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博弈密码
2824300000036

第36章 情绪博弈:做个成熟快乐的人(2)

一定程度的恐惧可以让人们更加小心谨慎,做到有意识地避开有害、有危险的事物或情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遭受挫折、失败和意外事故。

但还有一种是不正常的恐惧,这种恐惧总是和紧张、焦虑、苦恼相伴随,能让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损害,长期的极端恐惧还会引起各种疾病,甚至能使人身心衰竭,失去宝贵的生命。不正常的恐惧心理,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的人惧怕社交,只要与陌生人接触或在众人面前,就会出现脸红、出汗、发抖、口吃等异常表现,结果只好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更加加重了孤独感;还有的人有恐惧考试的心理,临场考试总是过于紧张,一到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以致未考出正常水平,甚至名落孙山;还有的青年人对事业、对人生畏首畏尾,不敢追求,不敢拼搏,终日得过且过,虚掷青春。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许多令自己感到恐惧的事情,人们也通常认为恐惧是在某种境况下人的本能反应。事实上并非如此,心理学专家在对遭遇恐惧的人群调查后发现,让人们感到恐惧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自己或他人给予的心理暗示,很大一部分人的恐惧都是自我心理暗示造成的。

心理暗示所具有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看心理暗示造成恐惧的真实资料。

第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时期。有一冷冻厂,一天,一名工人无意之中自己碰了开关,被关进了冷藏车里。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时,发现这个人已经被冻死在里面了。

他的尸体出现了冻死的各种症状。可是令大家不解的是,冷藏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车中的温度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按理是绝对不可能冻死人的。情况大概是这样:此人被关进冷藏车之后,就不断地担心自己要被冻死,这种意念对他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就真的被冻死了。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快要冻死了,潜意识使他的身体出现了所有低温可能造成的迹象,他就这样被自己的潜意识“冻”死了。

第二个例子:有一个小伙子,从部队复员后被安排在某工厂当电工。上班不久,老电工就告诫他说,干电工可要小心,整天跟“电老虎”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老电工还举实例说,某年某月,一名电工触电身亡,那人死的时候面目扭曲,身体蜷缩,可吓人呢。小伙子听了以后,顿感恐惧,在工作中更是提心吊胆,整天担心被电死。

有一天,小伙子爬上一根电线杆去工作。这时,传达室里的一位老头在下边喊他,说有他的电话,小伙子答应一声,就准备下来。就在转身的时候,他的后背触到一根电线,在场的人只听到“啊”的一声,小伙子就缩在电线杆上不动了。人们把他抬下来时,他已经死了,面目扭曲,身体蜷缩。但事后发现,小伙子被“电”死时,电闸是断开的,触到他的那根电线根本就没有电。

小伙子是被吓死的而不是被电死的。

利用潜意识杀人,在一战期间就发生过,德国把抓到的战俘蒙上眼睛,然后用冰在这些人手腕的动脉上狠狠地划了一下,只是让他们感到有点痛,但是并没有划破皮,更不要说流血了。然后这些德国鬼子对战俘说:“你们的手动脉被刀划破了,你们就等着死吧!”于是打开旁边的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流。这些战俘认为,自己的手动脉被划破了,血正在往外流,潜意识完全相信了这样的事实。大约过了一小时,这些战俘都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去。

那么,心理暗示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研究表明,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很一致的,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这样可以确保肌肉获得充分的血液,以加强肌肉的效能,可以在生死关头奋力拼搏或逃生。这种应激反应有利也有弊,因为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气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如果恐惧或愤怒的状态延续时间太长,全身的血液流通量就会减少。

血液流通量减少,血压就会降低,就会引起恶性循环。血压降低就会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血液流通量就会再减,血压就会进一步降低。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种恶性循环就可以导致生命危险。

恐惧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务必提高警惕,不要被恐惧败坏了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健康。不要盛怒或过悲或过于恐惧等,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面对现实,退后一步自然宽。

其实,很多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只是人们的无知才产生了恐惧。当然,也有人说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有畏,这是生活的辩证法。

5.走出低谷,远离悲观情绪

悲观是一种消极的不良情绪,心灵被悲观情绪占据的人,是真正的可怜者,所以,有了悲观情绪,就应该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

