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3
2787300000037

第37章 建筑宝藏(3)

远眺佛足,实际上是苍茫的龟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翘起的脚板,好似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显示着巨佛的无穷神力。

纵观全佛,和谐逢然,匀称壮硕的身段,凝重肃穆的神态,眉目传神,慈祥自如,令人惊诧不已。全佛长达4000余米,堪称奇绝。

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座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雕,恰恰正耸立在巨佛的胸脯上。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达71米,安坐于巨佛前胸,正应了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这是否是乐山大佛暗示的“天机”呢?

乐山巨佛作为旅游重要景观可确定无疑了。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留给世人的一个谜。现在有一种推断: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冰”者为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都江堰的创建者,“离堆”就是乌尤山。那么,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凿开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头。唐代僧人惠净为乌尤山立下的法规: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和砍伐乌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树一木,代代僧众都视此为神圣不可违犯之法规。因而才保证乌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头”千年完美无损。曾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唐代观音菩萨的化身叫“面然”,指“乌尤大士”之意。那么,是否那时的人对乌尤山即是“佛头”已有所悟了呢?

但据研究乐山大佛文化和文物部门的专家们介绍,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和听说关于巨佛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那么,巨佛是纯属山形地貌的巧合吗?但为何佛体全身,人工的刀迹斧痕比比皆是呢?又为什么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开元年间,海通法师劈山雕凿乐山大佛,偏偏选中了凌云山西壁的栖鸾峰,并雕在巨佛心胸处呢?

过去,乌尤寺的僧人,身居佛中却未知巨佛。如今,一经点破,再看乌尤山,竟犹灵佛所致。

除了巨佛形成之谜以外,再就是“福全门”之谜了。据四川省文化厅考察组报告说,要看到巨佛身形,其最佳位置只有一处即“福全门”。其他任何一处观赏的效果都不是最好,或是看上去身首异处;或是佛头不清;或是佛身不全。是不是先人故隐“玄机”,以“福”喻“佛”,其寓意指惟在此处,才可观赏到巨佛全身的“佛全门”。

如今到乐山观光巨隐睡佛的游人,络绎不绝。不仅国内如此,而且国际游人也慕名而来,尤其是考古者,更是兴致勃勃,或许他们能解开巨隐睡佛之谜吧!

东方佛像大观

在我国及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佛教曾经有过巨大的发展,并且创造出了繁荣灿烂的佛教艺术。其中存世最多的是形态各异的佛像,堪称东方艺术之珍宝。

在佛教起源地的印度,有一座阿旃陀石窟。它位于孟买东北海德拉巴省风景秀丽的文达雅山麓,其下虎河汩汩流过,洞窟凿于临河的悬崖上。这座石窟始建于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六七世纪竣工,历时700余年。它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29洞,内有众多的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第16窟中的本尊石佛,高70余尺,气势雄伟;第1窟中的释迦石像,从左、中、右三个不同角度可看到佛祖脸上分别具有的欢乐、痛苦和沉思三种表情,可谓石雕艺术之一绝。壁画主要表现了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宫廷生活的景象。

在印度佛像艺术东传之前,我国汉代已有画像石出现于墓葬装饰之中。这种石刻艺术多为浅底平面浮雕、平面阴刻线雕或两者结合。随着印度佛教渐向东方传播,佛像艺术接踵而至,很快与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蓬勃发展起来,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出现了我国的第一座石窟——千佛洞。

敦煌千佛洞又称莫高窟。那里的崖石属玉门系老年期山岩,呈黯红色,每当夕阳近照,常显灿烂金光,颇有一点虚无渺茫的“佛国”情调。当地雨雪稀少,流水侵蚀作用不强,且又地处佛教东渐途径的首冲,所以约在公元366年,前秦的僧人乐在此处鸣沙山穿岩凿窟,造石佛像,开始了千佛洞的营造史。以后经隋唐至元代,均有所修建,在崖壁上建成了重重叠叠、长达1600米栉比相连的石窟佛像群。保存至今的,仍有492个石窟,2000多尊佛像,还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6—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其中的大佛,首推造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33米高的弥勒像。最具特色的是第259窟的彩塑佛像,其身体比例匀称,面部表情生动,嘴角和蔼地上翘,露出会心的微笑,曾被游客赞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使人流连忘返。

继敦煌千佛洞的开凿之后,公元460—494年,在我国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开凿了云冈石窟。公元494年起,又在我国河南洛阳南郊龙门山上开凿了龙门石窟。从唐朝开始,还在我国四川大足境内开凿了大足石窟。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达17米;雕刻的风格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龙门石窟开凿历时400余年,现存石窟1300余个,造像97000余尊,雕法圆熟精致,佛像表情生动。大足石窟的凿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规模甚大,石窟中有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造像,窟内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总之,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石窟,那蔚为壮观的佛像、壁画、石刻,都是古代劳动者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石窟不仅表现在镌刻技艺的高超,而且从窟龛的分布、雕像的配置及佛塔、碑刻的安排来看,也表现出古代劳动者相当出色的地质知识水平。

