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2825500000007

第7章 平常心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2)

忘记无缘的朋友,忘记花开花落的烦恼,忘记夕阳易逝的叹息,忘记一切不愿记忆的东西。人活一世重要的是经历,过去的伤痛其实不必过分在意,追忆过去,反而只能徒增伤悲。当我们为过去而掩面流泪的时候,时光已悄悄流逝,幸福也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而懂得放弃,学会忘记,生命升华出了安静超然,也就收获了幸福。

平凡地活着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并非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过得荡气回肠,并非每个人的每件事都会如人所愿,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你还能够平凡地活着,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平平淡淡才是真,它是一种归宿,也是一种胸怀。当我们拥有了一颗淡然之心,也就拥有了宁静、淡泊、从容和美好。

世间万物都是平平淡淡的。小草是平平淡淡的,它用自己轻柔小的生命,铺就了绿色天涯;水流是平平淡淡的,它坚持不懈,能把顽石击得百孔千疮;母爱是平平淡淡的,却能使铮铮铁汉潸然泪下。用一颗平平淡淡的心去看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实是绚丽多彩的。

佛家讲,有求皆苦;儒家说,无欲则刚;道家言,清心寡欲方为道。渔人说,心平好过海;农夫说,知足者常乐;读书人曰,人到无求品自高。众说纷纭,虽然说法各自不同,但是道理却是一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难得一颗平常心。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人生不过一轮回。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哲学家张中行先生为人治学都讲求平淡朴实。他的心态很平淡,没有什么刻意的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顺其自然。而这种顺其自然,也就是一种平淡的真实。他的二女儿张文说:“父亲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但即便是能留,他也不会留的。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很淡,希望一切都能顺其自然。”季羡林曾评价张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并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来形容这位老友。

每一次经历,都始于平淡,也归于平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平淡并不拒绝轰轰烈烈,然而,无论多么绚烂,最后都会归于平淡,曾经所有的丰功伟业,也必将归于平凡的过往。

《金刚经》里说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种平静淡然的境界。其实,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欲望又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与其终日如发条般紧绷度日,不如放松下来,拥有一份平淡的心境,也便拥有一种惬意的生活。

62岁的苏东坡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东坡并不以之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东坡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苏东坡和周围邻居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他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东坡,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他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

苏东坡深谙“平淡才是生活”这个道理,而且也做到了,他为后人留下的豪放词句就是最好的明证。平淡则安乐,其实,人生不过如此。只需用心做好眼下应做之事,人生就会像“云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同时也就能从中悟出平淡生活中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说:“圣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他比一般人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了解更为充分。了解有不同,意义也有了分别,因而他的生活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这里所谓的“超越”,便是指圣人能做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他们实现了这个对现代人而言遥不可及的梦想。

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原原本本的自然呈现,不用刻意强求,只有借由神奇妙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定神闲,自然下笔行云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字字珠玑。平淡好滋味,不用多沾上一点调味料,味道依然恬淡,令人赏阅品尝后,口齿留香,身心舒朗,言有尽而意无穷。

平淡是一种崇高深远的智慧,是哲理,也是人世间最深刻的美。心淡如菊,心静如水,那是一种美的精神境界。在嘈杂的红尘人世中,不张扬,不浮夸,凡事看到别人的长处,检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风华之中。这样的淡,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洞察繁华,回归本真。

或许当我们白发苍苍,悠闲地躺在树下的藤椅上,旁边放着一杯香茗,手里拿着一本书的时候,就会懂得享受生活的平平淡淡。到那个时候,已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我们的一生即将逝去。在那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生命的珍贵,生活中的美好,才会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是在虚度,自己的心灵没有享受过片刻的安宁,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北大心理课笔记】

平淡之中能见真情真意,平淡之中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归。回归平淡,方究人生之真境,虽看似淡而无味,品尝之时却有幸福的甘甜。

对世态炎凉的感受人各有不同

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这是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季羡林(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当我们看够了人间的沧桑沉浮,听惯了社会上的风言冷语,知道了利益是永恒追求的时候,作为社会性的人就很容易变得自私和漠然。

人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失又何悲,得又何喜。曾经沧海,不期而遇。繁花过后,落陌成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发现简单的、单纯的情感实属不易,心灵深处的感动更是难以被激发,所以,从古至今,会有人一直感叹着世态炎凉。

在当今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一种世态炎凉心不凉的心态,显得格外珍贵。因为世态炎凉并非是说真情已经不存在,而是更加能够衬托真情的可贵。如果你的身边能够有人在你大起大落的时候,待你始终如常,那么你应该感到非常庆幸,因为你终究还是获得了真情。古人对此也有盛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其实,对待世态炎凉的最好办法就是世态炎凉心不凉,只要我们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将生活中的人情冷暖视为风轻云淡,那就足够了。

人走,茶凉,是自然规律;人未走,茶已凉,那便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而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所以,心即茶,茶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微妙,浓淡可能不在远近而在造化。其实,人情世情,冷暖自知,不如看茶是茶,看心是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恐怕比任何人对世态炎凉都有切肤之痛。曹家本和皇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康熙皇帝南下的时候也曾经住在他的家中。这样的荣宠无限,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曹家巴结奉承,曹雪芹作为曹家的一分子,自己也见过很多这样的嘴脸,年幼的曹雪芹就在这秦淮风月之地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雍正年间,曹雪芹一家受政治斗争的牵连,被查抄家产,曹雪芹从贵公子一下子成了贫民。这个时候,那些曾经想要依附曹家的人全都作鸟兽散,曹雪芹也不再是别人心中的贵公子,而是一个落魄之人,昔日所谓“朋友”也没有一个愿意再与他来往。一贫如洗的曹雪芹在那个时候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世态炎凉。

但是曹雪芹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经历过伤痛之后,曹雪芹安贫乐道,过着自己的日子,即使衣食无着,他也毫不在意。在这样的生活中,曹雪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写出旷世奇作《红楼梦》。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一种世俗情态。正是因为有了许多世态炎凉的故事,败坏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情,把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笼罩在一层人情反复、世态炎凉的阴云里,才弄得人们心灵一片荒芜。

对这些现象,我们当然无法视而不见,甚至完全不受侵蚀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对那些丑恶的东西保持清醒的认识,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以抵制世俗的恶习。

人生苦短,匆匆几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们一定要拥有的,也没有什么是我们无法忘记的。我们尽可以放开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无法长久存留的,不去钻进欲望的沼泽,只要我们心中保有梦想,我们就能以一种平和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们能看清自己是一个入世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们有理由笑看今天和明天,笑看我们经历过的和即将经历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的心,我们的路,都会清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将一一看透。

其实,我们的生活宛如一架钢琴,黑白键相互交错,奏出一首首交响曲,有高音,必有低调;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韵律。其实,无论遭遇的是黑色,还是白色,无论人情多么淡薄,我们都可以将它看成是将生命弹奏出优美旋律的乐器,只要热爱生活,我们就可以像蚌壳一样,将烦恼它的沙砾化成珍珠,生活的世界依然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淡看世态炎凉,人间自有真情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的生活。

【北大心理课笔记】

人生风雨,是我们锻炼心性的环境;世态炎凉,是我们忍耐心性的地方。淡看世态炎凉,不管人情冷暖,拥有一颗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心,便能在暖意的世间真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