦海浮沉,出京入京,十分频繁。旧党当权,他转任颍州、扬州;新党上台,他为官英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儋耳。苏轼遭到新旧两党排挤,但他达观高雅,并不为之屈服。苏轼贬官岭南整七年,终获准北归,不幸在途中染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苏轼一生,饱经磨难而其心不改,钟爱百姓且诗文丰富。他为后人留下诗作数千百,词作三百余,散文近千篇,皆堪称绝妙。他还工书、善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卓绝千古的诗、词、散文、书法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必将百世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