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博览4
2810200000016

第16章 信息高速公路(3)

电子圣诞节是1997年圣诞节时在欧洲举行的一个庆祝圣诞节的活动,以便让广大公众体会一下现代电子商务给最终消费者带来的网上购物的感受。这项活动是由HP(惠普)、微软、维萨卡、万事达卡等六家公司共同发起,联合了比利时、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和英国等9个欧洲国家的21家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建立起连接这9个国家商业零售网点和各国圣诞节消费者的Web(万维网)网络。

“电子圣诞节”活动吸引了众多零售商参加。它们在网上开设的各种“虚拟商店”,出售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消费者进入这样的Web网络购物时,可按要求用6种语言中的1种向消费者进行指导,并把“虚拟商店”向消费者开放。消费者提出购物想法后,“商店”便会推荐一些商品供选择。消费者还可以指定某一国家或地区,从那里选购自己所要的商品。也可以输入对所要商品的各种要求,网络便会显示所有符合这些要求的商品供选择。一旦确定购买某种商品后,便立即完成钱款的电子支付,而快递公司很快便把所购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足不出户便可在整个欧洲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信用——IC卡

早期的信用卡是塑料磁条卡,它容易被仿造,安全性较差。因此人们便力图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性。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从80年代开始,人们便用IC(集成电路)卡逐步取代磁卡。IC卡内部装有IC芯片,和计算机类似拥有存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又被称为智能卡。IC卡内的CPU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篡改、破译,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卡的安全性。IC卡满足电子货币的要求,率先被用在电子商务中实现电子支付。

原先的lC卡使用时必须同划卡机相接触,不仅使用上不够方便,而且IC芯片裸露在外,容易被灰尘、雨水等弄脏,也容易划伤。于是近年来又出现了非接触IC卡。非接触lC卡的IC芯片埋藏在卡内部,不仅不易被污损,从外部也难发现。它通常不带电源,而是靠电磁感应原理,在IC芯片内靠感应产生的电动势作为电源来使IC电路工作的,同时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数据。因此IC卡不必同读取器/写入器(相当于划卡机)接触便可工作。

非接触IC卡不仅和普通IC卡一样,可用于电子商务中。它还有许多新的用途。例如,用它作为乘车卡时,乘客只要拿卡在剪票口处晃一晃,便可把票款记下收取。如果卡上记有乘客身份标志,还可以记下某人某月某日某一时刻乘哪一趟车从哪里到哪里,它还可以用于高速公路收费,这样,汽车驶过收费口时不必停车便自动交纳了过路费,不仅增大了公路的通过量,还便于统计车流。

非接触IC卡还可以作为出入房问的自动通行证、打开电子锁的钥匙、开会时的代表证以及司机的驾驶执照。

凡是利用IC卡进行现金结算的,一切钱财往来均记录在案,哪里来哪里去清清楚楚,有助于防止乱罚款、乱收费,还可以防止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数字货币——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依靠发行者的信用才体现出其价值的货币。它是一种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的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息,因此也被叫作数字货币,它同现在使用的信用卡不一样,因为信用卡本身不是货币,只是一种转账手段,而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它可以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它虽然和金币、纸币一样都是货币,但不像它们那样需要有物质实体,而是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进行电子支付实现现金的功能。电子现金有以下特点:

一是移动的快速性。它可经由网络瞬时把现金送至远处,所以有极快的移动性。因为它是一种数字信息,和通常的数据一样,所以可以将其放在计算机中由网络传送。而且可由消费终端直接送到商店终端,所以不必向中间的结算机构支付手续费。但也由于它能瞬时地把大笔钱款转移到远方,也增加了金融管理机构的监控难度,还会造成税收、法律、汇率不稳定等问题。

二是可实现支付的匿名性(即无法知道这笔钱原先是谁的)。使用现金也可实现匿名性,但使用电子结算服务(如信用卡)时却难以实现,随着各种各样社会系统的电子化,出现了自动收集有关个人秘密信息的倾向。支付行为往往是各种个人秘密信息的发生源。所以使用电子现金将是在今后电脑社会中,实现自卫的有效手段。但是,电子现金的匿名性也会给来路不明的钱财提供洗钱的方便,所以要设法防范。