例如龙门石窟,窟龛和佛像几乎全凿于峡谷西岸的岩壁上——故该崖壁称为“千佛岩”。千佛岩由灰色自云岩、白云质灰岩构成,产状稳定,石窟全部凿于岩层的最高或较高部位。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地下水沿层面对窟龛的淋蚀。另外,古代工匠之所以选中于佛岩来开凿,很可能他们当时就发现千佛岩中段有数条裂隙,泉水沿裂隙涌出,从而使地下水位降低。这样,因水位升高而损坏石窟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对于这里的岩性,工匠们肯定也作了周密的调查,对凡是需要精雕细刻的佛像,窟龛的位置皆选于致密坚固、厚度较大、裂隙很少的岩层中。如万佛洞洞内佛像达15000多座,像高7—8厘米,小巧玲珑,这个窟龛就选择在厚达7米、结构致密的自云岩岩层上。对大型的石窟,则又巧妙地避开了节理和岩层层面。如奉先寺17米高的主像大卢舍那佛,就有意避开了节理的干扰,使佛像凿雕在一整块巨大而致密的岩石上,经受了千百年时间考验而不坏。世界上最高大的石刻佛像,是我国四川乐山凌云山前的弥勒佛像。它高71米,宽24米,其头长约14.7米,肩宽28米,耳朵长7米,一只脚背可让百多人站立其上;即使是它的脚趾甲,亦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大佛面对峨眉山,俯视三江(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于大佛前)。依岩凿成。它从唐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开凿,历时90多年才竣工。除了在凿雕之前掌握一定的地质知识选中这块崖岩之外,还在凿雕中为避免雨水侵蚀佛像,把大佛身上的一些衣纹都巧妙地凿成自流排水道,既不损坏佛像的体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不露斧凿痕迹。真可谓匠心独运,天衣无缝。

1982年在四川安岳县八庙公社卧佛沟发现的释加涅槃露天卧佛,全长31米,镌刻于一块高约20米的巨大砂岩上。要不是岩石和岩层所限制,这卧佛可能会不亚于乐山大佛的。可见,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够因石制宜,凿刻出各种形式的佛像。

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惹市西北郊文池兰镇一座山峰上的婆罗浮屠,与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足见其精湛珍贵。浮屠即佛塔,婆罗浮屠相传系八世纪时为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部分骨灰而役使10万之众历时10年修建而成。它全部用石块砌成,其座为方形,每边长110米,从底到顶端共9层,高42米。它共有石壁佛龛432个,每龛一佛像;浮雕则多达2100多幅。如果把这些浮雕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3千米。它上部有钟形小塔72座,塔内也均有佛像,顶上还有直径10米的尖塔,十分雄伟。

1006年前后,由于地震和默拉比火山爆发,当地居民纷纷逃离,因此婆罗浮屠长期被人遗弃,直至1814年,才重新被发掘出来。1972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款对它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修复。采用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使每一块石头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整个工程耗资达2000万美元。古老的艺术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结合,使历史遗迹重放异彩。

我国的佛像,除了石刻佛像继承和揉合了古印度的石刻技术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佛像,是采用我国特有的绘与塑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来的。

所谓绘与塑相结合,就是用粘土捏制泥人的方法塑造出佛像的毛坯,然后为了表现塑像的细部,再辅以绘画手法,用彩笔描绘出眉目须胡、衣纹皱褶。这种绘塑结合的技术,是继承我国战国、秦、汉的陶俑、木俑和泥塑、壁画等艺术手法发展而成的。

绘塑结合的典型,要数甘肃张掖南关大佛手中的卧佛。这座佛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整座佛像以木条扎成大致的骨架,上敷粘土作为肌肤和服饰,最后再作金装彩绘。它造型优美、色彩华丽,为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塑像。

这种绘塑结合的技艺,甚至在现代的佛像建造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台湾省新竹关西六福村野生动物园附近的一座山岗上,1982年夏天建成了一尊41米高的卧佛。它是先以木条钉成骨架,再扎上铁丝网,使其成为初具轮廓的雏型,然后以水泥、石灰、细砂等配成混凝土糊在轮廓上进行塑造,等其干燥后,便成为坚硬的塑坯,再在塑坯上敷上玻璃纤维,浇上合成树脂成为玻璃钢。最后拆去塑坯,卧佛塑像就做成了。

