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2
2790600000021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20)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驱,主要作品有《去大马士革》三部曲,《鬼魂奏鸣曲》。此后重要的剧作家有德国的托勒尔,主要作品有《群众与人》;凯泽的主要作品有《珊瑚》、《煤气厂》;捷克的恰佩克,主要作品有《万能机器人》;美国的奥尼尔,主要作品有《毛猿》、《琼斯皇帝》。他们的剧作不同程度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表现主义戏剧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以感官直觉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潜意识,使舞台景象产生奇幻怪诞的艺术效果,语言简短,节奏明快,因此它对60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有着直接的影响。

它在小说领域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为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审判》、《变形记》等。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小说。20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意识流”

一词,来自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1884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小说。上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

“意识流”一词,来自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1884年他在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写道:“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后来,当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正是在詹姆斯的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博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推动下,西方作家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形成了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家们认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只注重观察环境、人物言行的叙写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而不重视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他们认为,人们的性格表现为感性活动,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识才是生活的真实。因而要着力表现人的感性活动、意识活动和内心奥秘。为此,他们的作品以意识流作结构,有意忽略故事情节的连贯和完整,让人物在主观的时空框子里活动,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时序颠倒,以及现在与回忆、事实与虚幻互相穿插等手法来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著名的意识流说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吴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作品,吴尔芙的《达罗威夫人》、福克纳的《喧嚣和狂乱》、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都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目前意识流小说的种种艺术手法已在小说、电影、电视中被广泛运用。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戏剧流派。

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艾恩林从法国作家加缪的随笔中借用了人生是“荒诞”的一词,而将其命名为荒诞派。他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且深受战后流行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此派剧作家对西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有着敏锐而深切的感受,虽想进行揭露,但无法解释,更无力解决,而对人类的命运持有悲观看法,认为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荒谬的。概言之,人和世界的存在都是“毫无意思、荒谬、无用”的。既然存在是荒谬的,他们也只能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流派的剧作家们,反对以文学剧本和对白为基础的传统戏剧程序,打破戏剧要有连贯情节和展示矛盾、激化冲突、解决矛盾的老公式,强调用离奇的、夸大的手法突出人的精神苦闷。他们的戏剧里也分幕分场,但没有情节,不表现人物的性格与相互关系。他们把日常现实分解开来,使之变形,因而舞台形象离奇古怪,杂乱无章。舞台语言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他们反对剧中海明威有任何间接的介绍说明,不让人物诉说自己的感受,总是直接用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即用道具、布景、音乐以及动作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

该派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法国贝凯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成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热内的《女仆》、《黑人》,美国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等。这派剧作家,在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要求戏剧表现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现象,反对戏剧从属于任何意识形态,和表现任何政治、社会内容。

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名称来自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坦因。她曾指着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1926年引用此语作为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这个流派由此得名。

该派作家们没有发表过宣言,也没有统一组织和纲领。但他们都非常厌恶战争,要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但又找不到永恒的精神支柱,于是感到迷惘、彷徨、怀疑、失望。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个流派的作家大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欧洲战场归来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他们了解普通士兵的厌战情绪,自己也遭受了种种苦难,认识到战争是产生欧美一代青年精神悲剧的根源,因而着重描写在战争中饱经沧桑的人们的不幸,努力表现主人公的心灵创伤。所以,反战的主题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心情苦闷,企图用爱情、友谊和追求生活享乐来解脱精神的痛苦,以忘却战争的残酷,然而爱情和友谊的毁灭却使他们陷入更深的悲观失望情绪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们通过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青年一代理想幻灭的精神悲剧。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是海明威。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用近乎麻木的语气描写流落巴黎的颓唐生活和战争对个人幸福的摧残。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等也都是著名作品。英国奥尔丁顿的《英雄之死》和德国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也被认为是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品。但是,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只限于厌恶、诅咒和逃避,没有积极的反战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新一代的作家对文学创作中仍然坚持的老一套资产阶级道德标准和宗教理想极为不满,他们要冲破思想的束缚,又找不到精神支柱,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迷惘、彷徨、怀疑、失望的情绪。因此,菲兹达拉德虽然没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作品如《尘世果园》与《伟大的盖茨比》也流露出类似情绪。

垮掉的一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他们以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态度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习俗,要求摆脱一切传统的束缚,拒绝承担任何家庭和社会义务,追求绝对自由的生活。他们反对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讨厌机器文明,也诅咒共产主义。他们逃避现实,吸毒、酗酒、偷窃,无所顾忌,不停地追求各种刺激,提倡同性恋爱和佛教禅宗,以躲进超现实的幻境寻求神秘主义的灵感。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克鲁阿克、金斯堡、李普顿、伯罗士等。他们的作品,既充分表现了该派的狂颠迷乱和消极颓废,也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厌恶和反叛。他们对诗歌的艺术形式没有多大兴趣,但是主张撇开传统的创作规律,不管作品的内在联系,把个人的思想感情毫无约束地信手写出。因此,他们的作品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但是他们强调口语和总体效果,突破了学院诗歌的许多清规戒律。到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该派销声匿迹,但吸毒习惯等许多特点却被“嬉皮士”所接受。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学流派。1965年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作品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以后人们便称呼被选的作品为“黑色幽默”。在弗里德曼看来,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情绪上是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是在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是它在绝望中又对着丑恶的事物发出大笑。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丑角的冷漠、逗笑的嘲讽态度来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等“黑色”的东西,视荒谬的人生为痛苦的玩笑。亦即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因而它又被称为“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它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

