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2811700000046

第46章 满江红

送信守郑舜举被召

湖海平生〔1〕,算不负苍髯如戟〔2〕。闻道是君王着意,太平长策〔3〕。此老自当兵十万〔4〕,长安正在天西北〔5〕。便凤凰飞诏下天来〔6〕,催归急。车马路,儿童泣〔7〕。风雨暗,旌旗湿〔8〕。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9〕。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10〕。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11〕。

【题解】

郑舜举名汝谐,处州青田县(今浙江)人,淳熙十二年守信州,十三年正月被召赴行在,除考功员外郎。这首词是郑汝谐赴临安时的送别作。宋孝宗晚年,在放弃了恢复失地的目标后,转向以自治为主要政策,使爱国志士深为失望。这首词,虽然对郑汝谐的被召抱有希望,认为他能够在保卫祖国的安全方面贡献才智,但对时局的暗淡仍表达了潜在的忧虑。蕴含在下片因送行而感伤的一片愁绪中的,不仅有作者的离愁别恨,还有作者对国事的隐忧。在抒情的同时,这首词相当突出地刻划了人物形象。词中不仅有正面的描写勾勒,从郑汝谐的相貌写到他的胸怀韬略,意在说明他是作者信赖的可以付托大业的人物;还运用了侧面的衬托和点染。如儿童追路送行的感人场面描写、蔗庵的松竹顿失颜色的夸张比喻,都能起到很好的旁衬作用,使郑汝谐在信州父老心目中的威望和给作者的美好印象更加鲜明。

【注释】

〔1〕平生湖海:一生都在江河湖海上,比喻在地方。郑汝谐在知信州之前的主要经历是在地方为官,所以称“湖海平生”。〔2〕算不负:总算没有辜负。苍髯如戟:戟是一种兵器,苍髯如戟指两颊的黑色毛发如立戟一样雄壮。《南史·褚彦回传》:“彦回幼有清誉,……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景和中,山阴公主淫恣,窥见彦回,悦之。以白帝,帝召彦回西上阁门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备见逼迫。彦回整身而立,从夕至晓,不为移志。公主谓曰:‘公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彦回曰:‘回虽不敏,何敢首为乱阶?’”〔3〕闻道是:听说是。着意:留意。太平长策:这里应当指宋孝宗在淳熙中期之后所坚持的求和自治之策。张孝祥《满江红·于湖怀古》词:“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这首词作于乾道元年(1165)初,正是隆兴和议刚签订之时。把对敌求和说成是“长策”,显然具有讽刺意味。〔4〕此老:指郑汝谐。郑汝谐是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应当年长于作者。自当兵十万:可顶十万兵。陆游《南唐书·宋齐丘传》:“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江南,故齐丘以反间死。”这是作者称赞郑汝谐胸有韬略。《青田县志》称郑汝谐“出入五经,权衡诸史,辛稼轩见之,曰‘老子胸中兵百万’”,应当是据此词而写。〔5〕这一句是提醒郑汝谐,虽然保卫祖国的安全是重要的,但也不要忘了西北的长安还未收复。〔6〕凤凰飞诏:《初学记》卷三0引陆翙《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风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以木作之,五色漆画。”〔7〕车马路,儿童泣:是写送别路上,儿童也在哭泣,可见郑汝谐在父老心中所受到的爱戴。《后汉书·郭汲传》载郭汲行郡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这里的用意与之相同。〔8〕风雨暗:用风雨天暗烘托离别场面悲伤感人。旌旗:是太守的随从仪仗。杜甫《对雨》诗:“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9〕野梅官柳:出杜甫《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指官道上栽种的柳树和野生的梅树。东风消息:消息即信息。这两句是说从梅柳上就能看到春风的信息,即春天就要来到了。〔10〕蔗庵是郑汝谐在信州州治的官署中命名的一处住宅。郑汝谐在任日,作者经常去拜访他,二人言谈特别投缘。如今人去庵空,所以说是不要再向蔗庵追忆过去的笑语,那里的松竹都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史记·匈奴列传》注引《西河故事》:“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愍惜乃如此。”这里借喻对郑汝谐离去的惋惜。〔11〕杯中物: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