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2783700000022

第22章 品德懿行故事(12)

伯乐起初的名字叫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他擅长识别马的好坏。伯乐原本是天上一个星宿的名称,传说此星专管天马,因为孙阳擅长相马,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伯乐有一个朋友九方皋,也擅长相马。伯乐曾把他介绍给秦穆公,替穆公求马。三个月后,九方皋果然找到一匹骏马。他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穆公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性别毛色都分辨不出来,怎么能看出马的好坏呢?伯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九方皋着重在看马的内在精神,对马的外形却不大重视。穆公仔细一看,这匹马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形容稀少、难得。多用于赞扬。

此典出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下》:“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平原郡般县(今山东临邑东北)有个名士叫祢衡,字正平。他博学善辩,才华横溢,深受士大夫们的赏识。当时的太中大夫孔融很欣赏祢衡的才能,便把他推荐给汉献帝。在荐表中,孔融写道:(祢衡)对事物,只要看一眼,便能背诵于口;只要听说一次,便能牢记在心。像祢衡这样的人,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汉献帝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接到孔融的奏表以后,不敢擅自做主,便把荐书交给了曹操。曹操召见了祢衡,谁知祢衡对曹操出言不逊,惹怒了曹操。但为了不背上杀害贤良的罪名,曹操把祢衡派到刘表那里,想借刘表之手杀害他。起初,刘表对祢衡非常好,可是后来,祢衡又轻侮刘表,刘表便把他派到部将黄祖那里,想借黄祖之手杀害他。谁知黄祖和他的儿子黄射非常钦佩祢衡的才华,把祢衡待为上宾。

有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送了一只十分漂亮的鹦鹉,黄射很欢喜,请祢衡作篇鹦鹉赋,以助酒兴。祢衡不加推辞,操笔立成,顷刻之间,写出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鹦鹉赋》,显示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华,众宾客全都赞不绝口。

可是,祢衡恃才傲物,狂妄不已。有一天,他又对黄祖出言不逊,惹恼了黄祖。一怒之下,黄祖便命人把祢衡给杀害了。这年,祢衡才25岁。

不舞之鹤

“不舞之鹤”意思是指不肯跳舞的鹤。人们用“不舞之鹤”比喻有名无实;也可用以自谦无能。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刘遵祖少为殷中军所知,称之于庾公。庾公甚忻然,便取为佐。既见,坐之独榻上与语。刘尔日殊不称,庾小失望,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晋代人刘爰之,字遵祖,沛郡人,少有才学,喜欢谈论玄理,历任中书郎、宣城太守。当时,殷浩(曾任中军将军,又称殷中军)非常赏识他,就把他推荐给征西将军庾亮。庾亮非常高兴,便把他委任为辅佐之官。见面之后,庾亮叫刘爰之单独坐在一个座位上,双方开始谈话。那一天,刘爰之的谈吐欠佳,不像殷浩介绍的那样好,庾亮有点失望,因此给刘爰之起了一个绰号,叫“羊公鹤”。为什么把刘爰之称为“羊公鹤”呢?原来,晋代人羊祜(字叔子,曾任征南大将军)率军镇守荆州,江陵泽中有很多鹤,羊祜就捉了一只鹤,教它跳舞,以娱宾客,羊祜曾经向客人吹嘘这只鹤。可是叫人把鹤赶来,只见那只鹤羽毛松散,坚决不肯跳舞。庾亮把刘爰之比作那只鹤,就是嘲讽他有名无实。

沧海遗珠

“沧海遗珠”的意思是,沧海中被采收者遗漏的珍珠。人们用它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此典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唐代人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历任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期任豫州刺史。后来,他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遭到贬谪。武则天神功元年,被恢复相位,是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大臣。

狄仁杰小的时候,有一个守门人被杀害了,县吏前来调查情况,大家七嘴八舌地争着回答,狄仁杰专心读书,无动于衷。县吏责问他,狄仁杰回答说:“我在书籍之中,正与圣人贤者对话,哪有工夫同你们这班庸俗的官吏答话呢?”他被荐举为明经之士,调任汴州参军。有一次,他遭到官吏的诬陷,黜陟使阎立本召他谈话,觉得他才能优异,歉疚地说:“孔子说,观察人的过失,可以了解他的仁德。您就像大海之中被采集者遗漏的珍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于是就举荐他为并州法曹参军。

出将入相

“出将入相”的意思是,出则可为将,人则可为相。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指称文武兼备的人才。