我国的佛像除了泥塑之外,还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脱胎漆像。脱胎漆器工艺是明代发展起来的手工工艺之一,用于佛像制造就称为夹苎造像,它是用芝麻、生丝和生漆混合成塑制原料,由工匠捏塑成坯胎,然后层层上漆,最后饰以彩绘或涂上金粉。这种脱胎佛像,重量虽轻而结实坚牢,可经久不坏。在洛阳东郊自马寺的千佛殿里,就有好几尊脱胎漆像。

我国的铜铸技术,早在殷商时代已十分发达,到了汉代更是炉火纯青。佛像艺术的东传,与铜铸技术融汇一体,于是又出现了铜铸佛像。

河北正定龙藏寺有一尊保存了千年的铜铸千手观音,约20米高,40只手各执法器,面容端庄静穆,它是世界上的第一大铜佛。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于天平十九年(公元747年)在奈良东大寺铸造青铜大佛,历时三载才告完成。这尊大佛高达16.2米,重约452吨,仅眼睛就长1.81米,如同常人身高,可见其雄伟巨大。

除了铜铸佛像外,在泰国还有金铸和铁铸的佛像以及用玉石雕刻成的佛像,三者被誉为泰国的“三大国宝”。金佛供奉在曼谷金佛寺,它铸于1238年,为世界最大的纯金坐佛像,重达五吨半。泰国王宫右侧卧佛寺供奉的铁卧佛,长145米,高17米,称为世界第一大卧佛。铁卧佛身上还镶嵌了七彩宝石,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王宫苑内玉佛寺里的玉佛,用整块翠玉雕成,身上披金缕衣,座垫也为金制,据说是10世纪初由印度的著名雕刻家花了一年时间雕刻而成的。

最后还要提一提我国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内的弥勒佛立像,它身高26米,宽8米,但它既不是石刻,也不是泥塑,更不是用金属铸造的,而是用一棵白檀木雕成,的确为世所罕见!

释迦牟尼真身宝塔

位于我国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的法门寺,是我国著名的古刹。

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他的弟子用香木焚烧了他的遗体。待大火熄灭,人们在灰烬中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圆珠一样的结晶体,还有一节手指骨、四粒牙齿及一块头盖骨等,这便是被称之为“舍利”的佛祖遗骨。从此,舍利被视为佛门圣物,古印度各地为此建起了多处佛塔将其珍重地收藏了起来。

释迦牟尼真身宝塔公元前261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俘虏了15万人,杀了10万人,统一了印度半岛。当他为胜利举杯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释迦牟尼不杀生的教诲,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为了弥补过错,赎回自己的良心,放下屠刀的阿育王开始推行佛教。传说,他来到藏有佛祖舍利的圣地,开启塔门,取出所有的佛祖遗骨,将它们分为84000份,然后发送到世界各地,并造塔84000座安放这些圣骨。

中国东汉灵帝统治期间,虔诚的佛教徒们携释迦牟尼那节未焚化的手指骨,跋山涉水来到了八百里秦川上的扶风法门镇。据说当时扶风上空顿时光芒万丈,灵帝闻讯大喜,视为吉兆,遂令工匠营造地宫秘藏佛骨,并建塔置寺。从此,珍藏佛骨的法门寺名扬天下。

时间过去了四百多年,盛大的唐王朝带来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繁荣,佛教文化也兴盛了起来。佛祖舍利被视为护国之宝,法门寺成了皇家供佛祈福的场所。此时法门寺寺院庞大壮观,僧侣多达五千多人。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歧州刺史上书太宗李世民,称佛塔30年一开,则岁丰人和,请求开示佛骨。李世民当即恩准,神秘的地宫之门第一次被打开了。长安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纷纷前往朝佛。佛塔之下,每天聚集数千人之多,竞相观看,唐太宗高兴地宣布天下大赦。此后,唐皇朝几代帝王不惜耗费巨资,又先后6次开示佛骨,其规模一次胜过一次。当然也有例外,武宗皇帝对日盛的佛教深感不快,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下令灭佛,并令粉碎佛骨。法门寺僧侣将真身舍利藏匿于地宫秘处,设法以仿制佛骨代替,虽躲过了这场灾难,但寺院元气大伤。

7个多世纪过去了,法门寺历经沧桑,旧有的木塔朽崩。明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拨银百万两开始重修宝塔。据说,人们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地宫,当地宫之门被打开时,成堆的金银器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盛佛指的金匣子也在其中。然而,慑于佛法,人们不敢对这些佛宝有非分之想,他们重新关上地宫大门,继续宝塔的修建。

民国二十八年,慈善家朱庆澜主持维修已开始西倾的宝塔,地宫之门再次暴露,有人入内,被琳琅满目的金银珠宝惊得目瞪口呆。朱先生令人不得扰动,佛宝又一次转危为安。

此后佛宝又有几次历险,均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