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民主决策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大的如班干部的选举,班级制度法规制定,班级的重大活动,重大事情,小的就多的不可计数,就是班级里许许多多的小事情。在魏书生的班里,凡遇到学生们意见有分歧的事,就要进行民主表决。在魏书生的日记里,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比比皆是:
昨天让学生表决星期一是否恢复课间自由说话,三班32人赞成说两天,11人反对,其余弃权;一班则只有一人弃权,没有一人赞成,大家都反对恢复说话。
1985年5月27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班里有些同学建议,课间班里全体同学都不说话,以保持安静,锻炼每个人的自控能力。经过全体同学民主表决,多数人赞成,于是就实行课间都不说话,实行了一周时间,大家课间都没有说话,这不憋得慌吗?魏书生就让同学们表决一下是否恢复课间说话。结果就是上面日记中所记载的,“三班32人赞成说两天”,而一班,“大家都反对恢复说话”。
那一班就要继续实行“课间不说话。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自控能力按说还比较差,课间10分钟不说一句话,这按说很难办到,但民主表决通过的事情,就居然能够完全做到,而且是长时间地完全做到。
上周一,学校改了作息时间表。这样,放学前的俯卧撑就安排到第三节课后做了。做完之后,再自习一会儿,然后放学。效果如何,决定试验一周后再表决。今天到了一周,大家表决结果是35人愿意继续这样做,只有9人认为这样做效果不好,结果以压倒多数通过继续试验,并决定再试验一周后再表决。
1985年6月25日
回校后安排学生明天看电影带凳子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到校来取凳子,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是带回家去。举手表决时,我请求把我的意见当做10个人的意见列入我那一派中,结果大多数同学坚决不同意,只好作罢,照多数同学意见办理。
1984年3月21日
本是一件看电影带凳子的很小的事,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就要进行民主表决。在民主表决的过程中,作为老师、班主任的魏书生,他的意见被学生否决了两次。这在一般人看来,这老师哪里还有一点尊严,这还了得!可是,魏书生却能坦然接受,而且,像这种他的意见被多数学生否决的事例可不是一例两例,多着哪。
有一次,魏书生在一个班里教学《公输》一课,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言文,当时有很多的教师坐在后面听课。“这篇课文有4个学习重点。”魏书生对学生说,“咱们第一堂课学习哪两个,第二堂课学习哪两个?”他和学生商量,征求大家的意见。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为什么?”魏书生问。
“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长,但是它语言习惯和现在差不多,再加上有些句子有详细注解,所以一堂课完全可以了。”这个学生有理有据地说了自己的意见。
魏书生听了这个学生的意见后说:“老师备课时没想到,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意他的意见的同学有多少?”结果,哗啦,举手同意的学生竟有三分之二。魏书生说:“那怎么办呢?”大多数学生说:“就讲一节课完事。”结果,当着很多听课老师的面,魏书生说:“好!咱们就一堂课”。
又有一次,魏书生出去开会,过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学校。又有许多外校的老师来听课。他就按照教学进度准备讲《陋室铭》一课。到了教室向学生们一说,学生们又不同意,说这篇课文已自学了多少遍,都翻译透了,再讲就没意思了,所以不用讲了。经过举手表决,又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后来,魏书生只好当着许多听课老师的面说不讲这课,换了一篇学生认为有难度的课文。
这两次事情都是发生在课堂上,又都是当着许多听课的老师,学生们也是不给魏书生留一点面子,而是说自己的心里话,说实话,说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话,要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在这里,魏书生没有感到难堪,我们也似乎不为他感到难堪。我们倒是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学生是值得嘉许,他们是有思想、有主见,实事求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他们是不会成为那种见风使舵、察颜观色、口是心非,世故圆滑的人。他们不正是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接班人吗?我们国家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多了,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多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还能重演吗?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不正之风还能盛行吗?