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有刘三复者,长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镇浙西,迄于淮甸,皆参佐宾筵。军政之余,与之吟咏终日。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能预焉。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未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

李德裕,唐代赵郡人,字文饶,才华出众,历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诸朝。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执政六年,晋升为太尉,封卫国公。后来遭到异党打击,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死在贬谪的地方,时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自恃才能和业绩突出,我行我素,清高自傲,不同一般人来往。喜欢著书写文章,褒奖善良,嫉恶如仇,虽身居宰辅高位,仍然坚持读书。有一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写奏章,李德裕待他非同一般。自从李德裕镇守浙西时起直到在淮西任职,刘三复都是他的座上宾,参与议事。处理好军政公务之后,经常与刘三复一起吟诗咏文,终日不停。

李德裕在长安私宅建起了一个起草院,院内设有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皇帝诏令筹划安排的时候,李德裕就单独住在精思亭里,凝神构想,手握笔管,禁止侍从打扰他。东都洛阳市南的伊阙之地,设有平泉别墅,那里清流翠筱,奇树怪石,异常幽静。当初,李德裕未当官时,在此地讲学。等到去离京畿较远的地区当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三十年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而他题写的歌诗之类都铭刻在石头上。

出一头地

“出一头地”的意思是高人一等。

此典出自《宋史·苏轼传》:“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苏轼十岁时,父亲到四方讲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向他讲述古今成败的道理。苏轼听后,就能讲出其中的主要道理。苏轼长大后,通晓经史,每天写出数千字的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当时,科举考试中作弊之风非常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有志改正弊端,审卷十分严格。当他看到苏轼的论文《刑赏忠厚论》时,非常赞赏,想把苏轼列为第一名,但是又怀疑这篇文章是苏轼请别人代写的,因此只把他列为第二名。

后来,苏轼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认为苏轼才华盖世,就对梅圣俞(即梅尧臣,北宋诗人)说:“我应当让此人(指苏轼)高出自己一头。”听到苏轼这些话的人,都不断地议论纷纷,心里不服。可是时间一长,他们都心悦诚服了。

楚材晋用

“楚材晋用”的本来意思是说,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后来人们用它指使用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春秋时期,公子归生(即声子)出访晋国。回国之后,令尹子木找他了解晋国的情况,令尹子木问道:“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更贤能呢?”归生回答说:“虽然晋卿不如楚卿,但晋国的大夫却非常贤能,几乎每个人都有做公卿的才能。好像杞木、梓木、皮革都是从楚国运去的一样,楚国的一些人才都流到晋国去了。这就是说,虽然楚国有人才,但只有晋国在使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干。”

接着,归生举了很多例子。如,楚庄王元年发生子仪之乱的时候,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把他安排在晋侯战车的后面,让他做主要谋士,在靡角战役中,晋军失利,打算逃跑。析公建议说:“楚军轻佻,很容易被动摇。如果齐擂战鼓,在晚上全军进攻,楚军一定会逃跑。”晋国人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又如,雍子的父亲和哥哥诬陷雍子,国君和大夫们都反对他主持公道,雍子只好逃奔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彭城战役中,晋军与楚军在靡角之谷交战,晋军就要战败了,雍子向军队发布命令说:“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儿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一起服兵役的,回去一个,精选步兵,检阅兵车,喂饱战马,烧掉帐篷,明天决战。”结果,晋军把楚军打败了。又如,灵子逃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灵子抵御了北狄,让吴国和晋国和好,教吴国背叛楚国,教吴人乘战车、射箭驾车奔驰作战等等,给楚国带来了祸患。

又如,若敖叛乱中,伯贲的儿子贲皇逃奔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在鄢陵战役中,楚军气势汹汹地逼近晋军,晋军想要逃跑时,贵皇建议说,楚军的精锐部队是中军王族,应集中力量攻击他们。晋军依计行事,结果大获全胜。

列举了这些事例之后,公子归生又谈到当前伍举被迫逃亡到郑国的事。令尹子木害怕了,连忙向楚王报告,增加伍举的官禄爵位,把他接回国内。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意思是说,材器大的,就不容易速成。人们多用它指人的成熟较晚。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字季珪,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他从小爱好击剑,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又苦读诗书,学识丰富。大将军袁绍知道他贤德,封他当了骑都尉。袁绍兵败官渡之后,患病而死,曹操起用崔琰,任为别驾从事。曹氏立国之后,崔琰做了尚书。他为人正直,并且擅长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在年轻的时候,名气不大。大家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亲戚们也都轻视他。只有崔琰常常说:“崔林这个人是有希望的。正如老子所说,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崔林将来必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为栋梁之才。

