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反复地强调这样一个德育教育的思想方法:“爱祖国要从爱家乡爱班级做起,爱人民要从爱父母做起。”他对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这件事看得很重,是和培养孩子的爱国心、爱民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发扬光大的,也是家庭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
魏书生认为做人首先要勤劳、勤奋,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在一段时间里,有些文章,过多地宣传了有作为的人聪明的一面,机遇的一面,把他们搞得十分神奇,似乎他们并不多么勤奋,而是由于聪明和天赋。似乎一提勤奋就没有了新意,就缺少了新闻价值。有个别记者,写文章的人,在报道少年大学生的事迹,报道某省高考状元时,也常把着眼点放在宣传他们的聪明上,把他们搞得神乎其神,有的甚至把“少读书、少学习、多唱、多跳,多玩”鼓吹成学习经验。这样一些不良的宣传确是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迷惑了一部分中学生和家长。一些原本学习勤奋用功的学生似乎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出息;一些不勤奋的学生还对勤奋的学生进行嘲笑讽刺。一些学生家长面对错误的宣传,面对“聪明、天才、机遇”等论调也颇感困惑,不知所以,他们纷纷写信向魏书生请教。
面对媒体上的一些不当的宣传,面对一些学生的糊涂和家长的困惑,魏书生回信给一位学生家长,斩钉截铁地说:“请您告诉赵军:勤劳是做人的根本!”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学生家长:
人世间,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只有个别政客,可以凭着投机取巧,弄到比较大的官帽戴,那只是名气大而已,像刘邦,像康生什么的,即使弄一顶皇帝帽子,副主席帽子,也谈不上对人类有贡献。您可以任意找一个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然后研究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们全都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另一类人,监狱里的犯人,绝大部分都是妄想不劳而获的人,绝大部分是懒惰的人。追寻他们犯罪的思想根源,大都不承认勤劳是做人的根本,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魏书生还不厌其烦地举了华罗庚、鲁迅、爱因期坦等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名人的名言,反复地说明人必须勤奋的道理。
如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如鲁迅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写作了。”
他还举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勤奋的重要性,他写道:
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够聪明了吧!但个别的还荒废了学业,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原来勤奋后来不勤奋了。
绝大部分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关于人和人天资上的一些差别,魏书生认为这是存在的,但他仍强调指出,天资、天赋素质上好一些的人,只是具备了比较好的接受知识、增长才干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不勤奋努力,智力也会衰退,神童也会变愚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聪明是不足恃的。”
魏书生反复地告诫家长们说:“勤劳是做人的根本。”他要家长们相信科学家们说的话,相信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人说的话:“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成功等于99分汗水加1分灵感。”
学生们处在学习的时期,学习上一定要勤奋,用功,同时魏书生也强调,学生也要做一些体力活,爱体力劳动,回到家里要做适当家务,到了十四、五岁年龄的学生,生活要自理,要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间。针对有些家长“做家务怕影响孩子学习”的顾虑,魏书生说:“其实这种担心不必要。”并以事实告诉家长们说:“就我教过的学生而言,常干家务活的孩子智力都比较好,思维活跃,组织能力也强。”
3、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魏书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深深地爱祖国,也爱家乡,所以他特意地写了《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一文,告诫家长们:“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为什么呢?他在文章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首先,这是因为,祖国,家乡如同母亲一样,每个人只有一个。为了报效养育之恩,为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成份,懂得知恩图报,而不致于丧失,每个人也该爱祖国,爱家乡。
第二、祖国、家乡需要有更多的儿女爱她,她才能更繁荣,更富强。
第三、为了自己的成长、学习、工作,我们也需要爱祖国、爱家乡。惟有爱,我们才能在祖国、家乡的土地上汲取乳汁、营养;惟有爱,我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发展自我的道路和途径;惟有爱,我们才会把祖国、家乡的土地当成自我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战场。如果谁生在这片土地上,却不爱祖国,厌烦家乡,一百个牢骚,八十个怨愤,恨得要死,烦得要命,那么被毁掉的,首先便是他自己,而绝不是祖国和家乡。
第四、爱国是为了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需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同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即使孙中山、周恩来他们暂离祖国,也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只有爱国的人,灵魂才有归宿,人格才高尚,才会受到人的尊重。而个别嫌弃母亲贫穷,换了一个富婆当后妈,回过头来不认亲妈的人,周围的人谁会拿他当人看?
