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2825500000024

第24章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选择(1)

在人生的旅途上,积极进取的人永远是自己选择命运,而不是坐等命运来选择自己。北大人认为,成功往往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朝着哪个方向走,能否坚持下去。

行动起来,让梦想不再遥远

行动之后无悔难。

——梁漱溟(北京大学教授,教育家、哲学家)

都说青春无悔,但是当青春已过,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留有遗憾。梁漱溟先生说:“从行动多悔中,一面固可见出自己向上的心没有麻木,常常自觉,觉得之后便不好过;一面也正可见出没有达到生命的和谐。”我们都有梦想,可是光是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留遗憾和悔恨。有梦想就要行动起来,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崎岖坎坷都要义无反顾地向着梦想前进,这样梦想才不会遥远。

美国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很可能是今天的希望,或许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就是说,光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付出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一张地图,无论内容多么翔实,比例多么精确,也永远不可能带着主人周游世界;凝结智慧的宝典,永远不可能自己缔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宝典体现出其价值,才能使梦想、计划、目标等具有现实意义。

再美好的梦想,离开了行动,就会变成空想;再完美的计划,离开了行动,也会失去意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注重行动,一步一步靠近目标。

被称为“燕园四老”之一的邓广铭,曾经也经历过两次考试,他在1932年夏天考入了北大史学系。他第一次考试失利,而第二次竟以高分被录取。在人们看来,这简直是个奇迹。其实,邓广铭之所以在一年之后能顺利地考入北大,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之外,更多得益于他积极寻找帮助,才能让梦想圆满。

邓广铭之前在山东省立师范学校只读到四年级,即相当于现在高中一年级。后来,他在乡下教了三四年中学,要考上北京大学,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邓广铭第一年报考北大失利,也算在情理之中。

他分析了考试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考前准备不足,没有系统地复习中学的功课;二是他对北大试题的路子不了解。对于第一点,他自己可以好好准备。可是要想了解北大所出试题的路子,则必须向人请教。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当时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周作人。

于是,为了考北大的梦想,他决定冒昧地去向周作人先生求教。

这天,邓广铭怀揣忐忑之心敲开了周作人的宅门,说明了来意。周作人热情地接待了他,还耐心地向他介绍了历年北大文科考试题目的概况,对其中的考试范围、出题类型、作答要领一一作了说明,同时还特别强调:答卷一定要用白话文。最后,为了帮助邓广铭学习,周作人特意从自己的书柜里取出一本胡适编写的古文今译的讲义,赠给了他。

邓广铭听了周作人的一席话,觉得茅塞顿开。对周作人所赠之书,更是如获至宝,回去后反复研读。令人没想到的是,再次考北大时,语文试卷中居然考了讲义中的一篇文章。于是,邓广铭在回答这道题时,差不多是一字不差地背写上去的。就这样,邓广铭考上了北大,而且是高分录取。

试想,如果邓广铭只是枯坐家中,没有去找周作人,结果会如何?

有位名人曾说:“不要等待奇迹发生才开始实践你的梦想,今天就开始行动!”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而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我们应在梦想的指引下行动起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曾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也就是在为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奋斗拼搏,这个时候,激情会燃出最美的火花,人生亦可无悔。

有的人天天梦想上好大学,天天梦想发大财,天天梦想出人头地,可就是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干,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梦想需要拼搏,没有实践的梦想终会化为泡影。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会碰到许许多多实现梦想的机会,却常常因为怯懦和恐惧而放弃努力,致使自己与成功一次次擦肩而过。这是人生的悲哀!只有自己扎扎实实地努力创造,才有可能把愿望变成现实。

金克木“偷学”成才之道

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须勤思,而加条理。

——严复(北京大学校长,翻译家、教育家)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就是说,当老师教给你学习的方法和基础知识以后,要想进一步提升还需要个人的勤奋刻苦。

然而,经常有人将不成功归结为机遇不好、条件不足等客观原因,却从不问问自己是否已经用了全力去实现。这样下去,只能是整日满腹牢骚,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其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照样可以创造出机遇。

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勤奋是实现机遇的动力,它体现出了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机遇。本职工作是一个外因,它只是为机遇提供了可能的场所;而是否能够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内因,即是否勤奋好学。

梅兰芳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经久不衰,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戏剧代表人物,但你是否知道他曾经被认为笨得无法学戏呢?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除靠其个人的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进行十六七个小时刻苦训练。正如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说:“勤勉是好运之母,上帝把一切事物都赐予勤勉。”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肯勤奋努力的人才能弥补不足,才能获得机遇,取得成就。

已故的北大梵巴语言文学教授金克木是一位勤奋刻苦、自学成才的文化大师,他的成才故事很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来到北平求学,经常到当时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1935年,经友人介绍,他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成天坐在出纳台后管借书还书。那段时间,据金先生自己说,“是我学得最多的一段时间”。

金先生在他的《咫尺天涯应对难》一书中谈到了他自学成才的过程。一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觉得无从下手。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跟着别人看。学生们来借什么书,他就把书名记下来,用业余时间看。“这里大多是文科、法科的书,来借书的也是文科和法科的居多。他们借的书我大致都还能看看。这样借书条成为索引,借书人和书库中人成为导师,我便白天在借书台和书库之间生活,晚上再仔细读读借回去的书。”“借书的老主顾多是些四年级写毕业论文的。他们借书有方向性。还有低年级的,他们借的往往是教师指定或介绍的参考书,其他临时客户看来纷乱,也有条理可循。渐渐的,他们指引我门路。”

金克木先生还特别谈到过一位鼎鼎大名的教授:“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我接过一看,是些古书名,后面写着为校注某书需要,请某馆准予借出。借的全是善本、珍本。”由于外借需有馆长批准,而馆长那天又刚好不在,这位老先生没有借到书,一言不发地离去了。待这位老先生走后,金克木连忙抓张废纸,把进出书库时硬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隙,便照单到善本书库中一一查看。他很想知道,这些书中有什么奥妙值得这位教授远道来借,这些互不相干的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他正在校注的那部古书有什么用处。经过亲见原书,又得到书库中人指点,金克木增加了一点对古书和版本的常识。

“我真感谢这位教授。他不远几十里从城外来给我用一张书单上了一次无言之课。当然他对我这个土头土脑的毛孩子不屑一顾,而且不会想到有人偷他的学问。”

虽然金大师戏称成才是靠“偷”别人的学问,但这学问似乎也不是任谁都“偷”得来的。没有孜孜以求的钻劲和用心良苦的推敲,谁能从纷乱的借书单中找出条理?再加上夜夜苦读和虚心求教,使得原本在学问上的不足得到长进,才成就了一代大师。因而,每个想要成才的青少年都要注意勤学苦练,当然还要处处留心,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角落“挖”出学问。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习惯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它可以自动驱使你学习。而且,我们说勤奋出机遇,其中的勤奋应该是终生的。如果只想凭借一时勤奋换来机遇女神的青睐,这无异于痴心妄想。只有历尽无数次的失败与考验,仍然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来的,一直勤奋着向着目标前进,机遇才会出来叩响你的大门。

【北大心理课笔记】

勤奋成就梦想,再美好的愿望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想。空白的生命是僵死的、丑陋的,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勤奋耕耘。只有勤奋才能让生命保持活力,加速生命的运动和发展,从而实现心中的梦想。

正确的选择胜于盲目的努力

我很赞赏北大博士生的一句话:“‘在大学、研究生期间,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而要致力于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我是相信这点的。”

——王选(北京大学教授,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