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2810000000039

第39章 古今历史名人(7)

19世纪初西属美洲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1778年生于阿根廷的亚佩尤。少时曾在西班牙求学。1789~1811年,服役于西班牙军队,升至中校。曾加入以解放美洲为宗旨的“劳塔罗社”,逐渐形成其争取独立的革命思想。1812年,返抵美洲,组织“劳塔罗互济会”。1813年,被任命为阿根廷北方军司令。为了实施其解放南美大陆的宏伟计划,1814年,圣马丁改任库约省行政长官,亲自组织、训练“安第斯山军”,被任命为总司令。1817年,他指挥这支军队,翻越安第斯山,出奇制胜,解放智利。1820年,率军从海上攻入秘鲁;第二年,解放利马,被推举为“护国公”。为了推进独立大业,1822年7月,与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举行秘密会晤。其后辞去“护国公”,同年9月,悄然隐退,后寄居法国。他为南美洲的独立和解放。苦苦奋斗10载,功绩昭彰。1850年8月17日,病逝于法国的布洛涅城。他被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骑士”、阿根廷“国父”。

利文斯顿

非洲近代史上著名的英国传教士、探险家。1813年生于苏格兰贫民家庭。10岁进纱厂做工,坚持在业余学校学习。很早便立志当传教士,并学习医学。1838年,参加伦敦宣教会。1840年,被派往非洲南部。1841年到宣教会在南非北部最远的传教站库鲁曼后,深入周围各部落,一面传教,一面免费行医。目睹奴隶贸易而深恶痛绝。为了传教和用“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先后进行三次地理考察,寻找进入中南非腹地的道路。1852年,从开普敦出发,经库鲁曼到赞比西河,1854年抵达西海岸的罗安达。不久沿原路折回,顺赞比西河而下,1856年抵达莫桑比克的克利马内。年底回到英国,受到热烈欢迎,获皇家地理学会的金质勋章、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所著《在南非的传教旅行和考察工作》风靡全国。185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率领考察队,进行第二次非洲考察旅行。考察队顺赞比西河而上,考察了尼亚萨湖(今马拉维湖),还到达鲁伍马河流域。赞比西河被葡萄牙殖民当局视为禁脔,反对利文斯顿的活动。英政府遂于1863年召回考察队。1864年,利文斯顿回国,翌年出版《赞比西河及其支流探险队》,集中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和奴隶贸易的丑闻。1866年,组织了几十个非洲人参加的考察传教队,从坦噶尼喀沿海出发,越过鲁伍马河,绕道尼亚萨湖南端,到达坦噶尼喀湖,相继勘察了姆韦鲁湖、班韦乌卢湖,1869年到达乌季季,以后最远到刚果河上游地区。1871年折回乌季季,遇到因三年没有消息受雇调查他的下落的《纽约先驱报》记者斯坦利。1872年再次向南进发。因体力衰竭、重病缠身,于1873年5月在赞比亚中部的奇坦博村逝世。1874年,遗体运回英国,在伦敦举行了葬礼。

丘吉尔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首相,保守党领袖。1874年出身贵族世家,少年入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学。偏爱历史与文学,尤善军事。1893年考入桑德斯军事学院。毕业后,1895~1900年先后参加镇压印度、苏丹人民的战争和英布战争。

1900年以保守党议员身份进入下院。自1906年起,多次入阁,任商务、内政、财政大臣。仇视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苏俄。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视德国为最危险的敌人,主张以英、法为核心与苏联结盟,联合欧洲一切力量,共同对敌,为对德强硬派代表人物。在绥靖主义泛滥之时不怕孤立,抨击张伯伦政府的外交政策,反对《慕尼黑协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入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后,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接替张伯伦任首相兼国防大臣,宣布“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拒绝希特勒的诱降,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同盟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当即决定援助苏联。同年8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大战后期日益表现出反共、反苏、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立场,极力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和殖民利益,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力图恢复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斗争。

1945年7月在大选中失败,辞去首相的职务。1946年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的序幕。主张欧洲联合,提倡“三环外交”。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未能阻止英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1955年辞职。1965年1月24日逝世。主要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戴高乐

戴高乐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890年生。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被俘。战后入军事学院深造,在总参谋部等处任职。军事理论上颇有创见,著书立说,倡导机械化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不为保守的军事当局采纳,反遭排挤。主张采取行动制止法西斯德国侵略。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后,任第四装甲师师长,两次指挥作战获胜。6月初被破格提升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当投降政府成立后,毅然出走,在伦敦广播电台向法国人民发表著名的“六·一八”讲话,号召与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组织领导自由法国(后改称为战斗法国),在国内外开展抵抗运动。

1943年6月,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任法国临时政府首脑。与盟军诺曼底登陆配合,指挥正规军和内地军投入光复祖国的最后战斗。巴黎解放后,极力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解散人民武装。因其主张加强总统和政府的权力,遭到各政党的反对,1946年1月辞职。

1953年退出政治舞台,隐居乡间。

1958年6月再度出山出任总理。主持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两第五共和国。1959~1969年任总统。同意阿尔及利亚自决,结束侵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地位。采取排斥英国,与联邦德国和解,实现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与美国抗衡的策略: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于1963年与联邦德国签订合作条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组织;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反对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于1964年与中国建交;与苏联东欧保持良好的关系。其防务政策给经济造成很大压力,且大权独揽,侵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引起群众不满,爆发1968年“五月风暴”。为缓和矛盾,1969年提出改革方案,被公民投票否决,遂辞职。1970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著有《战争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等。

甘地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1869年生于古吉拉特邦波尔班达城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1883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1906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逐渐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1915年回国后继续开展非暴力抵抗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

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1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国大党主席。1948年1月30日,因反对教派纠纷,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

长期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在反英不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团结、社会改良和妇女、贱民的地位平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作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1933~1945年连续4届任总统。

1882年1月30日生于纽约州海德公园的富豪之家。1900~1904年就学于哈佛大学,190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纽约律师考试合格后即从事律师工作。1905年与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埃莉诺结婚。1910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当选纽约州参议员,1912年连任。1913~1920年任助理海军部长。

1921年8月患脊髓灰质炎症(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仍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努力促进民主党内城乡两派的团结。1928~1932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提出“新政”计划,以压倒多数选票获胜。上任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状况空前恶化。他充满信心地厉行改革,受到各阶层的欢迎,“新政”得以顺利实施。结果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发展。在对外政策方面,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孤立和封锁苏联的政策。在法西斯侵略威胁日益严重之时,努力改变国内盛行的孤立主义情绪,提醒人们认清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条件下从美国购买武器,以支援反法西斯国家。法国战败后,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决定采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国。1941年3月促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和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把法案适用范围扩大到苏联。

1941年8月,与英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日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正式对法西斯国家宣战。在国内动员全部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对外注重战略全局,致力于尽早打败法西斯势力和与盟国磋商未来国际和平构想。1943年1月提出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1943年和1945年两次与苏、英首脑会晤,为早日结束战争和战后和平制订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1945年4月12日,在任内患脑溢血病逝。著有《向前看》、《我们的道路》等。作为政治领袖,罗斯福与华盛顿、林肯齐名,深受美国人民的赞扬。逝世时中国解放区下半旗致哀,《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殒落》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