魏书生的这一段话说得很有感情。在魏书生看来,每一个人都是应该爱祖国,爱家乡的,因为这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成分。爱祖国,爱家乡是祖国和家乡的需要,更是每一个人自身的需要,是塑造每一个人完美人格的需要,是每一个人发展自我,追求自我幸福快乐的需要。所以,每一位家长,即使从孩子成人成才的角度考虑,也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
魏书生认为,爱祖国,爱家乡重要的在于对祖国,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在于怀着报效祖国、报效家乡的愿望去奋发学习工作,在于事业有成之后,把报效祖国、家乡的愿望落到实处。对于有些青年人学成后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工作,对于有些青年人的出国留学,学成后为了事业发展而暂时留在国外工作,魏书生认为,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不爱国。关键还是要看对祖国,对家乡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报效祖国、家乡的实际行为。他说:
首先我们鼓励人们留在祖国,留在家乡,报效祖国,建设家乡,这是没有异议的。但对有特殊情况的人,他们到外省、市、自治区更有利于发展,他们到国外去,会有更合适的机遇,也应该支持他们去,就像母亲既愿意儿子留在身边,但发现好的机遇,便也支持他们到外地工作一样。他们到了外地、外国,事业有成,或荣归故里,或捐助祖国、家乡的建设,他们同样是杰出的爱国者。
4、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近些年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和一些学生家长的重视,因为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差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很多人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认真反思。
这个问题,魏书生一直是非常重视和关注的,他在当班主任和校长期间,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健康的教育。一个“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他不知给班里的学生讲过多少遍。面对新闻媒体不时披露的青少年学生犯罪率上升,青少年自杀,杀人以及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种种怪现象,他深知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所致。所以,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恳切地告诫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针对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对孩子最大的期待这一社会性的问题,魏书生告诫家长们说:“心理不健康,即使考上了大学也会活得心力交瘁,与人不和谐,经受不起挫折,做不成什么像样的事情。”为了能使家长们惊醒,他举了好几件大学生杀人的血淋淋的事实:
199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卢刚,因留校和研究基金之事,持枪在标准化园内杀害了来自科大的同学,同胞及师长后自裁。杀人者卢刚来自北大,少年得志的这位北大才子,被选入李政道项目赴美深造。说到卢的学问,无人摇头,而说到他的为人,却已远非飞扬跋扈可以形容。
刘勇是从陕西某县一个厂办子弟中学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的。在中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深受老师赏识,是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一进大学他就担任了团总支委员。在北航,他的才气令许多同学羡慕,有北航第一才子之称……就是这样一名大学生,在个人利益不能满足时,病态心理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他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一名女生后而自杀。
重庆建筑大学学生张大林,仅因在理发顺序上与一名同学发生争执,认为那个同学扫了他的面子,遂起报复恶念。一个周末,他在舞厅碰上那位同学,散场后便紧随其后,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朝其背部刺去,顿时鲜血四溅。
1995年10月7日凌晨,毕业离校仅3个月的河南大学物理系学生周文斌因恋爱受挫,又在通许县制造一起恶性凶杀案,将其女友及女友之妹活活烧死,并用手术刀将女友母亲及其8岁弟弟杀死,然后自杀于作案现场。(以上4起大学生杀人事件,是魏书生分别引自于《中国青年》杂志和《教育时报》材料)为什么大学生中屡屡发生杀人及其他犯罪行为呢?魏书生分析认为,有多种原因,如社会环境中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忽视德育,德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但他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太差,挫折承受力太低。
大学生中杀人犯罪的事情远不止魏书生文章中所举的几件,还有很多,每年都有多起,尤其是2001年发生的广西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惨案,更是震惊全国。魏书生告诉家长们说:
