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典故故事
2769900000011

第11章

树倒猢狲散

“典源”

宋代庞元英《谈薮》:曹咏侍郎以秦桧之姻党而显,方盛时,乡里奔走承迎惟恐后,独其妻兄厉德新不然。咏衔怒,帅越时,德新为里正,咏风邑官胁治百端,冀其祈已,竟不屈。桧殂,咏贬新州。德新遣介致书于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释意”

南宋时期,奸臣秦桧权势极大,无论谁与他有点关系,就会威风显贵。侍郎官曹咏同秦桧有姻亲关系,所以名声显赫,势高权大。当他的权势炙手可热之际,他家乡的人纷纷巴结他、奉承他,生怕有不周之处。惟独曹咏的一个妻兄,叫厉德新,不巴结曹咏。曹咏记恨在心,十分恼火,他在越地任统帅时,厉德新只在乡里当个小吏。曹咏暗示地方官吏百般刁难、威胁厉德新,要他向曹咏低头请罪,可是厉德新不肯屈服。后来秦桧死了,曹咏被贬到新州。厉德新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咏。曹咏打开一看,乃是一篇赋,题目叫《树倒猢狲散》,对他依附秦桧,飞黄腾达进行了讥讽。如今秦桧死了,他也跟着倒台了,如同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散了一样。

“含义用法”

“树倒猢狲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猢狲,即猴子。人们用“树倒猢狲散”比喻权势一倒,依附的人随即纷纷散去。

泰山北斗

“典源”

《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殁(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意”

从晋朝开始,一直到隋朝,盛行老庄和佛教。到了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思想界竭力尊儒排佛,在文学界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在思想和文学上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也因而受到高度评价。韩愈死后,他的主张得到进一步发扬,学者们对他的尊崇景仰之情如同仰望泰山和北斗星一样。

“含义用法”

古人认为泰山是高山的代表,而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可依据它辨明方向。故后世用以比喻为众人所尊仰的卓越人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典源”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释意”

李广号“飞将军”,西汉名将,英勇善战,身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风丧胆。司马迁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

司马迁说:“《论语·子路篇》说:‘统治者本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主动去干;统治者本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是发布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啊!为人身正,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命。李广看上去诚诚恳恳,很像个质朴的乡里人,不擅辞令,不会花言巧语,他死之后,天下无论熟悉与不熟悉的人,都为之哀痛。他的忠实诚信已使士大夫感动了,信服了。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里说的虽只是桃李,但可以比喻深刻的道理。”

“含义用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田间小路)意思是说,桃李不会说自己多么好吃,但人们纷纷去采摘,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路。用以比喻有的人不尚虚名,但因为有实际成就或本领,众人自然都归附他。

桃李满天下

“典源”

汉刘向《说苑·复恩》: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劫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而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释意”

武则天执政时,任命狄仁杰为宰相。他门生众多,先后从中举荐数十人给武则天,如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都是经他推荐的,并以廉洁清正、政绩突出而闻名。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含义用法”

后比喻所引荐或培育的人才到处都有。

题门

“典源”

《世说新语·捷悟》:“杨德祖(三国时魏人杨修的字)为魏武(魏武帝曹操)主簿(掌管文书记事、起草文告的官吏),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榱,屋椽屋桷的总称;桷,指方形的椽子),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将门拆毁,准备重作)。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释意”

三国时,魏人杨修资质聪敏。有一次,在修建相国门时,曹操亲自去工地视察情况,之后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而离去。杨修见了,便令拆掉重建。人们不知何故,杨修说:“门中作活,是一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宽了。”

“含义用法”

“题门”的故事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后用以指人颖悟出众。

田忌赛马

“典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

“释意”

战国时,齐国经常举行赛马,田忌经常与王族比赛。他们双方马力相差无几,都有上中下三等马。若以上等马对上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田忌将很难取胜。这时孙膑正在田忌家里作客,田忌便向孙膑求教。孙膑告诉他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意思是: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去对王族的上等马,以你的上等马去对王族的中等马,以你的中等马去对王族的下等马。田忌采用孙膑的办法,果然是败了一次,胜了两次。之后,田忌便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便尊孙膑为师。

“含义用法”

“田忌赛马”,用来表示斗争的双方虽然势均力敌,但只要善于使用力量,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推梨让枣

“典源”

《南史·梁武陵王传》:“兄肥弟瘦,永乏相见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娱之日。”

“释意”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人。他小小年纪便聪明过人。四岁时候,一天长辈拿了一盘梨子让孔融弟兄们分食,因为孔融最小,就让他先拿。孔融走上前去,在盘里捡了一个最小的梨。长辈问他这是为什么?

