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2
2790600000036

第36章 科技人物(4)

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

他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常常警示自己“人命贵如天”,孙思邈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化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他时刻以其所编著的《丹经

内伏硫黄法》一文中的记述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孙思邈用氧化砷治疗疟疾,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他的首创之一,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氧化砷的方法早1000年。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他的一生以治病救人和著书为己任,为我国和世界的医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辞做官,但他仍然获得统治阶级的赞赏。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李时珍像孙思邈的医术、医德和开拓精神已成为后世医学家竞相学习的榜样,他为我国古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时珍

李时珍于1518年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是我国明朝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医药学家之一。

他幼时常随父亲上山采药,帮着加工药材,于是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便热爱自然,热爱医药,喜欢阅读如《尔雅》、《菊谱》以及有附图的医药书籍。

李时珍长大后成了一名医生。在医疗实践中,他对历代医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开宝本草》等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研究。他发现旧“本草”非但不完善,甚至有很多错误,便立志要把旧的药书加以整理补充,写出一部分类更加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1552年,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他给自己的著作确定了名目和体例,便开始进行工作。

1556年,礼部命令各地推选医学人才集中到北京,以补充太医院的缺额。湖广保送了一批著名的医生,李时珍也位列其中。李时珍到了北京后,进入太医院。这里丰富的藏书和来自海内外的各种药物,使他获益匪浅。

编纂一本规模宏大的药物学著作,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使李时珍感到茫然的是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在古人的书籍里往往模糊不清,有的甚至互相矛盾。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李时珍终于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途径便是深入民间,采制标本,进行实物考察。

1565年以后,李时珍的足迹踏遍了蕲春一带的山山水水。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上药锄,带着必要的书籍和笔记本出发了。凡需调查研究的药物,他事先写在本子上。

他先寻找当地产的,再解决难以寻到的,遇有不认识的草药,他就向当地居民请教。为了采制有价值的标本,彻底弄清楚古人所述的各类药物,李时珍登山梁,下河谷,踏原野,去水乡,足迹遍布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经过大半生的潜心研究,1578年,李时珍61岁时,《本草纲目》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编写成功了。在整整27年时间里,李时珍阅读了八百多种书籍,走过了几万里路,请教过上万人,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本草纲目》共52卷,一百九十多万字。全书把药分为16部62类,记载药物1893种。此外,该书还载入药方11096个,并附有动植物图1110幅。

这部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本草纲目》刊行后,立即风靡全国,人们争相传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本草纲目》也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西方人将其称之为“东方医学巨著”。

1593年初秋,李时珍逝世。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仍是医生们经常参考的医药书籍之一。英国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更把这部书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施莱登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1881年)是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1824-1827年他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并在汉堡做过律师,后来改学植物学,于1831年毕业于耶拿大学。

1850年他任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通过研究植物显微镜下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品种。施莱登根据他多年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组织结构的结果,认为在任何植物体中细胞是结构的基本成分;低等植物由单个细胞构成,高等植物由许多细胞组成。

183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发生论》,提出了上述观点。该文刊登在1838年出版的《米勒氏解剖学和生理学文集》上。德国动物学家T.A.H.施万将此概念扩展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所有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这一科学概念,即细胞学说,并将这一概念首次载于1839年发表的施万所著的《动物和植物的结构与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施莱登也认识到细胞核的重要性,并观察到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他还描述了细胞活跃的物质运动,即现在所说的原生质川流运动。他是首先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德国生物学家之一。

南丁格尔

1820年5月12日,佛罗伦萨·南丁格尔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旅居意大利的英国商人家庭。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而且非常富有爱心。

由于家庭条件优裕,因此南丁格尔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父母为人善良,常常帮助穷人。在他们的熏陶下,南丁格尔从小就产生了要为穷人、病人服务的想法。后来,渐渐长大的南丁格尔开始思索一些社会问题。一次在与姐姐谈心时,南丁格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我们现在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为众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终于,南丁格尔对父母吐露了自己的愿望:“从小我就梦想将来成为护士,陪伴在病人的旁边,照顾他们并减轻他们的痛苦,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使我感到幸福与快乐。”