独步一时

“独步一时”的意思是,超群出众,在当时独一无二。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卷十一:“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

《宣和画谱》,共20卷,没有著撰人名姓,记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内府所藏诸画,共收画家231人,名画6396轴,并按时代附上了画家小传,评论其风格成就。

《宣和画谱》中记载了一个画家,叫郭熙,字淳夫,宋代河南人,是御画院艺学士,擅长画山水,在他的笔下,山山水水如有云烟出没,峰峦隐显,千姿百态。《宣和画谱》记载道:“评论者都说郭熙的作品超群出众,独树一帜,虽然年老了,可是画起来更加气势壮伟,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画技越来越高超了。”

独当一面

“独当一面”的原意是说,可以独立担当一个方面的军事任务。人们多用它表示可独自承担或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此典出自《汉书·张良传》:“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秦朝末年,汉王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得到谋士张良的大力协助。刘邦封张良为成信候,并于公元前205年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项羽。到彭城,被楚霸王项羽打得大败,汉军狼狈逃窜。当军队撤到下邑时,刘邦跳下战马,手扶鞍鞯,问道:“如果有人能与我一起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送给他,你认为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张良回答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勇将,但他与项羽有矛盾。楚大将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对项羽,应尽快派人与这两个人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配合。而汉王您的部将中只有韩信可担此重任。应该把大事交付给他,让他独自承担一个方面的重任。既然您愿意把关东之地送给立功的人,那就送给这三个人好了。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楚霸王打败了。”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果然得到了显著的战果。

丰城剑气

“丰城剑气”形容珍贵、稀奇之物,也可用它形容才能杰出的人。

此典出自《晋书·张华传》。

张华,字茂先,晋代范阳方城人。父亲张平,在魏国曾任渔阳郡守。张华少年时孤独贫寒,曾以牧羊为生。他博闻强记,学问渊博,才华横溢。西晋政权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欣赏张华的才能,拜他为中书令、散骑常侍。后来,他做了司空。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被称为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天文术数家又认为,人的命运同星宿的位置、运行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根据星体明、暗、薄、蚀等现象,预测人事的吉凶。

当初,东吴还没有被灭掉时,斗宿与牛宿之间常有紫色云气。天文术数家们据此认为,东吴正处于强盛之际,是不可征服的。只有张华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等到东吴被平定之后,那紫色云气却更加明显了。张华听说豫章郡(今南昌)人雷焕对星象很有研究,就邀请他留下过夜,并悄悄对雷焕说:“我们应当一起研究天文,预测将来的吉凶。”于是,二人一起登楼,夜观星象。雷焕说:“我已经观察很久了,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只是牛宿、斗宿之间有很多异常的云气。”张华问道:“这是什么征兆呢?”雷焕回答说:“这是宝剑的精气,上达于天际。”张华说:“您说对了。我在小时候,有个相面的人说,我年过六十岁会登上三公的官位,并且能够佩带宝剑。这个话,看来就要应验了!”于是,张华问道:“宝剑在哪一郡呢?”雷焕回答说:“在豫章郡丰城县。”张华说:“我想请您屈尊做丰城县令,帮我秘密地寻找宝剑,可以吗?”雷焕答应了他的请求。张华大喜,立刻委任雷焕为丰城县令。雷焕到达丰城县,挖掘监狱屋基,挖到四丈多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石匣,光气异常,里边有一双剑,都刻有题记,一个叫龙泉,一个叫太阿。当天晚上,斗宿、牛宿之间的云气就消失了。雷焕把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留下一把佩带着。有人对他说:“您得到两把宝剑,只送给张华一把,难道张华是那么容易欺骗的吗?”雷焕说:“本朝即将大乱,张华必遭灾祸。宝剑是灵异之物,必会消逝,不会永远为人效劳的。”张华得了宝剑,非常爱惜,常常放在身边。后来,张华被杀,宝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带着另一把宝剑行经延平津,宝剑忽从腰间蹦出,掉到水里不见了。雷华命人到水中寻找,根本就没有宝剑的影子,只见两条龙各长数丈,互相盘绕着,慢慢地游走了。从那以后,两把宝剑就永远地消失了。

封人之怨

“封人之怨”比喻应任人唯贤,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