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百家姓
2834900000007

第7章 中华百家姓(2)

也许是由于族大人众的缘故,李氏在历史上的名人,真是多得不胜枚举。从著道德经的李耳开始,到早期的抵抗匈奴名将李牧、在四川凿都江堰以灌溉诸郡的水利工程学鼻祖李冰、汉代名将李广以及以一篇“陈情表”迄今仍脍炙人口的晋朝太子洗马李密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杰出历史人物。

唐朝是历史上声威最为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则四夷来贡,唐太宗被四夷尊称为天可汗;对内则政治修明,文教发扬,人民皆能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像这样一个具有辉煌功绩的政府,正是由姓李的人主持的,这岂不是李氏的共同殊荣。

5.周

周文王、周武王这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

根据《姓纂》的记载,原本姓姬的周文王,当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样,拿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周姓的最初发源之地,应该是在陕西,以后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应该是自西而东,也就是从陕西逐渐地迁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为周氏的始祖,是历来被普遍采信的说法。不过,周姓之见诸史书,并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过周姓的出现。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黄帝有一位大将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分散在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地。这段记载,指出周氏的姓源不仅为周文王的一脉,而且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事实——周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汉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传统上的一个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公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6.吴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发源于苏、浙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

来看看吴姓的历史名人。唐朝时代吴道子,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7.郑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8.王

在历史上,王氏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富贵,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姓王的人,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孙,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譬如,《汉书》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么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么多,但是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气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历史上王姓名人很多,比如东晋王羲之,是“王谢”中王家的代表人物,世称“王右军”。他是书法大家,擅长楷书,是中国书法界的大师。还有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推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还有王阳明、王夫之、王国维等。

9.冯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追溯到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于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于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宰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10.陈

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

陈姓,至少有来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后裔、白永贵的后裔、刘矫的后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陈氏的后裔。这四支陈姓“人马”,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已经遍布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其中要以颍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广陵(今江苏)、东海(今山东东南部与江苏交界处)等地的陈氏,最为族大支繁。

历史上第一个陈姓名人是陈胜。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还有著名文学家陈子昂。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以上是百家姓前十个姓氏的典故,通过这可以看出中国姓氏的繁杂。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中国的姓氏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