三是提高了安全性。因为它所采用的安全措施远比目前的信用卡完善得多,比使用支票账户、储蓄账户都要安全得多,更不会像纸币、硬币那样被偷、被抢。

四是可以节省费用。纸币需要印制、运输、保存、清点、防伪、保安,为此得支付大量费用。据报道,美国每年用以搬运有形货币的费用便高达60亿美元,英国也达2亿英镑。世界银行体系之间用于货币结算和搬运的费用占其全部管理费的5%。使用电子现金时,这些费用全可节省下来。

网上银行——虚拟银行

虚拟银行也就是网上银行,银行同客户之间的所有交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来实现,而且它是全自动化的银行。

千千万万的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到网上漫游虚拟银行,享受它所提供的几十种服务。当客户进入虚拟银行“大门”后,所受到的接待和服务同真实银行时是一样的。因为呈现在画面上的虚拟银行是按真实的银行大楼、服务大厅、业务窗口、走廊通道安排的,使客户有真实感而且能得到质量较高的服务。

虚拟银行使用电子货币,全面无纸化,签名也是用数字签名。客户只要在家里点击鼠标就可以进入虚拟银行获得满意的服务。及时、准确、快捷、方便、可靠的高质量服务是它的突出优点。

虚拟银行可以便宜地增设网点。例如开设一家供家庭使用的虚拟银行,通常只要20平方米的场地和2名员工,而且不必建在黄金地段和拥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即便是向全球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虚拟银行,同样可以大幅度减少房地产投资和人员投资。

虚拟银行给客户带来莫大好处。无论有多少客户、无论有多少业务量,虚拟银行都不显得拥挤,更不用排队,因为计算机处理速度已足够的快。虚拟银行不仅给客户提供如此的方便,而且服务费用极为低廉。不过客户要利用虚拟银行,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

对银行来说,建立虚拟银行也有很大好处。不仅因服务质量高可招揽更多客户,而且也可以减少不少费用。如建立一所虚拟银行,占地仅有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人员仅有传统银行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由于电子商务的广阔前景,也由于虚拟银行本身的优点,全球的银行界都以积极态度对待虚拟银行。可以认为,虚拟银行是现代银行的发展方向,是未来银行的归缩。

密钥技术

密钥技术分两大类:一是秘密钥方式,另一是公开钥方式。所谓钥,其实就是数字。例如当发送的信息为“1、2、3”时,在这些数字上加“3”,便变成“4、5、6”而发送出来。接收者对这“4、5、6”减以“3”,便可得到原来的信息“1、2、3”。在这里,“3”便是钥。

秘密钥方式时,发送方(A)和接收方(P)用的钥是一样的,所以这种方式又称为共享密钥方式。这时所用的钥只有收发双方当事人知道,对其他人是保密的,所以才称为秘密钥方式。使用这种方式时,每一对收发者都有各自的钥。所以它的缺点是:钥的数量庞大、管理困难,密钥可能被对方泄露,所以安全程度低。

所以现在广泛使用的是公开钥方式。这时,加密的钥和解密的钥虽然配对使用,但二者是不一样的。某人用的加密的钥是公开的,可以让任何人知道,所以才称为公开钥方式。但他所用的解密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无论何人向他发送信息都使用同样的加密钥进行加密,而他收到信息时则用自己才掌握的解密钥解密。这样,无论同多少人进行信息交换,所用的密钥都是这一对,不存在数量庞大难以管理的问题,也不会经由对方把用以解密的秘密钥泄露。

这就好像可以把自己家的地址公开,登在通信录上让谁都可以知道。尽管谁都可以往这里寄信,但能够取出信的(能够解密的)只有拿着自己家信箱钥匙的本人。由于没有必要像秘密钥方式时那样收发双方共享同一钥,所以它适合于一对多、多对多的通信(交换信息)。

