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4
2809500000006

第6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5)

共和国军队和广大人民的奋勇抵抗,粉碎了佛朗哥叛军速胜的企图。德国和意大利对叛军的持久战进行了“慷慨”的援助。德国派遣容克运输机协助佛朗哥将大批叛军和军需品从摩洛哥运到西班牙本部,还派去了大约16万人的支援部队、600多架飞机、200辆轻型坦克。意大利对西班牙叛军的援助力度比德国大,到1937年2月,已有49万名意大利士兵在西班牙作战。在整个西班牙内战中,意大利共派出官兵73万人左右,还提供了700多架飞机、700多辆坦克以及火炮、机枪等,军事援助的总值相当于意大利两年的军事预算。如果没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支援,佛朗哥叛军不可能获胜。

《不干涉协定》

英、法担心西班牙革命运动蔓延开来,希望德、意对西班牙的干涉有利于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于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政策。1936年8月15日,英、法两国政府声明为避免干涉西班牙内战,“禁止将一切武器,弹药、战争物资和一切装配或拆散的航空器以及一切作战船只直接或间接输出,再输出和运至西班牙、西班牙属地或摩洛哥西属地区的某一目的地”。到9月3日,共有27个国家签订了《不干涉协定》。9月9日,在法国的建议下,“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成立。正在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德、意两国也签署了该协定。《不干涉协定》实际上只是单方面束缚西班牙共和国获得武器,并不能阻止佛朗哥叛军从德、意等国源源不断地得到武器供应,其实质是纵容***侵略。苏联为了阻止佛朗哥叛军得到外来援助也参加了“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但是当看到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时,立即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德国吞并奥地利

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两国的合并问题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为了削弱德国,严禁德、奥合并。当时的德国也无力实现德、奥合并。1933年,**党夺取政权后,希特勒曾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党的办法,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达到合并奥地利的目的。后来,颠覆活动失败,但希特勒并没有放弃吞并奥地利的企图。

1936年《德奥协定》

1936年,意大利深陷侵埃(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英、法两国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和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的军事行动一再姑息纵容。在这种有利于德国的国际形势下,1936年7月11日,奥地利首相许士尼格同德国驻奥公使冯·巴本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在发表的公报中,德国政府表示承认:奥地利联邦的主权,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奥地利则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

但是在秘密协定中,德国却要求奥地利按照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进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大赦奥地利境内的**党政治犯,任命“奥地利的民族反对派”担任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外交。

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

为了全面解决与德国的矛盾,英国向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但英国只关心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变更。而法国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无力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法国表示对1936年7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并且不反对德国扩大在奥地利的势力。英、法的绥靖政策,促使德国大胆地对奥地利进行吞并。

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2月12目,希特勒胁迫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同意德方炮制好的“协定草案”,意图吞并奥地利。为了挽救国家,奥地利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浪潮,百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政府抵抗侵略。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许士尼格宣布在3月13日就是否赞成奥地利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3月11日,德国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取消全民公决。3月12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3月13日,希特勒和奥地利**头子赛斯·英夸特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独立的奥地利从此灭亡,成为德国的东方省。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英、法两国政府曾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正式承认奥地利并入德国。

战争的迫近

20世纪30年代,德国***一步步撕毁《凡尔赛和约》,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武力干涉西班牙内战,强行吞并奥地利;日本***加快推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侵略计划,逐渐占领控制了中国的局部地区。英、法等大国的绥靖政策激起了***国家更强烈的扩张野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五月危机”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战略地位重要、工业发达、资源丰富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希特勒的下一个侵略目标。1933年,**分子康拉德·汉莱因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建立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1938年4月24日,汉莱因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上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八条要求。经过谈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释放**政治犯,但拒绝了让苏台德区完全“自治”的要求。

5月19日,希特勒调动四个摩托化师向德捷边境集结,企图用武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服。捷克斯洛伐克举国奋起,决心抵抗。双方军队在边境集结对峙,形势骤然紧张。这就是所谓的“五月危机”。最终,希特勒的阴谋在苏联和英、法两国的干涉下失败。

“五月危机”被成功化解。

慕尼黑会议

“五月危机”后不久,1938年9月12日,苏台德区发生暴乱,但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镇压。汉莱因逃亡德国。德军以此为借口,大规模向德捷边境集结,制造了“九月危机”。“九月危机”的发生现使国际局势空前紧张。9月29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了谋求相互妥协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总理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四国最终签订《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

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英、法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在得到苏台德区后,立即着手准备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10月7日,在德国的策动下,斯洛伐克成立了“自治政府”,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总理提索发表了由德国起草的《独立宣言》。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也被迫签订了早已经拟好的《德捷协定》。3月16日,德国军队进驻斯洛伐克,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至此,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全部吞并。德国的力量得到极大增强。

