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仰望星空魏书生
2808400000021

第21章 语文教育的宝库(4)

语文学科的学习相当复杂,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复杂。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拼音、识字、写字、词语、句式、句子成份、篇章结构知识、文体知识、修辞、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

如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四大语文能力等。语文学科要学的内容多,难度又大,且学习内容没有明确的序列,是许多学习内容交错综合在一起的,这又是一个较大的难点。还有,语文学科中有一些重大的问题还不够明确,如语文基础知识要不要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曾经说“要淡化语文知识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不再说“淡化”,但也没提任何指导意见和建议,而考试是不考语文知识的;如听话、说话能力、高考语文试题曾经体现过两回,后来就再也不考了,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

看来,教师怎样教语文,学生怎样学语文,至现在还不是明确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研究学习魏书生,看他是怎样教学生学语文的,从中看清方向。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向我们昭示,语文知识是要学的,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认真扎实地学。不管考不考,不管别人怎么说,语文知识是应该让学生学的,该了解的要了解,该牢记的要牢记,该运用也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决不是一味地要淡化,甚至要取消。

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明确,语文知识要学习,但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形成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魏书生明确地坚持了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他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着力点。这也是我们多数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然而,能力的培养又是比较难的,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呢?魏书生又是一位实干家,他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进行了持久的、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我们创造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方法。

魏书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他曾多次以学骑自行车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文中已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一个大概念。而且,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的实践,而不是一次两次的实践。魏书生说:“能力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所以我感到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四种能力,就得把老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没有一定的数量的实践绝对没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魏书生在他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他当了校长以后,就以学校的名义向全校任课的老师提出:请老师将讲课的时间省下一半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其中的道理是明白易懂的。学生学语文,我们过来的人曾经学语文,识字,写字,不断地扩大词汇量,学习各种语言知识,积累多种多样的语言,那目的大半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能读书,能写作,能和人沟通交际,能顺畅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等。一句话,就是为了生活。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广泛极强的,而且语文运用得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多方面、很大的好处和便利,这是大家都能够明白的道理和事实。而生活中经常要应用的东西,那就应该熟练,达到运用自如。而要达到熟练,那就必须多练,甚至是经常练。所以,魏书生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强调让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这些思想和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要靠实践,具体又怎么实践呢?魏书生的方法可概括为: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说。

1、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魏书生认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们多读书。他说:

读得多,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只有学生多读书,多划分文章层次,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讲解、抄录中心思想,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归纳,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即使讲过的,由于没有自己实践,没有亲自去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为此,魏书生一再强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少讲,更不能条分缕析、精雕细刻地讲,没有必要,一定要节省下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分析,去思考琢磨。魏书生认为,一方面,老师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学生没有实践练习的机会,当然不能形成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老师讲书,讲得再好,也是在讲老师的阅读理解,而具体到学生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理解分析,那情况又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注意理解也是很不同的。老师讲书企图把全班学生的认识程度提到同一水平上,用意无疑是好的,实际很难成为现实。这就是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

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和必要的条件,但同时,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是不能少的。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有哪些呢?如在“六步课堂教学法”中,除了有学生的自学,还有第一步的定向,还有自学后的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教学法的设定,就是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其中的定向、答疑也是要比较多地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上文中我们已谈过,魏书生是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如读一册语文书的方法,读一类文章的方法,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四遍八步读书法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多读书,除了读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还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魏书生本人就是一位书迷、书痴,是读课外书的能手。他说自己上小学时就常常两三天突击完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便按时归还。下乡到农村,他财产的一半多重量是书;在工厂,他顺床四分之一面积上也全堆着书。所以,魏书生一直主张、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从1979年开始,他就和学生们办起了班级图书馆,书的来源是学生们献出一点,他自己不停地买一点。他给学生们买书可是舍得花钱的,曾经一次买回40多斤书,而那时他的每月工资是45元。他的班级图书馆是一届又一届坚持办的。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正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而且对学生终身有很大好处。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可就是认真做的人不多,学生课外的时间被许多简单重复的练习占去了。

2、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也有一些,但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写作文,又是惧怕写作文的;语文教师提起作文也是头疼,因为学生写的作文要批改,批改作文工作量大,费时间,又苦又累,而且学生写作文水平难得提高,写作兴趣也总是不高。写作教学研究得也不少,但写作难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然而,写作这件事让大家感到很难的事,在魏书生这儿却显得异常容易,异常轻松,简直成了他的一绝,令人无比羡慕。他多少年从不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也很少给学生布置写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是很高。学生到他班里还是中等生居多,差生也不少。这是很奇特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于是就有不少人请教魏书生:这基中的秘诀是什么?魏书生的回答简洁而明了:“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要让学生多写。”真的秘诀真是很简单的,真理常常是很朴素的。像教学生怎样写作文这件事,专门研究的人不少,写书的人也不少,但似乎都不怎么解决问题;而魏书生做得很简单很轻松,说得也更是简单轻松,但却能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这就是抓住事情的根本,抓住事情的关键。写作这件事的根本和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多写,多实践。因为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能力的形成要靠实践,所以就要让学生多写,多实践。

魏书生的学生是怎样多写呢?是每天都写,每天都写500字以上,初中三年每位学生累计要写50余万字。有了这50余万字的写作实践,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怎能不提高呢?我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每学年写作不少于14次,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是最低的标准,三年的写作量大约就是6万字,超过这个数字也肯定有,大多数初中生能达到这个标准量也就不错了。那么,以6万对50万,这差距也是太大了。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问题的症结不正是在这里吗?