公开钥方式也有缺点,这就是有可能被人通过对公开的加密钥进行分析计算,破解出用以解密的秘密钥。为了避免被破译的危险,就要使钥的长度很大。随着钥的长度增加,加密、解密所花的时间也要相应增加。

公开钥方式也可以用作确认本人身份的认证技术。因为秘密的解密钥只有本人掌握,因此能读出这一信息的只有他本人。有时配对的公开钥还可以交换其作用,如把原先用作解密的私有钥进行加密,而用与其配对的原先用作加密的公开钥进行解密。这样,发送者先用自己掌握的秘密钥加密,接收者再用发送者的公开钥解密,便可确认发送者确是他本人。如果发送者先用本人的私有钥加密,然后再用接收者的公开钥加密,接收方先用自己私有钥解密,再用对方的公开钥解密,则不仅保证了信息在传送中不会被窃取、篡改,而且收发双方都能确认彼此的身份。电子计算机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

第1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来亚大学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埃克特(Eckert)和莫克莱(Mauchley)制造的。这台计算机叫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采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6000个开关,重30吨,占地140平方米,每秒可运行5000次加法计算。但埃克特和莫克莱只是制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最早研制自动化计算工具的是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rihadesBabbage,1791-1871)。他19岁就学于剑桥大学,他是运筹学和企业科学处理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巴贝奇毕生的精力都用于研制计算机。31岁时研制的机械式的加法机,能够自动完成整个计算过程。后来他又设想搞一台大型自动工作的分析机,包括五部分:输入命令的穿孔卡,控制运算自动进行的控制装置,称为“工场”的运算装置和称为“仓库”的存储装置以及自动输出结果的打印装置。与今天的计算机何其相似。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所限,终未能完成。巴贝奇死后73年(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Aiken)在IBM公司的支持下,研制了一台自动程序控制的数字计算机MKl号,完全是按照巴贝奇的设想制作的。但艾肯比巴贝奇幸运,他使用了继电器,但这仍不是电子计算机,只是机电式的。两年后,埃克特和莫克莱用电子管制造出了真正的电子计算机。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自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后,从1946年到1957年的10年间,计算机的制造都是以电子管为主要的部件,因此价格昂贵,且原件易损,很难长时间的无故障运行。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这一时期称为电子管时代。

1958年到1963年,随着电子元件的更新,晶体管达到实用阶段,并利用到了计算机的生产中,晶体管体积小、耗电小、重量轻、价格低,工作稳定,用它制成的计算机每称钟能进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运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由此扩展到了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领域。这一时期被称为晶体管时代。

1964年到1970年,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把许多电子元件例如晶体管、电阻……做在一小块芯片上),广泛地使用到了计算机生产上,这样一来计算机体积就急剧的减小,应用进一步深入。1970年以后,称为计算机的第四个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在一个只有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上可以放得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电子元件,计算机体积急速下降,性能却大大增强。

计算机发展之快,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可以有点体会。在庆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35周年的典礼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在耗资40万美元的ENIAC和在当时市场上售价不到5000美元的微型机之间安排了一场比赛,要求两者都计算从0到10000的所有整数的平方,结果ENIAC用了6秒,而那台微型机仅用了1/3秒。由此可见计算机发展得是多么的快。

近十多年来,软件系统的飞速发展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又一明显特征。高级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类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完善,使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个领域。

我国于1975年开始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亿次巨型计算机于1983年研制成功。微型计算机在我国的产量成倍增长。

1983年世界上出现了集成两万个电路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此科研人员开始将目光放在了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开发上。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比前四代都要优越,因为它采用并行式工作方法,而第一至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串行式工作方法。

什么是串行式和并行式?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许多人要通过某一地段,是排成一路纵队“串行”通过快呢,还是排成一排,一路横队“并行”通过快呢?答案当然是后者。这种排成一路横队的方式叫并行式,而排成一路纵队,一个个走的叫串行式。

由于第五代电子计算机采用并行式的工作方法,它接受任务后,把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同时对这几部分进行处理。因此,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要比前四代电子计算机快得多,每秒钟可运行1000亿次,比目前的高速计算机高1000~2000倍,所以,它比前四代电子计算机更先进。

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