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有的人认为魏书生太神奇了,太奇特了,似乎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经验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不适用于广大语文教师,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思想认识只能说是不正确、不认真的。按说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那么,既然觉得魏书生很神奇,很奇特,哪又为什么不去认真研究,不去弄个究竟呢?魏书生确实有神奇的一面,但他又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深深扎根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之沃土的。魏书生一再反复地讲,他的教育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他制胜的法宝就是“民主和科学”,他讲了20多年了,但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发扬得怎么样呢?是脱离中国的实际啦?魏书生分明就在中国,他长期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任教。是广大的教师不感兴趣?哪广大教师又为什么非常喜欢听魏书生的报告?为什么非常喜欢看魏书生的书?
如果我们认真、深入、广泛地研究魏书生,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就会少出现混乱。魏书生的影响那么的巨大而久远,成就卓着,我们完全应该从他的思想经验中研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很有说服力的东西。一方面,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很丰富,新的思想方法很多,丰富多彩,也使我们感到神奇;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地研究,也不难发现,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方法中也有许多朴实无华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方法。如他大力提倡精讲多练,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多读课外书,多进行写作练习;他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很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而且是全面牢固地掌握——魏书生可从来没有说过“语文知识没有什么用处,应该淡化”一类的话;他很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系统地讲心理学知识,讲学习方法,讲时文名篇,讲新的科技成果,他同时又很重视学生写字的练习,每周都在语文课中辟出一节写字练习课;他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他同时又用许多班规班法约束学生,对违规学生也有处罚的措施,而且,对于作业不能按日按时完成的学生,他也让其留下来补写作业……
我们也不难发现,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受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超越,但他又是全面继承实践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他的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开始起步的,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正是他大胆借鉴实践了叶圣陶先生“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正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对叶圣陶“语文是工具”的思想是很肯定的,多次反复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大力倡导并实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如果我们把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联系起来研究,我们就会得出肯定的结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没有错,“语文工具性”的思想没有错,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不否认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文化知识的教育,但语文的工具性无论如何应该是它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或者说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哪语文就很容易失去本真,语文教学就很容易走入歧途,陷入泥沼。这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有人向鲁迅先生讨教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回答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是主张从有实践经验、有成就的大作家那里学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教,怎样走路子才是对的?我们是否也应该从有实践经验的、有成就的、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大师那里认真研究探讨呢?魏书生是倍受广大语文教师崇拜的语文教育大师,是当代中国卓越的教育家,我们完全应该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从他那里认真地研究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当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有益。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魏书生是富有研究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人,又是很有胆略和气魄的人。他是1978年2月到当时的盘山县第三中学当语文教师,当班主任的,到了1979年的3月,他就不满意传统的、程式化的语文教学方法,就尝试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他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开始的,而且一开始步子就迈得很大,别开生面,惊世骇俗。魏书生说:
1979年,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除统考外,我没搞过测验、考试。
但是我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批改作文,怎样出考试卷,一学期的教材我只用30多节课就讲完了。我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县内遥遥领先,参加县内中学语文能力测试我们获得第一名,参加全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得第一名,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当时我校是一般中学,学生是经重点中学选拔后剩下来的)。
在中学里的老师,也有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的,那就是教体育的老师,教音乐的老师。除了这两科被称作“辅科”的老师外,其余教主科及辅科的老师,那可都是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批改的,小学的老师也是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批改作业的。
到了现在,连教幼儿园小朋友的阿姨,也是要给三、四岁的儿童布置作业。然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七十代末——距今28年,魏书生当时也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他却是给学生不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不布置作文,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出考试题,也不批阅考试卷,而且,他在当时和以后近20年的时间里,教语文也不给学生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这让我们今天的年轻老师们听了,都会惊讶,都会像是听《天方夜谭》的故事一般。难怪魏书生当年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上的30分钟的发言能引起巨大的轰动,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爆炸性的经验介绍”。
时间已经过去20余年了,我们现在忆起这件事,也是不由得心灵颤动。我不由得常想,魏书生当年是多么的大无畏,他当时要经受多么大的压力,要经受多少责难非议,但他却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胜似闲庭信步”。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是胸有成竹,信心百倍。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个冒险的行为,风险很大,万一学生成绩下降了,考不好怎么办?但魏书生却是胜券在握,谈笑间,学生得了几个第一名。
因为魏书生不是在冒险,不是在拿自己和学生做赌注,而是经过反复思考论证,精心精密设计,又是做了大量认真细致、实实在在工作的。
魏书生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一点一点教给学生知识。为什么呢?魏书生从国家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认为,咱们国家能直接升入大学的人是很少的,在当时就是百分之一点几,不到百分之二。报纸上当时报道的是百分之四,魏书生认为那是在抛掉了很多同龄人分母的情况下得出来的,算法是不科学的。他认为,即使到了下个世纪,将来国家发展了,大专院校增多了,招生数量增加了,也顶多增加到百分之四。