父母听到南丁格尔的话,顿时惊呆了。因为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女孩子外出工作就会被人看不起,不管你的理由多么神圣、多么崇高,凡是到社会上工作的女性就不会被人尊敬,而在当时所有的行业里,护士被视为最卑贱、最污秽的工作。但父母的反对除了让她感到心情沉重外,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

1851年8月,南丁格尔到“知识妇女疗养所”任监督。虽然,她只在开塞威特受过三个月的实际训练,但她曾经参观过许多医院,也读过不少医疗卫生方面的书籍,因此对于医院的改革很有信心。她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建议,如为病人装设紧急呼唤铃,用升降机运送病人的饮食等。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舆论呼吁英国的妇女挺身而出,发扬英国人自我牺牲的精神,到战地医院为受伤的士兵们服务。南丁格尔的心被震动了,她自愿要求奔赴前线去照料伤员,陆军部勉强同意让她负责护理工作。1854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带着38名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向前线出发。

野战医院混乱、凄惨的状况让南丁格尔大吃一惊:医院里到处都是伤兵,病房地板上,甚至走廊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躺着的伤员;窗外是满地的污秽和垃圾,还有腐烂的死狗;伤员们穿的都是血迹斑斑的破烂衣服,吃的是放在大锅里煮得过烂而失去原味的食物;到了夜晚,病房里老鼠乱窜,臭虫、虱子成灾,这里简直就是活地狱。南丁格尔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以满腔的热情,果断地取消了令局面混乱不堪的护理制度和程序,大胆地进行了改革。护士们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用了短短的10天时间,使医院的状况焕然一新,伤员的死亡率也由原来的40%下降到2%。许多伤病士兵感受到身边发生了像梦境一样的变化,激动地说:“这所医院就是我们的天堂,南丁格尔小姐就是照顾我们的天使。”

南丁格尔不仅是一位热情、认真、负责的护士,而且还是一个懂得病人心理的护理专家。她看到那些即将痊愈的士兵们沉溺于不良的玩乐之中,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心里感到十分伤心。为了能让那些精神空虚的伤员安定情绪,不再酗酒闹事,南丁格尔主动拿出钱来在医院附近创建了图书馆和娱乐所,购置足够的报纸、杂志和富于趣味性的书籍,以及有益于身心的娱乐器材,并教上兵们如何使用,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生活观念。她甚至鼓励士兵进行储蓄。尽管她的计划令许多军官感到惊讶,却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欢迎。南丁格尔的这项计划有着双重的意义,除了使士兵生活正常化外,也使后方的家眷们知道他们勇敢的亲人们在前线过着舒适的生活。

南丁格尔的故事神话般的传开了,后来连反对她的英国绅士们都不得不承认,南丁格尔在护理行业上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国政府把她当做英雄,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克里米亚的天使、军人的大恩人——佛罗伦萨·南丁格尔。可是南丁格尔却对这份荣誉表现得十分淡泊,她不想兴师动众,便巧妙而委婉地回绝了大家的欢迎仪式,自己改了名字,悄悄地回家了。

1860年,南丁格尔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从此,由南丁格尔开创的战地护理事业和护理学校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正是由于南丁格尔的功绩和影响,1869年红十字会在日内瓦成立。人们在每年的5月12日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白衣天使”。

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是从贫民手工业者中走出来的科学家,他第一个发现了不为人知的微观世界,开辟了医学治疗的微观领域。他的发现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路易·巴斯德出生于法国东部一个世代以制革为业的家庭里。巴斯德成为这个家族第一位接受正规教育的人,这得益于他善良的父亲。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巴斯德的求学之路是艰辛的。为了挣钱付学费,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中学时代的巴斯德就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他还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花销。由于时常饿着肚子看书,所以他经常饿得胃痛。尽管如此清苦,但巴斯德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1843年他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叩开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大门。从此巴斯德便一步步踏入了科学的神圣殿堂。他的意志力使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巴斯德巴斯德生活的时代,在酿酒生产中有关酒质变酸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阻碍了酿酒业的发展。于是,巴斯德开始了对酒质变酸问题的研究。经过研究,他指出啤酒之所以变酸,是乳酸杆菌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迅速繁殖的缘故。他发明了一个极为简单有效的防止啤酒变酸的方法:

