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博览3
2787600000031

第31章 神秘的地球(12)

(2)以国名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在城郭四边,就以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为姓。其他如东门、南宫、欧阳等姓也是如此得来。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古代的官职有司马、司徒、帅、尉等,担当这些职务的人的后代便取这些官名为姓。以职务职业为姓的很多,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还有陶、屠、巫、卜、施(旗工)等。

(4)以动植物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柳、柚、花等。

(5)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不断演变,如复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孟孙截成姓孙、姓孟,有些姓是帝王、官员、师傅赐给的,以后也就沿用下来。还有些人是持姓人自取的。现在,孩子也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子从父姓不是法定的。

姓氏的概况

通常人们见了同姓的朋友,都喜欢说:“五百年前咱们是一家。”这话开玩笑尚可,认真起来就靠不住了。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同源异流,一是异源同流。

所谓“同源异流”,就是说,“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五百年后”分道扬镳了。如黄帝有25子,至少分化出12姓,这12姓的后人自然要不断地繁衍。其中姬、祁、滕、任、荀在今天还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今天姓姬、祁、滕、任、荀的人,虽然姓氏各异,“五百年前”说不定是一家人。

所谓“异源同流”,就是说,“五百年前”风马牛不相及,“五百年后”俨然一家人。以周姓为例,“五百年前”至少是五家人。其一,黄帝将有周昌,其后以周为姓;其二,商太史有周任,其后以周为姓;其三,周平王之子烈封于汝州,人称周家,其后以周为姓;其四,后魏时,代北贺鲁氏改为周氏;其五,唐时姬氏避明后嫌名改为周氏。而且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人因种种原因由他姓改为周姓,这是个永远也揭不破的谜。今天姓周的人,在血缘上未必有任何联系。

《百家姓》

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一种关于姓氏的普及读物是《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不可考,一般人多谓此书为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当时吴越王钱俶虽已归顺北宋(北宋建立之后,吴越王还残存了19年),但仍保留王号,故而《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将“赵”列为第一姓,“钱”为第二姓。但此说不尽可信。此说最早可能见于南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卷三:“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去‘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按:指晚期吴越王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南唐李氏。

这种说法,前人早已提出疑问,其主要证据在于宋代大诗人陆游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这说明《百家姓》在南宋时已成为民间最普及之“村书”,如果是宋初才编成,传播速度不可能这样快。所以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七《百家姓》条断言:“《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千姓编》一卷,不著撰人,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记’,岂即所著耶?”所以,关于《百家姓》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还不能定论。很可能是宋以前已有类似书籍,由宋初人作过某种修订。其实,我国最早的“百家姓”在西汉就已出现。汉元帝时,史游编成《急就章》三十四章,作为识字的蒙学书籍,在一至六章中用三字句形式列出人名,其中共有姓132个,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这以后出现收录姓氏更多的蒙学书籍是完全可能的。

《百家姓》自宋代以来流传很广,而且有不同版本。日前已知最早的版本是元代泰定年间与至元年间所刻于《事林广记》中的《百家姓古文(汉文与八思巴文对照)》。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卷二专门有《(百家)不同》一条谈及此事。他所见到的《村学训蒙夜记》本《百家姓》是“四言成句,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他所见的另外两种版本略有不同。直到今天的常见的两种传世本,仍有小异,加之对书中有几个姓应是单姓还是复姓的看法不统一,所以全书统计有的是503个姓,有的是504个姓,有的是505个姓,有的是507个姓,还有的是515个姓。