张伯伦、希特勒检阅**军队波兰危机

英、法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的下一个侵略目标。早在1938年10月,德国对但泽的领土要求就遭到波兰政府的拒绝。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提出最后通牒式的领土要求,又遭到拒绝。26日,波兰宣布局部动员。4月3目,希特勒无视英国的所谓“威慑”,批准了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签署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签署的《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在柏林签订《德意同盟条约》。希特勒表示,一旦时机合适就进攻波兰,如遭英、法干涉,战争就主要针对英、法。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和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使世界局势骤然紧张。世界范围的战争一触即发。

英、法、苏谈判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4月14日,英国向苏联提出建议,要求苏联对它的任何欧洲邻国都提供安全保证。

法国则建议苏、法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同德国发生战争时,对方“将立即予以援助和支持”。4月17日,苏联针对英、法不平等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八点反建议。以后双方又各自提出了一些建议,却始终未能达成协议。为了打破谈判僵局,苏联于7月9日建议先进行军事谈判,但从8月12日到8月21日进行的三方军事谈判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这次英、法、苏三国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反***同盟的最后一次尝试,可惜没有成功。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苏联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邻国波兰处于危机之中,日本向苏军发动进攻,苏联多次主动与英、法谈判却毫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调整同德国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使苏联暂时摆脱战火之虞,但1941年6月22目,条约被德国撕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到1945年9月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整整进行了6年,最终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这次大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战争,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欧洲、亚洲、非洲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广大地区。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全世界的正义力量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之战。英、美、苏、中等不同制度的国家结成广泛的反***同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协同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反***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和未来的大搏斗,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战争的结果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德、意、日***的不断侵略扩张,将世界一步一步推向战争的边缘。1939年8月31日晚,伪装成波兰陆军的德国党卫队在德波边境制造波兰侵略德国的假象。9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波兰发起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加拿大也相继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兰迅速沦亡

1939年9月1日,德国大军分南北两路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在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后,德军以每天五六十千米的速度向波兰腹地推进。波兰政府无力挽回败局,于9月16日撤离华沙。华沙广大军民拒绝投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顽强抗击德军。9月27日,孤立无援的华沙终于被德国占领,号称陆军居欧洲第五位的波兰,顷刻之间覆亡。而波兰的盟国英、法两国从1939年9月大战爆发到1940年4月希特勒在西线展开攻势的7个多月时间里,没有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

西线战事

在英、法两国宣而不战的7个多月里,希特勒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他决定在进攻英、法之前,首先闪击北欧,侵占丹麦和挪威。

1940年4月9日,丹麦在德国进攻的当天即宣布投降。6月10目,挪威全境被德军占领。与此同时,希特勒于1940年5月10日在西线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中立的小国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从而揭开了进攻英、法的序幕。卢森堡不战而降。15日,荷兰投降。随后德军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地从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快速挺进,突破重重防线,然后沿法国北部平原迅速向西挺进,26日占领加来,直逼英吉利海峡,把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部队同法国后方拦腰切断。28日,比利时投降。近40万英法联军被压缩到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敦刻尔克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前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边是如虎似狼的追兵,只要**装甲军再前进一步,就可封锁敦刻尔克港口,断绝其退往英国的生路。就在这时,希特勒下达了一道暂停前进的命令,使英法联军绝处逢生。5月27目至6月4日,英、法水兵和船员顶着德机的轰炸和炮火的袭击,成功地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的成功,使英国得以保存实力,继续作战,对二战结局影响重大。6月22日,法国在德国绝对优势兵力的总攻下投降。

英伦空战

1940年8月9日,英伦空战正式打响,其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8月9日至9月6日是第一阶段,德国空军重点轰炸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护航舰队和英国的机场、港口、海军基地及其他空中设施,主要目的是把英国海军赶出英吉利海峡,夺取制空权,为横渡英吉利海峡、入侵英国本土创造条件。9月7日至11月13日是第二阶段,德机轰炸的重点是英国首都伦敦,主要目的是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但在9月15目的空战中,德军受到重创。1940年11月至1941年5月是第三阶段,德国空军主要轰炸英国的重要工业城市,破坏英国的工业生产。德国在英伦空战中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英国取得了英伦空战的胜利。英伦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战争的扩大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被卷入大战,并且逐渐成为抗击德国***的主要力量。同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美、英对日宣战,继而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之后,德、意对美国宣战,美国、中国、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又对德、意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世界。

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及其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的军队分三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初期,面对德军凶猛的进攻,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1941年9月30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10月中旬逼近离莫斯科不到100千米处。但勇敢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鼓舞和指挥下,击退了德军的围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辉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