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
2789100000004

第4章 认识宇宙(4)

如果这一实验是正确的,那么这一发现就表明,在推测宇宙质量时,电子中微子的存在可能象征着宇宙的质量有很大的增加,虽然还不足以阻止宇宙进一步膨胀。

宇宙中的反物质

量子理论的早期成就之一就是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粒子和反粒子的质量相同,而其他一些性质,如电荷等正好相反。

研究表明,在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尺度上,粒子和反粒子是高度对称的,就像人和影子一样,不会分离。一旦大于这个尺度,就会出现强烈的不对称性。我们的地球、太阳系以至银河系都是“正”粒子组成的“正”物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反物质在何处呢?

在银河系中,科学家们断言不存在反物质构成的恒星,否则的话,星际介质就会与反物质发生湮灭,从而产生数量远远超过观测值的γ射线。

然而,在银河系以外的星系际空间深处,却有可能存在反物质,甚至存在由反物质构成的反恒星组成的反星系。

不过,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究竟是由物质还是反物质组成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断定。因为光子的反粒子正是它本身,而我们对遥远星系的了解完全来源于它们发现的光子,因此即使是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其光学性质也不会有异常之处。

著名的物理学家温伯格等人把大爆炸宇宙理论和基本粒子统一理论合在一起对反物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在极早期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数量必定是相等的。辐射场产生大量的粒子——反粒子时,偶尔也有极少数的质子和电子掺杂在这个灼热的环境中,每1亿个光子和粒子对只多出一个质子。

然而,随着辐射的冷却和粒子对的湮灭,每个光子的能量减少,原子构成了现在物质质量的主体。

宇宙在形成的最初一瞬间,曾经是高度对称的,物质大致等于反物质的数量,正反粒子基本相等。也就是说,早期宇宙只有一点儿不对称。那么,为什么早期宇宙的一点儿不对称却导致了今天反物质如此之少呢?这是大爆炸理论的未解之谜。不过,或许也正是由于这样,由物质构成的我们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吧,这真是宇宙的神妙之处。

宇宙是几维空间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会马上反应:不就是三维吗?不错,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但到了20世纪,这一观点发生了变化。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宇宙是四维的,甚至提出宇宙不止四维,应该是多维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宇宙是无穷维空间。但是,时至今日,除了有人提出第五维可能是质量外,其余的额外维究竟是什么仍未弄清楚,人们也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

那么,宇宙是不是多维的呢?这些额外的维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们长期以来是以三维的欧几里德空间为基础来研究无限广漠又极其复杂的宇宙的,由于它是以刚体的普通力学运动作为基础,没有建立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时间绝对化了。因此用它来描绘充满了相对性运动和弯曲时空的宇宙显然是不够的。

爱因斯坦根据每一运动物质都有其空间位置对时间的依赖性这一普遍规律,确立了空间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四维空间结构。

同三维空间一样,它在描述宇宙运动时仅谈其整体的宏观运动特征,而置质点自身的结构、性质以及内部的物质运动于不顾。显然,不涉及物质的内部空间性质的四维空间结构所描绘的宇宙也是不完整的。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突破了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从数学上论证了宇宙应该是大于四维的多维空间。这在实质上是把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

超弦理论所刻划的额外的维都是描绘微观宇宙的,例如原子、基本粒子、强力和弱力以及真空要点等。从这一点出发,也就容易理解那些额外维的物理度量,并能够进一步探讨决定微观宇宙的维究竟有多少。

看来,宇宙是四维的还是多维的,似乎取决于我们所描述的质点达到多深的层次,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深度和我们对宇宙描绘的详细程度。

什么是暗物质

在茫茫的宇宙中,恒星间相互作用而形成许多有规则的轨道运动,但是,有些运动却找不到对其作用的相应物质。

于是,人们就设想,在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就像穿上了隐身衣的人一样,他虽然在做一些动作,比如拿起凳子,放下架子,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他的踪影。这种人们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

科学家们很早已指出,为了说明恒星的运动,需要假定在恒星附近存在着暗物质。一些科学家的理论分析也表明,在太阳附近确实存在着与发光物质几乎同等数量的看不见的物质,星系团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

那么这些暗物质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呢?