他当时的预计和我们近几年的大学过量扩招有了一些差距,但我们的过量扩招又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看来是不适当的。魏书生说:
所以下个世纪,我们更多的力量恐怕还得注意百分之九十几的青年,而这百分之九十几的人,谁又能否认他们是明天的四化的主力军,明天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呢?所以他们要学习,要接受知识更新,显然要走自学的道路。
这是魏书生从国家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长远来考虑问题的,他想得很大很远,但又决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析,是为国分忧。
魏书生也分析了自学的可能性,认为自学是完全有可能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靠自学成才的人数不胜数。高尔基是自学的典型事例,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技术高超的工人,种田技术好的农民也都是自学成才的事例。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魏书生本人就是自学成长的典型例证,他上学只到初中毕业,但他知识非常渊博,学富五车,那完全是靠坚韧顽强的自学获得的。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对每个公民都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了自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魏书生又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语文学科又是特别适合学生自学的。他说,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课文,教师不用讲,给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是能读懂并基本理解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课文下面有注释,学生看了注释也能弄明白许多问题。他还说道,有许多课文,文情并茂,学生读起来很受吸引,很受感动,读得津津有味的,可经过教师左一分析,右一讲解,甚至是条分缕析,学生倒觉得如坠云雾,茫然无知,索然无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可能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语文是不需要教师多教多讲的,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认真自学弄明白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有自学的愿望,教师偏要给学生讲,常常是出力不讨好。他又结合自己上学时的实际说:“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是会有这种体会的。
语文适合学生自学,这也是魏书生对语文工具性本质特征深刻认识把握后得出的结论。魏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教书育人,始终重视德育的渗透,也始终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各种人文知识,但他又始终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他反复强调论述语文的工具性。在谈到教书必须育人时他说:“语文是工具学科,既然是工具学科就必须要为某种目的服务。是学习的工具,便为学习服务,是工作的工具,便为工作服务,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工具,便为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服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便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服务。
掌握工具不是目的,利用好语文这一工具才是目的。不同的人利用这一工具做着不同的事,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语文既然是工具,是生活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工作的工具,那么,如同要熟练掌握各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一样,学生要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那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多去学习,多练习,多训练。魏书生几次以学骑自行车为例说明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必须多进行语文实践训练的道理。他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多次跟学生讨论,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举了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
骑自行车无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
一位家长以为孩子要学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反复讲骑车的知识,骑车要领20条,骑车须知30条,骑车注意事项30点。这些都是循循善诱地、认真仔细地、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讲清楚了,孩子也听了,听懂了,并且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尽管家长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背也用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但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是不会骑。并且这些过细的条条框框,不该在骑车之前讲的条条框框,反倒起了束缚孩子手脚的作用,使孩子对实践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另一位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家长根本不可能代替。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出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出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事实上,学生们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自己练出来的。
由这个例子,学生们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
魏书生在这里假设了两位家长教孩子学骑自行车不同的思想方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位家长给孩子讲骑车要领,注意事项,用了很大的力气,讲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还是不会骑;另一位家长却没有讲,给孩子一辆自行车让孩子自己去练,不出三天孩子会骑车了。一个思想方法不对头,用了很大的力,很长的时间,没有效果;一个思想方法对头,没用多少力气,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效果非常好。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使讲的道理非常明白。
当然,魏书生也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讲解,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他也不是要否定语文知识的学习,他还是主张要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他同时也对学生说:
拿学骑自行车来说,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上一点必要的指导,孩子学得不就更快一些吗?如果想学得骑车技术高超一些,想参加自行车赛,想当杂技演员表演车技,就更需要老师指导了。
但是,学语文,学生的自学和实践是主要的,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是必要的、重要的,但又是辅助的。
魏书生又说:
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一点不实践,教师只靠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不可能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是魏书生非常坚定明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他经过反复、深入、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和思想,这也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见,魏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认真研究学习的,并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思考,认为是合乎实际的,于是就继承,就拿来,认真切实地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这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一根主线,抓住了这个基本点和这根主线,我们对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及方法及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就有了深入广泛的理解,我们也就寻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