该派作家对当前的美国社会不满,认识到现实中某些阴暗面,力图在作品中揭露社会现实中的荒谬、丑恶和疯狂;但是他们又认为世界的荒谬和丑恶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人类的毁灭是无法挽救的,恐怖的前景令人绝望和悲痛,因而对于被揭露的现实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采取耸耸肩膀、说说反话的冷潮热讽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发表一些悲观的启示录式的议论。

这个流派的作家们也反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多采取“反小说”

的形式。他们的小说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片断的现实情节和荒诞的幻想的结合,情节离奇,时序颠倒,神秘怪诞,结构松散,冗长枯燥,晦涩难懂。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漫画式、木偶式、小丑式的,或者歪鼻斜眼,丑态百出;或者古怿神秘,变化莫测,力图通过人物荒诞乖僻、愚蠢可笑的行为来表现心目中荒谬、丑恶的世界,或借人物之口讲一些自己要讲的哲理。

这个流派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伏尼格的《猫的摇篮》、《冠军的早餐》,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弗里德曼的《船尾》,《母亲的吻》等。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是德国文艺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提出的。这个流派的作品借用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将拉美现实政治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因而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文学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拉丁美洲各国政局长期动荡,人民处在独裁统治下,只得采取隐喻虚幻的嘲讽手法抨击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传统,熔古典神话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于一炉,以“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为创作原则。为了取得“魔幻”的效果,他们采用了象征寓意、联想暗示、高度夸张、人鬼不分、时序颠倒、现实与梦幻交织等手法,使得作品情节荒诞离奇,跌宕起伏,充满人物的对话、回忆和独白,这种小说所要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是通过魔幻境界的折射,间接地反映严酷的现实生活。它或是通过鬼魂出现以暴露大庄园主的凶狠残酷,或是借神灵来鞭笞罪恶的社会现实,或以无限夸张的情节来嘲讽暴君的穷奢极欲、昏聩无能,或描写巫术来揶揄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大都具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学作品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离奇引人的情节,另外加上文字的口语化,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并对其他地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

这个流派的著名作家有:歌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墨西歌的鲁尔弗和富恩特斯,智利的多诺索,阿根廷的博尔赫和科塔萨尔,委内瑞拉的彼特里、古巴的卡彭铁尔、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等。该流派至6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其它地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桦派

日本大正时期团结在同人杂志《白桦》(1910—1924)周围的一批青年作家组成的义学流派。在1916至1917年间有重大影响。以武者小路实笃为思想上的领袖,其他还有志贺直哉、有岛武郎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郡虎彦、长与善郎、柳宗悦、木下利玄等。他们多数出身于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读书的学习院,当时几乎都还是大学生。该派作家们较早地接触了西欧近代文学,深受欧美一些大作家和画家如托尔斯泰、歌德、惠特曼、罗丹、塞尚和戈诃等人的影响。他们决心吸收欧洲文学的精华,为人类求得新的精神力量。他们崇尚理想主义,否定自然主义,肯定积极的人生,尊重自由的个性,主张“通过个人或者个性来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他们看重伦理,认为个性的自由伸张和自我的完全发展就是善,就是美,比单纯的美更美,所以要在深信生命的创造力的理想主义基础上发现伦理和道德的新的美。他们首先在日本文学界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他们的文学又被叫作人道主义文学或新理想主义文学。芥川龙之介认为这种文学拨开了明治后期盛行的自然主义的阴云,“打开了文坛的大窗,让清新的空气流通进来”。可见这个流派对当时的日本文学产生的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该流派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武者小路实笃的《她三十岁时》、《一个青年之梦》、《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

二次大战前夕发端于法国,以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为目的的文学流派。

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法国,并随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广泛传播,对各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文学流派。它包括以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和以让·保罗·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没有追随者,影响不大。萨特的存在主义宣扬“存在先于本质”,认为“存在”即“自我”,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并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与人作对,处处威胁着“自我”,认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认为恐惧、孤独、失望、被遗弃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因此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为了消除孤独和面临死亡的恐惧,基督教存在主义教人皈依宗教;萨特则强调个人选择的绝对自由,包括个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这种选择不需要什么标准,不必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存在主义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厌恶,但是他们宣扬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思想的反映。

教育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