由这些例子,咱们不难认识到,孩子升上大学并不就万事大吉了,他们还继续学习、生活、奋斗、创造。而要继续学习、奋斗,显然只有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反面的例子证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升了大学,当了教授,也不一定能成为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甚至还可能有害于人民和国家。
怎样才能使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呢?魏书生以和孩子身体健康相类比的方法,给家长们提出了具体的方法。1、饿了吃饭。他说人的心理上也会有饥饿感,需要榜样,需要目标,需要模仿,需要学习。家长要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先要向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品,选择好的歌曲、录像带,选择杰出人物的传记给孩子听,给孩子看。2、冷了穿衣。这如同让体质较强的孩子到冰天雪地中一样,去可以,但要穿上防寒衣,不然的话,孩子容易冻坏。他说,孩子最好不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之类的地方,如果因教育或学习的需要非进不可的话,家长要提前告诉孩子要在哪几点上增强抵抗力,要防止哪几种病毒的侵袭。孩子若和后进的、懒惰的、极自私的人长期交往,家长也该给孩子穿上“防寒衣服”,以使孩子和后进的学生都进步,不致使孩子心理也患病。3、病了吃药。他说:“孩子若已患了心理疾病,那就要对症下药治疗,及时找心理医生给予诊断。是焦虑症?是恐怖症?是强迫症,还是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证……然后按照心理医生的指导服药,一步步走出误区。”4,坚持锻炼。魏书生认为心理健康也同坚持体育锻炼一样,要持之以恒地锻炼,锻炼的方法有持之以恒地照顾一个弱者,或持之以恒地吃苦耐劳……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经魏书生这样形象生动的解说,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而且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不神秘,并不难,就像孩子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病了要吃药,要坚持锻炼是一回事,一样的道理。相信家长们只要思想上重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就会健康起来,青少年一代就会健康地成长。
在家庭教育的德育方面,魏书生还谈了“磨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总之,魏书生“教育子女德为先”的家庭教育思想是非常宝贵的,论述得深刻透彻,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家长的信念和自觉行动。
三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庭教育也是要讲究方法的。父母和子女有着最为亲密的亲情,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父母有着教育好子女最为强烈的愿望,有着“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得天地独厚、非常有利的条件。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不少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产生了对立。父母怨子女不听话,不懂事,不好管教;子女对父母也不服气,还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据一份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孩子(这里只包括中小学生),对父母有意见,50%的孩子对父母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魏书生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出了问题,因为方法不对头,事情的结果就会走向我们良好愿望的反面。
家庭教育中方法问题出在哪里呢?魏书生认为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过严,一种是过于溺爱。这可以说是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方法,都是不正确的。过严的家庭教育,父母亲——多半是父亲对孩子要求过严格,态度过严厉,对孩子训斥的多,常常对孩子没有好脸色、好声气,使孩子生活在一种恐惧的气氛中,孩子见了父亲如同老鼠见了猫。过严的父亲总是对孩子保持一种高压的态势,觉得当爸爸的就应该让孩子怕,就应该对孩子说一不二,觉得这样才能教育出懂规矩,有出息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起作用,孩子稍大以后——如十三、十四岁,这样的方法就不灵了,孩子不服了,甚至反抗了,父子关系出现了僵局,不时地也出现了冲突。
魏书生说:“这样严厉的父亲,常常是担心孩子轻视自己,不尊重自己,结果呢?当然是事与愿违。这样的父子关系,显然孩子不会对父亲说心理话,父亲不了解孩子,教育自然难以适合孩子的实际。”他还引用教育家陈鹤琴的话说:
“子女一见了他的父亲,就不敢出声,父亲问一句,他就说一句,不问则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则坐;叫他进则进,叫他退则退。天真烂漫的一个小孩子,此时竟同木鸡一般了。”
这样过严式的家庭教育,魏书生认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不好,是会造成孩子心理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