孔融回答:“我人小,按道理该吃最小的嘛。”长辈们见他如此懂事知礼,都议论这小孩子不平凡。果然,孔融谦恭有礼,虚心好学,最后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王泰,南朝时梁国人,字仲通,从小聪明好学,举止稳重。在他几岁时的一天,祖母把孙儿侄子们召集在一起,享受温馨的家庭气氛。为了使场面更热闹,祖母特意把一大堆枣子、栗子抛散在床上,让孩子们去抢。孩子们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只有王泰一个人静静地在旁边看着。大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去抢,他从容地说:“我不去抢,祖母也会分给我的。”人们见他如此冷静,认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王泰果然不负众望,长大后官至吏部尚书。

“含义用法”

后人用“推梨让枣”的典故形容少年儿童讲究礼貌,在亲友面前友爱谦让。

推心置腹

“典源”

《后汉书·光武帝纪》:“由是皆服。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释意”

西汉末年,刘玄称帝,封刘秀为萧王。为了稳定军心,刘秀将降将重新派回到原来所统领的部队带兵,到各营寨巡视之时只带几个随从。降兵们都感动地说:“萧王对我们已经做到推心置腹了,我们怎么能不替他卖命呢?”

“含义用法”

后指把真心交给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完璧归赵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释意”

战国时,赵国的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愿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换城,拿到璧后的秦王却不肯交出城池,蔺相如设计拿回和氏璧后对秦王说:“如果你言而无信,我就和这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急忙答应说斋戒五日后交出城池。蔺相如趁机让人把和氏璧偷偷地送回赵国,秦王的阴谋也就没有得逞。

“含义用法”

“完璧归赵”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送还主人。

望梅止渴

“典源”

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意”

一次曹操率军前行,士兵们口渴难忍,一时又找不到水源,行进非常缓慢。情急之中,曹操心生一计,对士兵们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有很多的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一听,口中立刻生津,精神振奋,加快了行军步伐,不久也找到了水源。

“含义用法”

后比喻用空话或空想来加以安慰。

韦编三绝

“典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意”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为方便阅读,人们就用熟牛皮绳将它穿起来。孔子非常刻苦,经常翻阅这些竹简,因此牛皮绳不知被磨断了多少次。

“含义用法”

后用以赞誉人读书勤奋刻苦。

闻鸡起舞

“典源”

《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意”

西晋末年,祖逖和刘琨是好朋友,又同为司州主簿,他们曾吃住在一块。一天夜半时分,刘琨被鸡叫声惊醒,他对祖逖说:“它是让咱们早起练功啊。”说完,他们起床舞起剑来。从此,二人天天坚持练武,最终都显赫一时。

“含义用法”

后形容志士发奋自励,勤奋学习。

卧薪尝胆

“典源”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邻国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俘获。为雪会稽之耻而复国,勾践佯归心效忠吴王夫差,骗得吴王信任,方才被释放回国。“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即汝,此为自称自己)忘会稽之耻邪?’”此事又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日也……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释意”

春秋时期,吴国战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称臣,于是被放回。勾践回国后,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和训练军队上。他时刻不忘国耻,舍弃豪华的宫殿,住在柴草棚里,并将一只苦胆悬挂在床前,每次吃饭睡觉前总要尝尝胆汁的苦涩。几年后,越国积聚了足够的力量,一举击败吴国,终于复了仇,雪了耻。

“含义用法”

后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报仇雪耻。

卧冰求鲤

“典源”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王祥,字休徵,琅琊人……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释意”

东汉末年,琅琊人王祥在母亲去世后,受到继母的虐待,但他却仍然像对待生母一样恪尽孝道。一年冬天,父母都病倒了,王祥知道继母爱吃鲤鱼,便跑到河边解开衣服,打算用体温把冰化开,然后捕捉鲤鱼。上天深受感动,当他刚伏下身,冰就融化了,并从水中跳出了一对大鲤鱼。王祥把鱼拿回了家,给父母做了一顿鲜美的鱼汤。

“含义用法”

后形容子女极其孝顺。

五十步笑百步

“典源”

见《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饥荒),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即不减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声)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曰:‘不可。直(特,但,只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走(逃跑)也!’”

“释意”

战国时,孟子拜见了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可邻国的百姓为何不来归附呢?”孟子说:“我用战争来为您打个比方吧,战场上,喊杀震天,而有两个士兵临阵脱逃,一个跑了五十步,一个跑了一百步。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居然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贪生怕死。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你自认为梁国政治清明,其实仍存在许多暴政,这并不轻于邻国啊!”

“含义用法”

后比喻错误或缺点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