在日常生活中,“悲伤”与“悲观”这两个词,似乎太过容易地被混淆在一起,其实悲伤与悲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悲伤,是由一些曾经的不如意的经历所产生,比如:失去一件自己最珍爱的物品,而最哀痛的莫过于面临生离死别,失去亲人、挚友或者一段美好的感情,这些悲伤情绪会占据心胸,甚至会让人精神崩溃。但另一方面,悲伤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聪明的人不会沉浸在悲伤之中,他们懂得随时调适自己的心情,超越悲伤并化悲伤为力量,不断充实自己,他们会懂得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拥有,并勇敢去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

悲观是一种消极的不良情绪,心灵被悲观情绪占据的人,是真正的可怜者,悲观的人往往情绪低落、身心痛苦。悲观抹去了他们生活中的阳光,把他们的生活变得阴暗。悲观让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开始否定一切,当然也否定了自己。他们几乎完全被悲观左右了,变得十分脆弱,甚至于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情绪悲观的人与情绪乐观的人,在大脑的工作方式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他们怀疑这就是有些人比较悲观、而有些人比较乐观的原因。

负责这项研究的是斯坦福大学约翰·盖博艾利博士,在对两组对照人员的大脑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后,他惊奇地发现:性格不同的人,大脑的工作方式也不同;不同方面的经历,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影响也存在显着的差异。

研究人员准备了同样的几组景物,分别拿给14名有悲观倾向的人和14名有乐观倾向的人,然后对这些人进行观察,调查结果发现,虽然这两组人看到的事物完全一样,但他们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比如,研究人员拿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给参加实验的人看,结果有悲观倾向的人,大都认为杯子里的水很少,而有乐观倾向的人却认为杯子里的水快满了。

研究人员又对受访者的大脑,进行了复杂精密的扫描,结果发现:在接受到比较积极、肯定的事物,比如幸福的情侣、小动物、冰淇淋、阳光时,情绪乐观者的大脑情绪控制中枢会显着地活跃,而情绪悲观者的大脑情绪控制中枢却没有什么反应;在接受到比较消极、否定的事物,比如痛哭、愤怒的人、蜘蛛、手枪、坟墓时,情绪悲观者的大脑情绪控制中枢会明显地趋于活跃,而情绪乐观者的这部分中枢却反应迟钝。

盖博艾利认为,大脑工作方式的不同,也许就是有些人比较悲观而有些人比较乐观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样一个习惯,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总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这样的话,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会感到太过失望;而如果成功,就会喜出望外。但是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事先估计事情最坏的结果,不会让你失败后感到更舒服,这样反而容易使你产生悲观情绪。

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永远的平静,免不了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幸与烦恼的事,也就会产生一些悲观的情绪,但情绪乐观的人善于排遣消极情绪,并很快从悲观情绪中解脱出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善于排遣悲观情绪,他们的生活总是被消极情绪所占领。他们整天或哀叹嗟悔、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悲观情绪对人的健康是很不利的,有了悲观情绪,就应该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可是有时却无法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其实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心态

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即使自己目前正处在危难的境地,也要改变悲观的心态,立即寻找积极因素不要放弃任何取得微小胜利的希望。只有抱着一颗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倍增。

另外,要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挫折。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轻松地战胜厄运的能力。

(2)不要苛求完美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乐观的人往往都有着“憨厚”的心态,他们乐于接受生活中不尽善尽美的地方;而悲观的人,他们不能抱着一颗宽容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上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总是过于追求完美,他们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感到顺心。

(3)接受现实,积极应对

面临对自己不利的境地时,既不要被逆境困扰,又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争取胜利。遇到挫折和失败以后,不能一味地逃避,要勇于接受现实。例如不幸受了重伤,下半生只能靠轮椅行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个打击下,人往往会变得浮躁、悲观。但是,要明白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接受已发生的一切,冷静地思考,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

(4)扩大社会交往

研究表明,处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中,一个人心情保持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情以后,有了朋友的帮助,就能更容易赶走消极的不良情绪。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千万不要制造人际隔阂。如果别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或轻视你,你心里不是滋味,可能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你的人际交往中就会多了一个障碍,当然你自己也会整日诚惶诚恐,担心哪天别人会不会在背后“捅你一刀”。

其实,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回避对方,拿出你的豁达和诚意,主动向对方表示友好。这样做的关键在于信任,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

6.情绪减压,哭中发泄

笑固然有千般好,但是想哭的时候也不能强忍眼泪,适当地哭能有效地释放压力,哭也是释放情绪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