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博览4
2810200000004

第4章 人类社会(3)

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我国传说中一个治理洪水有功的人。

传说在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人们推举鲧去治水。鲧采用筑堤的方法,想把滔滔的洪水挡住。鲧足足治了9年洪水,但结果洪灾不仅没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舜继承尧当了联盟首领,处死了鲧,又根据众人的意见选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采用了和鲧截然不同的治水方法。实地考察后,他发现洪水堵是堵不住的,只能用疏导的办法,把堵塞的河道疏通,把积水引入河中,再流向大海。大禹为了治水,整整辛勤劳作了13年,脚趾甲脱落了,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这13年中,他曾三次路过家门,甚至听见儿子的哭声都没有进去看一看。

汗水换来了收获,经过13年的艰辛,大禹终于把洪水治住了。昔日泛滥成灾的洪水如今终于乖乖地流向了大海。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利用水土之利发展农业生产,引导人们互通有无。水灾消除后,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禹治水有功,受到人们的拥戴,也得到了舜的赏识。舜老时,大家都推举禹为舜的继承人,使他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科学知识的萌芽

原始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动植物方面的成就。原始人在长期采集、狩猎活动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某些野兽生活习性的知识,从而开始培育作物、驯化动物,这些知识为后世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农业使人注意季节的变化,猎人最早赋予山、川、森林以种种名称。这些粗浅的知识是后来天文学、地理学的萌芽。

医药知识也产生于原始时代,原始人已能区别一些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克罗马农人能用燧石工具作外科手术,把脑壳锯成一个洞,然后缝上头皮,以治疗头骨破裂、偏头痛等病,称为环锯术。原始人也掌握了许多植物、矿物的医疗效能,印加人就用野生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而我国更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但原始医学更多与巫术纠缠在一起。

为解决记数和分配的问题,数学开始萌芽了。原始人已有数的知识,但记数能力很差,许多部落只知道一、二、三这三个数目,五被认为最大,如比五更多。就松开头发表示像头发一样多或笼统地说“很多”。此外,由于原始人已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最初的数字概念,所以这也是人类逻辑思维的萌芽。

文字的发明

劳动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引起了记事的必要,但原始时代还没有文字,仅用些辅助性的东西或简单图画来传递消息,帮助记忆,而文字就是从此发端的。

结绳记事是原始人长期普遍采用的记事方法,到了新石器时代又产生了图画文字。北美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很发达,如某部落记1800年的大事,画一个人行,遍身画上红黑两色的点,表示那一年有痘疫。

图画文字没有读音,只在表意,画法很简单,但它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是文字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

原始艺术的起源

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原始人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岩画作品,如西班牙阿塔米拉野牛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史前猎人对于动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学知识和精细的观察力。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现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雕刻品。

音乐舞蹈也是从原始人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劳动的呼号,发展为由歌词和节奏组合成的原始声乐。歌唱时敲打器物来加强节奏以助兴,就产生了最早的乐器——打击乐器,最早的乐器是鼓。这种声乐和乐器的结合就形成了原始的音乐。原始舞蹈最早是一种模拟艺术,以再现人们劳动时的热情和快感,并与巫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产生于旧行器时代中期。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最古老的形态之一。它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阿尔昆琴部落,意思是“它的族类”或“它的氏族”。每个氏族成员都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他们用它的名称来称呼本氏族,并加以崇拜,这就是“图腾”。图腾就成了氏族成员共同信仰的象征和保护神。

此外,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礼会也很盛行。

在原始宗教发展中,原始人想用取悦、祈求和吓唬的办法来影响崇拜的神,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活动后来演化为各种宗教仪式。到原始社会末期,从部落内部分化出以宗教和祭祀来为专职的僧侣和僧侣集团,进行巫术活动则成为僧侣的特权。

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共传14代17王,统治了约500年左右。夏朝的统治范围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到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它的势力和影响从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