我们知道,魏书生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的,学生自由选择做语文作业;不给学生安排写作文,学生坚持写日记,自由练笔写作文,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不给学生出考试题,不批阅学生的考试卷,学生自己出题考试,互相批阅考试卷。他的语文教得非常轻松,真是神仙一般,令我们数百万的语文教师们羡慕得不得了。然而,我们还应该知道,所有的这些事情,这些方法,可不是魏书生自己决定要这样的,而是全体学生民主表决要这样做的,他是按学生们的意见意愿办的,实行的情况很好,于是就坚持了好多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好成绩。
这就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实行民主的结果;这就是魏书生产生奇迹的奥秘!
为什么发扬了民主就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这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呢?魏书生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教师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就有了主人翁和责任感、自豪感。
学生的自信心、主观能动性一下子就提升了很高。他说:“人都有维护自己的意见,坚持并实行自己意见的本能,学生们集体表决通过的决议,大家就都有了共同努力维护、实现这个决议的强烈愿望,就会朝着既定的、共同的目标努力去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过去到现在,魏书生经常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从黑龙江到广东省实验中学,从新疆到南京师大附中,经过了冀、豫、皖、赣、湘、鄂、陕、蒙等地。每到一地上课,魏书生和学生都是第一次见面,是很陌生的,然而,他一到课堂,很快就和学生熟悉起来,融为一片,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而在课前,学生们对所学课文还没做过一分钟的预习。听课的许多教师问魏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
魏书生回答说:“根本的方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他又进一步对教师们说:“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要多和学生商量。”
(四)向学生交心
我们中国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些俗语,说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见人先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些俗语反映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是很难贴近沟通的,是很难达到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的。鲁迅先生当年就曾经慨叹自己很“孤独”,是“孤军奋战”。他在小说《故乡》中反映了人和人心灵很隔膜的现实。小说中的“我”和儿时的闰土是很好、很亲近的朋友,是无话不说,有说不完的话,然而,过了20余年,“我”回到故乡,想急切地见到闰土,而见到了闰土,他却是恭敬地叫“我”“老爷”,这就使“我”一下怔住了,不知所措。闰土变得很麻木,他生活很苦,心里也很苦,但却说不出,“我”也不知道该给他说些什么。小说中慨叹道:“我只觉得我四面八方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鲁迅先生还在多篇小说散文中表达了这种孤独隔膜的感情,如在散文《秋夜》中所描述的“枣树”,是一个思想者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鲁迅先生70余年前所慨叹的人和人很隔膜的社会现实,到今天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像过去那么隔膜了,但还是相当隔膜的。我们今天的语言中常说的“打官腔”、“说官话”、“外交辞令”以及“假话”、“套话”、“官样文章”、“表面文章”等,都反映出了人和人隔膜的现实。为什么人和人之间很隔膜。心灵难以沟通呢?这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民主的社会。到了现代,虽然我们有了民主,但程度还比较低。民主程度比较低,等级观念还比较重,人和人就不能平等,就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与信任,人和人就多数情况下不说心里话,就很隔膜。
然而,在民主思想极为牢固、浓重,积极倡导并真诚实行民主教育思想的魏书生的身上,就不会感到孤独和隔膜,他的思想和心灵是向外界,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彻底地敞开着的,他能够深刻地理解和信任广大的群众,广大群众也能够理解和信任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有民主的思想。有了民主的思想,他就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而且要服好务。
所以,魏书生认为,实行民主的教育思想,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交心,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心里话,想对学生说的话全盘地,原原本本地说给学生,也就是教师的心灵世界要向学生完全敞开,而不是封闭着。教师向学生交心了,心灵世界向学生敞开了,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好接近的,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样平凡的人,甚至好些地方比他们还幼稚。还无知可笑。这样,他们就会感到教师是他们最亲近人,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盛气凌人的,难以理解的人,这样,教师也就把自己放到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魏书生和他的学生的关系无疑是极为融洽、亲近、和谐的,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师生之间的沟通显得很容易,这其中的奥妙之一,就是魏书生能够经常地向学生交心,向学生说心里话。他当了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又有几十项社会兼职,外出开会讲学是常事,忙得真是不得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想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这当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他自己也感到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想依靠他的学生,想让学生给他当助手,帮助他实现教语文课,当班主任的愿望。
