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2825500000015

第15章 用阳光照亮心灵(2)

一个人能不能战胜恐惧取决于他的心灵,如果他始终背对着阳光,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那他的内心也必将被恐惧的阴影笼罩着;但是,如果他面对着阳光,像向日葵一样抬起头追逐太阳,他的内心将有可能升起一股战胜内心恐惧的勇气,正是这股勇气指引着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

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你会处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实际上四周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外面则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人生之中,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很多时候甚至让人感到绝望。但是阻碍我们的往往不是这些困难,而是我们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便退缩不前,手足无措,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触摸到希望的阳光;而在困难面前,敢于突破,不断寻找希望的人,才能领略到“柳暗花明”处的风景。

很多时候,绝望中的希望就如同阳光藏在乌云背后一样,那些被乌云遮住双眼的人,如果能够拨开眼前的重重迷雾,跳过内心自我设置的樊篱,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绝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绝望”与“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两个词语。在他看来,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时代的坎坷经历,还是创办新东方的艰难历程,都可以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来形容。

1978—1980年这3年间,俞敏洪经历3次高考,他用坚持和毅力,冲破两次失败的阻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但是进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开始。在班上,他不会说普通话,班会上的自我介绍被同学嘲笑成是在说鸟语;分班时,从A班被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时患肺结核休学一年,人变得更加瘦削;大学读了5年,拼命努力,却一直是班上后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学毕业后,俞敏洪毕业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师,接下来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书生活。期间,周围的朋友们都陆续出国,俞敏洪也开始为自己的出国梦努力着,最终以高分通过了托福考试。

但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为出国做准备时,出现了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1989年,美国方面一改前几年的做法,开始对中国采取紧缩留学政策。俞敏洪赴美留学的梦想付诸东流。

后来俞敏洪在校外开设培训班,受到北大的处分,因这一沉重的打击而倍感郁闷和屈辱的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转眼间,工作没有了,住房没有了,没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只能四处寻找房子。最后,为了节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庄农民的平房里,靠给房东的孩子辅导功课来抵消房租。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种近乎让人绝望的境地中,反而激发了俞敏洪寻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于已经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俞敏洪决定创办自己的英语培训班,自己也成为“留学教父”。

经过在绝望与希望中无数次地挣扎,俞敏洪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你想得更多的是你生活中绝望的一面,可以说我们生活的80%~90%是由绝望组成的,而你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从这种绝望中找到一线希望。他在一向被北大学生传颂的《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一书中如是说道:

我最喜欢的是读书和教书,但是假如我只是会读书、教书,别的事情都不去做,新东方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你不断努力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面对困难,想象着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你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跟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话是一样的。他在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中说了一句话:“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

请记住了: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在马丁·路德·金的时代,直到他被暗杀为止,黑人在美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所谓的“黑人解放”只是句口号而已。黑人坐车不让坐,去饭店吃饭不让吃,电影院不让进,到处都是让黑人绝望的景象。正是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美国黑人今天在美国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哪怕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凡是我身边想要出国的人,只要坚持往下走,我发现最后没有走不了的。真正走不了的人是联系了一年或者两年就放弃了的。两年在你的生命长河中算什么?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努力个三年五年并不算长。

【北大心理课笔记】

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春还在;生活中总会有无尽的麻烦,请不要无奈,因为路还在,梦还在,阳光还在,我们还在。是的,只要生命在,希望就在。

内心有阳光,世界就光明

你脑中若有积极的思想,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使你快乐和希望的事情上,你就会快乐起来。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拥有阳光般健康的心灵,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阳光般的心灵,即使世界再黑暗都能看得到希望的光芒;拥有阳光般的心灵,即使世界再冷漠都能融化冰山一角。就像诗人海子说的:“健康源于心,积极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心态像病毒,传到哪里哪儿遭殃。”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我们想要好好走完人生,需要如阳光般健康的心灵为我们指引航向,驱逐黑暗。

在生活中,有人总是快快乐乐的,好像有发生不完的好事,而有的人则成天愁眉苦脸的,好像做什么都倒霉。

牛顿说:“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愉快的思想又是由乐观的个性产生的。”乐观就像阳光,无形却有力。乐观的人总向前看,他们相信自己,即使在乌云的笼罩之下,也不丧失信心和乐观的精神,让心中充满阳光,而这就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林语堂先生就是个乐天派,在他整个人生历程中好像全都是快乐、闲适、自然。其实,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林语堂先生也是这样。他也会遇到病痛、灾祸、事业挫折和悲欢离合。但与那些悲观的人相比,他更愿意向好处思考,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染自己。他总觉得快乐得自己去寻找。

林语堂先生在《快乐必须自己找寻》中说道:“勉强自己以一种与个性不相配合的速度去工作,乃是最足以破坏宁静与造成忧虑的不智之举。应当从事试验,找出一种最配合你需要的速度。一旦决定了最有效的步伐时,便照着这节拍前进,不要随意更改。”这段话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是谁,无论面对怎样的事情,都要去愉快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压迫,解除烦恼。生活中的人们都有压力,在悲观者和乐观者的眼里,同样的压力,却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和结果。乐观者眼里永远都是朝阳,悲观者眼里则全是阴暗。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但是,只要我们让心灵充满希望的阳光,那么,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

“我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我心中的明灯没有熄灭。道路虽然艰难,但我却不停地去求索我生命中细小的快乐。如果门太矮、我会弯下腰;如果我可以挪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就会去动手挪开;如果石头太重,我可以换条路走。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高兴的事情。信仰使我能够以一种快乐的心态面对事物。”歌德夫人如是说。

我们应该像歌德夫人一样看待周围的一切。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乏发现快乐的眼睛与心灵。只要我们张开心灵的眼睛,就能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与幸福。

所以说,只要心中有阳光,一切困难、病痛、挫折都不是让我们的世界变黑暗的原因。“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虽然朴素,却蕴含了深邃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当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候,如果我们试着向前看,就会发现:阳光总是那么灿烂,希望就在自己手中,拥有自信、自助的心态,我们才能在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北大心理课笔记】

阳光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能驱除黑暗,照亮四方,让人心旷神怡;它沐浴万物,让世界生机勃勃;它坦荡无私,播撒着快乐与博爱的光芒。为了看看这太阳,我们来到世上,才发现每一个人都拥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