夏的建立者启是禹的儿子。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接替舜做了联盟的首领。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联盟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利用权力占有的财产也越来越多。禹年老的时候,准备让位给伯益。但禹死后,他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这样一来,原先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夏朝社会已分化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抗阶级。原来的氏族、部落首领转化为氏族贵族,拥有相当数量的奴隶。奴隶大部分是来自战争的俘虏,也有部分氏族内部的人因穷困无奈沦为奴隶。此外,还有部分“平民”,即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比较疏远的家族成员,或由原来的氏族公社一般成员转化的。夏朝建立了国家机构,设立各级官尹管理“民事”。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禹刑》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夏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角器和蚌器、木耒耜也还在使用,但总体上夏的农业较前期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有了相当进步,《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的暴虐引起人民的反抗、各地诸侯的叛乱,夏的统治摇摇欲坠。黄河下流的商汤乘机起兵反夏,夏桀战败逃亡,死在南巢。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立都城。相传商的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燕子)蛋所生,因此商人一直把燕子作为他们的图腾。

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建国到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纣灭国,共传了17代30王,统治约600年的时间。商的势力范围比夏有了扩大,在东至于海,西抵陕西,南越长江,北达辽西。

商朝建立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曾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因此历史上也把商朝称为殷朝或殷商。

商朝是一个奴隶制度盛行的王朝,以商王为首的大小奴隶主贵族构成统治阶级,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而广大的奴隶却境地悲惨,他们不仅要带着刑具干活,而且常常会被奴隶主杀掉,用来祭祀祖先或陪葬。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黍、稷、粟、麦、菽、稻已成为主要农作物,马、牛、羊、鸡、狗、猪“六畜”已经大量饲养。商的手工业发展也很突出,其中以青铜器的制造最具代表性。商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也是闻名中外的青铜精品。

商朝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大大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同桀一样,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好酒淫乐,大修宫殿,滥施酷刑,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渭河流域的周部落在武王姬发领导下,起兵伐纣。商纣兵败自焚,商朝就此灭亡。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

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到极盛和开始衰落的转折时期。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骊山下,前后共12王,约280年。

周朝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和部族,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和联盟的异姓部落首领为诸侯,到各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就有50多个。各地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出征。两周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又施行了宗法制。宗法制规定,周天子是全体姬姓家族的大宗,是最大的族长。各诸侯是小宗,要服从大宗。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宗子)继承。这种宗法制和配合宗法制制定的礼乐和刑罚,成了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支柱。

西周的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作物种类很多,还普遍种植桑麻和染料作物,已有人工灌溉,开始使用绿肥。生产工具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青铜铸造的手艺和产量都比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第10个王周厉王统治时,实行专利政策,霸占山林川泽,不许平民采樵渔猎,还派人监视国人的言行。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暴动,推翻了厉王统治。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暴动。之后大家推举周公和召公临时主持政事,称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

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攻破镐京,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争霸割据的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500多年的东周史,习惯上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势力衰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而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先后出现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战争改变了西周时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加快了统一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春秋后期,由于战争的减少和铁器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大量私田得到开发,井田制逐渐瓦解。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一些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与国君争夺权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贵族瓜分晋国,分别建立起三个强国。这样,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并峙的战国格局正式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最早的是魏国李悝变法,最彻底、成果最大的是秦国商鞅的变法,它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六国为对抗秦国,运用“合纵”策略,建立政治联盟。秦国为了能远交近攻,破坏六国联盟,采用了“连横”策略。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武力,先后消灭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以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等为代表的儒、墨、道、法等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留下了世界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等不朽之作。同时诗歌、绘画、音乐也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嬴政自称“始皇帝”,梦想他的江山能够“千世”、“万世”永传下去。但由于秦的暴政,秦只存在了15年,传了3代2个皇帝1个王。秦的疆域广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000万之多。

秦嬴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他把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辅佐皇帝;在地方,废西周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郡下设县,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经济上,他统一了度量衡,并把秦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他还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为了巩固边防,秦始皇北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南边,征服岭南地区,设郡县,从中原移民50万之众去戍守。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收集全国兵器,销毁铸成12个大铜人。还强迫六同贵族迁到都城咸阳居住,加以控制。为钳制思想,他发布了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问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烧毁。秦始皇还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活埋了460多名儒生方士,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朝的赋税徭役很重,刑法也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他的儿子胡亥即位后,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加残酷。

公元前209年,戍边的900贫苦民众在陈胜、吴广率领下起义,许多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反秦。陈胜、吴广失败后,起义军在刘邦、项羽领导下继续向秦进攻。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起义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固镇)被刘邦团团围住。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突出重围,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后自刎。随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刘邦称高祖。

从公元前202年建国,到公元8年王莽篡权,西汉统治中国210年,共传12帝。它的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达今云南、广西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之后的文帝、景帝继续推行这类政策,西汉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