于是他就向学生交心,向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他说:“老师是班主任爱好者,是语文教学爱好者,我舍不得不当班主任,舍不得不教语文,所以就只好依靠各位在座的副班主任,在座的各位副语文教师,帮助我把语文教学搞好。”他心里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这么向学生说。接着他又进一步地向学生交心,向学生们谈自己当初为什么特别喜欢当教师,为什么喜欢当班主任,为了实现当教师、当班主任的愿望都受过哪些煎熬,吃过哪些苦头,经历过多少周折。他把自己放在了和学生平等的,向学生救助的地位上,真心诚意地向学生交心,说心里话,学生能不感动吗?能不伸出援助的手吗?学生们很容易地完全理解了老师的心情,非常愿意帮助老师,愿意当好老师的助手。这样,事情就好办了,他教语文课,当班主任的愿望很轻易地实现了,而且工作很顺利,很轻松。
可以说,在民主教育思想的统领指导下,在民主氛围很浓厚的情况下,魏书生和学生们之间的对话都是平等式的对话,都是交心式的谈话。譬如说,新一届的学生一入学,魏书生就对学生们讲:“老师在这几年里要教你们两个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二是自我教育能力。”这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几年时间的教育教学目标准确清楚地告诉学生,也就是向学生交心,使学生能很快地明白老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今后将会怎样地进行教学。这样,师生很快就达到了沟通,思想达到了一致,就容易配合默契,朝着目标共同努力。
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比较调皮淘气的学生,魏书生从来不批评训斥,而是和他们谈心交心。他问两个淘气的学生:“老师讲课的时候,你们注意什么呢?”
他们说:“注意老师。”
魏书生就给他们讲应该怎样控制注意力:“当你指向某个目标时,突然外界来了干扰,在你眼前一晃,你怎样把你的注意力再拉回来,再有意地指向这个目标。你在小学阶段这种有意注意的注意力可能不长,十来分钟,但到了中学就不同了。中学的科目比较多。小学老师比较注意形象地讲解,较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而中学老师注意逻辑思维,你有意注意能力差了,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所以一上中学你特别不适应的就是老师像走马灯似的,上一堂课换一个老师,这是你在小学所没有感受过的。一旦老师不能吸引你时,你的注意力就走神了。”这是他向学生分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原因。这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他的态度非常温和、诚恳、语言通俗易懂,分析很中肯,是在和学生平等对话,是在向学习交心,是向学生表明,老师是要真心诚意地帮助你。在这样平等交心的氛围下,两个淘气的学生也听得很认真,他们也向老师交心,说:“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正是上着上着课,脑子就开小差了,跑到别处去了。”这就是用交心的方法打动了学生的心,使两个本来淘气的学生也愿意听老师的话,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接着,魏书生就给两个淘气的学生讲了怎样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并具体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使他们不断地进步。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师当中,那些和学生关系好的、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好教师,也都是平易近人的、性格温和的、作风民主的、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向学生交心的教师。
(五)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这可以说是魏书生民主教育思想的归宿,是魏书生关于培养目标的一个概括。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历来的说法是很多的。过去我们常说的是:“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等。近些年,我们比较多的提法是:“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等等。我们这许多的提法乍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也是很有一些道理的,但是,我们冷静仔细地思考,又觉得我们的许多提法是比较笼统的、抽象的,有些是片面的,有的是过高的,是不符合实际的。譬如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这个口号,什么是“合格的建设者”?我们当然可以说出好多条的要素标准,但同时又给人一种把人当产品,当“标准件”的感觉。譬如说这几年提得很响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口号,听起来是很好的、很振奋人心的,但同时又使人感到这提法太高,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培养,而且,一提培养创新型人才,似乎又容易使人忽视基础知识,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作为几十年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着名教育家魏书生,他的工作异常勤奋、努力、刻苦,业绩骄人,着述甚丰,影响很大,但他从来不提那些很高的、振聋发聩式的口号。在阐述民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他提出“发展学生人性与个性”的命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魏书生说:“我觉得育人,首先要尊重学生自然的人性。所谓自然的,就是在我们接手教育之前,学生的内心深处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对这个自然的世界,我们显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不能置之不理。所谓人性,就是那些真诚、善良、勤劳、尊重人、关怀人和愿意为别人,为社会的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