赐姓与冒姓

赐姓。我国自古就有赐姓的制度。但远古社会的赐姓非常特殊,统治者一般不轻易把自己的姓赐给他人,即使是儿子也不例外。例如黄帝有子25个,共得12姓,就算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姬姓”的说法可信,与黄帝同姓的也只有3人。这是因为在氏族社会里,重要的是部族的标记——氏。姓只不过是部族内部各个分支即家族的标记。人们需要姓,目的在于取得建立家族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赐姓自然求别而不求同。由于求别,远古社会的赐姓必然限制了统治者的姓的发展。当部族社会瓦解,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不仅需要同姓的支持,也需要异姓的帮助。从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统治者经常把自己的姓氏作赏赐品,赏给那些他们需要的人。例如,汉高祖刘邦曾赐娄敬、项伯姓刘。王莽时,燕王刘旦的玄孙刘嘉因献符命有功,被赐姓王。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赐徐勣姓李。据史料记载,唐代被赐姓李的除了徐姓以外,还有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15姓。这样的赐姓制度必然使统治者的姓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冒姓。就是改用他姓。改用他姓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来是汉姓,改用另一个汉姓;一是被同化的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如晋元帝司马睿本来姓牛,冒姓司马氏,做了皇帝。据《魏书》记载,流人许穆之改姓司马,另有郝惔之也改姓司马。公元386年,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到了公元471年,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使元姓的队伍一下子壮大起来。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这样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民族之间的同化。发达的华夏文化在同化的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同化的结果,就是有许多少数民族汇入汉民族的队伍,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改用汉姓。这些少数民族在选用汉姓时,往往选用那些影响较大的姓氏。例如两晋时期,北方的乌桓、匈奴、羯等民族多改用张姓,而匈奴最大的部落屠各部人则大部分改用刘姓。唐代改用李姓的少数民族有高丽、靺鞨、奚、契、回纥、突厥、党项、黠戛斯、沙陀等,同时还有安国、印度、大食、犹太等外国人改用李姓。隋朝有个王世充,本来是西域胡支氏,改用王姓,也是一代名将。西晋永嘉二年,有个僭位称帝的人名叫刘渊,其实他是新兴匈奴冒顿的后人。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华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很难使用一个民族的尺度来衡量。不仅同化了的民族使用汉姓,许多没有同化的少数民族也大量地采用汉姓。我们今天要想单纯从姓氏上识别民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数”姓趣话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一种不常见的姓,即以数字为姓,或以序数为姓,还有的连姓带名都是数字。

一或乙、壹姓。明代成化年间,河北定州嵩明县丞姓一名善。宋代嘉熙年间,福建宁化知县姓乙名太度。明代永乐年间,兴化府经历姓壹名震昌。

三姓。元代云南行者右丞姓三名旦八,号飞山子。清代乾隆时一进士叫三室。清代广西一提督叫三德。

四姓。越王勾践一著名臣子姓四名水。

五或伍姓。伍姓常有。三国时蜀汉后主朝有一谏议大夫姓五名梁。

六或陆姓。陆姓常有,而六姓很少。清朝一官至给事中者连姓带名叫六十七,字居鲁,著有《游外诗草》、《台阳杂咏》等诗文。

七或柒姓。明代正德年间永春县训导姓七名希贤。弘治年间宣化府一举人姓柒名文伦。清乾隆时有一官至直隶正定镇总兵的叫七格,一正黄旗武将叫七十五,还有一进士叫七十一,字椿园,著有《西域闻见录》。

八或捌姓。明代正统年间一礼部主事姓八名通。宣德年间有个利港巡检姓捌名忠。清乾降时江宁将军叫八十六。

九姓。唐高祖武德年间一翰林姓九名嘉。后汉西南夷哀牢王叫九隆。清代嘉庆年间广西提督叫九十。

百姓。明代福建泉州有一学者姓百名坚。清乾隆时有一进士(后官至协办大学士)叫百龄。

此外,还有以百里为姓的。如春秋时秦国人百里奚。汉代一徐州刺史姓百里名嵩。

汉代一小吏姓九百名里。汉代南蛮人有姓五里的,一叫五里精夫,一叫五里六亭。

以序数为姓有史可查的有唐玄宗时一中尉姓第二名从直。三国时后汉会稽太守姓第五名伦,他的曾孙叫第五种,后官居兖州刺史。魏有叫第五文林的,晋有叫第五宁远的,元有叫第五居仁的,明有叫第五规的。汉代王莽篡位时有一讲学大夫姓第八,叫第八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