把装有啤酒的封闭的酒瓶放在50~60摄氏度的水里,放半小时就可杀死乳酸杆菌,经过这道工序后,酒的质量就不会再变坏了。

这种“巴斯德式消毒法”

改变了食品和饮料加工储存业的命运。

在当时,许多病人死于手术后或负伤后的细菌感染。巴斯德便告诫医生们所有手术及包扎用品要高温消毒后才能防止感染。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应用巴斯德的灭菌原理,两年内把手术死亡率由90%降到了15%。他在写给巴斯德的信上说:“人类已享受到您的研究带来的幸福。”

1878年,巴斯德受法国农业部委托,带领两名助手赶到羊瘟暴发的灾区。经过仔细观察,巴斯德得出结论:羊吃了带芒刺的受污染的草,羊的舌或咽喉受伤,杆菌从伤口进入血液,羊就会染病而死。

1881年,巴斯德成功制成能抗炭疽病的疫菌,只要将疫菌给羊注射,羊就不再得炭疽病了,这种办法对牛也适用。

巴斯德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研制狂犬疫苗以拯救受狂犬病之苦的人类。他从狂怒的疯狗身上摄取唾液和血液,再注入健康狗身上,试图找到此类疾病的传播途径。他发现引起狂犬病的微生物是通过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的,它从伤口进入到中枢神经的过程就是潜伏期,如果它没进入中枢神经,人就不会死亡。巴斯德将疯狗的涎髓加以处理,制成免疫疫苗,用它注射到健康狗或被咬伤的狗身上,结果效果良好。

1885年7月,正当巴斯德要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时,实验人员送来一个小孩,他被狗咬的伤口竟有14处之多,巴斯德当即给小孩注射了新研制的疫苗。巴斯德提心吊胆地度过了两周,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孩子安然无恙,治疗获得了成功。法国科学院赠送给巴斯德一枚纪念章,其正面是巴斯德的半身侧面像,背面则有“巴斯德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几个字。

巴斯德以“意志、工作和成功”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生物医疗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

巴斯德于1895年9月28日病逝。请记住这位救世者的名字——路易·巴斯德。

造福人类的发明家蔡伦

蔡伦出生于农家,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宫做了太监。进宫后,蔡伦做了小黄门,每天伺候皇家贵族,小心谨慎,不敢怠慢。有时他还要忍受大太监的责骂,精神上备受煎熬。到了汉和帝年间,蔡伦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4年)他又官至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监督御用品的制造。公元89年,蔡伦开始负责监管刀剑武器和其他器械的制造工作。蔡伦监督制造的器械,全都精工坚密,世人争相仿效。

蔡伦一直就对造纸感兴趣,他曾经用破旧的废物,如破渔网、麻头、旧布等糅合在一起来制造纸张,做过多次加工试验,但都不是很成功。

蔡伦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试验,他对造纸的原料和造纸工艺都进行了改进: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不仅扩大了原料的来源,还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在传统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用石灰进行碱液蒸煮的工序,使植物纤维分解速度加快,分布得更加均匀、细致;经过切断、捣碎、沤煮、化浆、定型、风干等一整套工艺流程,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书写起来极为方便。

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监造的优质纸张进献汉和帝,和帝大悦,蔡伦因此被封为龙亭侯。之后,植物纤维造纸开始代替竹简、丝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蔡伦也因此被后世奉为造纸业祖师。

经过蔡伦改革之后,造纸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行业,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纸的使用和推广,为保存文献、记载历史、交流思想、积累传播文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蔡伦的造纸术陆续传到朝鲜、越南、日本、阿拉伯以及非洲和欧洲,到19世纪又传到澳洲,被世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