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下雪
冬天,在寒冷地带,天空中常常飘着美丽的雪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来是气温低于0℃时云层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成极小的冰晶,冰晶又随着云层中水汽不断上升而成为雪花,当雪花大到一定程度,上升的气流承受不住它的重量时飘落下来,形成了降雪。
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直径一般在0.5毫米至3毫米之间。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重量,大约3000个至10000个雪花才有一克重。
有位科学家经过粗略统计,1立方米的雪里面约有60亿至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在冬季,时常有鹅毛大雪的天气。这种天气是气温接近0℃左右时的产物,当气温接近0℃,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住成百上千朵雪花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这种天气常常能使农民喜出望外,因为,瑞雪预兆着来年的粮食大丰收。
瑞雪为何会兆丰年
那么,“瑞雪兆丰年”的谚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研究表明,积雪对于农耕主要起到如下三点作用:
一是保暖土壤。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容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蕴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这些空气是不传热的,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床棉被。
经过测量,积雪地的温度是零下10.3℃,裸露地的温度是零下17.8℃。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正是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的麦类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蘖节,大约在离地面3厘米至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蘖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零下14℃至零下17℃之间。所以在我国新疆的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厘米至1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基本上能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被冻死。
二是积水利田。等到冬季寒潮过去以后,天气开始渐渐回暖,雪也慢慢融化。雪融化后的水渗透到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要少25%。重水是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水,对生命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雪中的重水含量少,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雪水就生理性质而言,和生物细胞内的水的性质非常接近。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来水的能力大2倍至6倍。雪水进入生物体后,能够刺激酶的活性,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
此外,雪中含有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中的氮化物含量更高,可以说是一种肥水。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农作物最好的肥料。
三是冻死害虫。雪在土壤上起保温作用,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是当到冰雪融化时,就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被冻死。
延伸阅读
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下雪与收成相关的谚语,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腊雪盖地,年岁加倍”“雪多见丰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