天文学家认为,它们也许是一般光学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某种非常暗弱的矮星或者是质量为木星30~80倍的大行星,因为天文学家已在望远镜所拍摄的天空照片上发现质量不足半个太阳的M型矮星。

从探测到的M型矮星的数目可推断出,它们的质量只相当于在银河系应有的失踪质量的一半,并且每一颗M型矮星发光期最多只能有几万年,所以人们认为银河系中一定存在许许多多的这些小恒星燃烧后的“尸体”,这才足以提供理论计算所需的全部暗物质。

大量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漩涡星系外围也存在着大质量的暗晕。对于这些暗晕的组成成分,英国天文学家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上面讲的小质量恒星或大行星;第二种是很早以前由超大质量恒星坍缩而成的相当于200个太阳质量的大质量黑洞;第三种是奇异粒子,比如总质量很大的中微子等。

同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学家认为,星系晕及星系团中最佳的暗物质候选者是相对称理论所要求的S粒子,即每个存在着的与已知的基本粒子配对的粒子。

至今,已有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绝大多数的物质是以“暗物质”的方式隐藏着的。但是,这些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究竟势力有多大?我们能利用它们做些什么?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宇宙的归宿

广袤无垠的星空,一望无际的银河,在我们的头顶上有一个尽一切可能也望不到边缘的天体,这就是宇宙。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可是作为一切生物生存之地的宇宙有没有生命呢?它会不会终结呢?它的归宿何在?

要想探讨宇宙的归宿,首先就必须了解宇宙的来源。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虽然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重大进步,但关于宇宙的来源,仍处在假说阶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宇宙爆炸”理论、“宇宙永恒”理论和“宇宙层次”理论。

天文工作者的理论表明,宇宙既有可能是开放式的,又有可能是收缩型的。如果现今这种膨胀速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话,宇宙就是一个开放的宇宙,将会一直蔓延,直至无穷;如果膨胀最终冷却下来的话,那么宇宙就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根据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宇宙膨胀的速度已经有减慢的趋势了。按照这种理论,综合天文学家们观察的种种结果,宇宙已经开始收缩了,也就是说宇宙应该是闭合的宇宙。

另外,依据宇宙的平均密度临界值可以确定宇宙是开放型的还是闭合型的,这个临界值是5.10g/cm3。目前,宇宙的平均密度是1.10克/cm3,小于临界值,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宇宙是开放的。但是考虑到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宇宙还有可能是闭合的。

评判宇宙是开放还是闭合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恒星燃尽之后的剩余物质。如果宇宙是开放的,那么一般来说,恒星燃尽之后的结局有三种: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究竟是哪一种,主要取决于恒星燃尽之后的剩余物质。

天文观察结果表明,宇宙中很多恒星也如人类一样在进行着生与死的更替轮回,不过因为形成新恒星的氢物质正在渐渐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死星的数量是多于新生恒星的。天文学家计算表明,再过100万亿年,所有的恒星都有可能进入生命晚期,那时,茫茫宇宙中将只能见到点点星光了,恒星仍然在散发着自己的余热,不过这种散发余热的过程并不能持续多久,到时候,宇宙中将不会再有生命了。

但是没有生命并不就代表物质运动会终止,宇宙中的物质还会继续运动。

据计算,任何恒星在100万亿年以后都会与另一颗恒星接近一次,那么若是经过1亿亿年,每一颗恒星都会发生100次这样的接近。这样,在这颗恒星周围的行星就会被撞得流离失所。

恒星与恒星之间还会发生碰撞事件,但机会比较小。相撞的时候,一颗恒星的能量会被另一颗恒星获取,而获取能量的恒星就会脱离星系。假如是这样的话,100亿亿年以后,90%的恒星将会逃离星系,剩余的将会形成一个大黑洞。这样,宇宙的最终结局就是收缩。

新的粒子理论正好与这种结果吻合,这种理论认为,原子核内的质子可能不是永恒的物质,它的寿命只有1亿亿亿亿年,1亿亿亿亿年以后,质子将会死亡,只剩下几种基本粒子和黑洞。在经过10的100次方年后,连黑洞都会被“蒸发”干净,就剩下几种粒子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理论推测出来的结果,关于宇宙的命运,还有很多种理论的描述。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真正的结果就像一团巨大的永恒的谜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