每天都让学生写500字,这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勉为其难了呢?学生不接受怎么办?魏书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写日记。不写传统的命题作文,每天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日记,坚持写,一天也不能缺。这规定又是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通过的,是班规班法中的一条,没有人愿意违背。而这写日记和写作文又基本是一回事,学生每天写的500字的日记也就是一篇作文,这就是魏书生巧妙地把日记和作文统一起来了。

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奥妙在的。如果说要让学生每天写一篇500字的作文,给学生也讲清作文要多写多练的道理,学生可能还是会感到压力大,难以接受。现在说是写日记,学生们觉得不太难,也就接受同意了;但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中,日记写成作文了。学生们说是上套了,魏书生说上套了也得坚持,定了的事情必须坚持干下去。学生们也没话说,而其时他们也习惯了,也和日记有感情了。

日记和作文很相近,没有严格的区别,但还是有些不同的。

日记的自由度很大,学生可随意地写,也比较好写,容易养成天天写的习惯;写日记也很容易变成写作文,魏书生也是不时地把写日记变成写作文,这就是让学生写命题日记,实际上就是命题作文,也让学生学会了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作文。

学生每天写一篇500字的日记——相当于一篇作文,这样的写作量已经不小了,但这还是最低的和基本的,魏书生还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巧妙地让学生再多写,而且学生也能接受。譬如说课堂上学《木兰诗》一课,魏书生不多讲,让学生当堂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当堂完成还要互相批改。这叫改写作文练习。还有给《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写一篇500字的续文,这叫续写作文练习。除此之外,学生要轮流办《班级日报》,要写新闻,写评论,有记人,有叙事,这当然也是写作练习了。除此之外,学生犯了错误要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填写思想病历,写个人法庭审判经过,这也是写作练习了。学生不以为是在写作文,但他们的写作能力却在这不断写的过程中提高了。

魏书生强调让学生多写,多实践,不主张给学生讲过多的写作知识,认为讲多了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反倒不会写了,但他同时又主张给学生要讲必要的、有用的写作知识,而且要比较系统。譬如他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与批改要求三个方面统一为一练,共提出五个方面,21点要求。中心三点——明确、集中、正确。选材五点——围绕中心、真实、典型、新颖、生动。结构三点——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过渡自然。表达五点——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运用恰当,符合文体要求。语言五点——通顺、简练、准确、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这21点要求,除表达5点之外,其余16点,魏书生都是搞一次性专项突破,即每次作文重点指导一两项。每次指导时都结合具体的实例,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达到心中明确。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魏书生还有一些重要的点,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写作中育人,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详细说明。

3、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魏书生对于学生听的能力培养训练也是极为重视的,他可不会因为考试不考听力而放弃对学生的听力培养训练。培养训练学生的听力,一方面是遵循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魏书生认为,良好的听力对学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每天都要用耳朵接受很多的信息,要用听和人进行交流交际。学生每天要听课,也听报告,听广播,听人说话,接听电话等。同样听一场报告,有的人听得专心,记住的内容很多,有的人却没有记住多少,甚至还听错了一些内容。可见人和人的听力是不一样的,而听的能力对每个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魏书生还认为,听的特殊作用还在于,能锻炼大脑将语言信号转化为图像的功能。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方面,魏书生主要的做法是他读文章让学生听。他读的都是从语文课本以外选的好文章,学生手头没有,这样他们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听完以后要进行复述,要进行分析、归纳、讨论。这实际上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口头表达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是很多的,因为魏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给学生讲许多课外知识,而这讲实际是读各种文章,如读名篇时文,读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读中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文章,读国内外科技动态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每周一节的文学欣赏课,那也是读好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读了各种文章和文学作品以后,学生都要进行复述,分析、归纳、讨论。这对学生听力的训练是很强的,他们听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听完后再进行复述、分析、归纳,既是说话的实践,又强化了记忆,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专心听话的能力,魏书生在上课时,还常常采取压低音量和提高语速的方法。他有时故意用小声给学生讲话,越是重要的知识点越是用小声讲,而这时学生又是格外专心仔细地听。有时他故意用很快的语速向学生提问,学生听话的注意力也很快就高度集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魏书生还提倡学生听新闻、听广播,认为这也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即使在升学考试前夕,他一方面建议学生不要看电视连续剧,一方面又坚持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节目。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魏书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他总是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说话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六个步骤中,有讨论、自我小结,这两个步骤学生必须说;而定向、答疑、自测,这三个步骤学生又都是有机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