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家争鸣
2835100000007

第7章 百家争鸣中的大“家”(4)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传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公孙龙著有《公孙龙子》一书,原有十四篇,现存六篇。其中《迹府》一篇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坚白论》《白马论》最著名。《坚白论》主张“离坚白”,认为没有白色的坚石,而只有“白石”与“坚石”,“坚与白均离于石,不可并存于石”。《白马论》则做了“白马不是马”的论证,主要从概念分析和概念外延两个角度来认证的。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讲,“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而“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白马”即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形体”。因此“白马非马”。而“马”与“白马”在外延上也有差别,如果我们要找匹“马”骑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我们要找的马。而如果我们要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就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因此,如果“白马是马”,那么无论我们是要找“马”骑,还是要找“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假设不成立,也就证明了“白马非马”。

(七)阴阳家

1.阴阳家概述

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西汉史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阴阳家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员,《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创“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以此论证了周室必将被新王朝所替代,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阴阳家还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家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作为理论学派,汉武帝尊儒后,阴阳家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多衍为方士方术,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消失。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阴阳本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提法,《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则有“阴阳,气之大者也”之说。而《易经》的基本思路就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家则把事物变化神秘化为阴阳矛盾的作用,即所谓“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五行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邹衍及其思想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是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他知识丰富,“尽言天事”,时称“谈天衍”。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辨”。邹衍曾活动于齐、赵、魏、燕各诸侯国,颇受当权者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邹衍一生著述甚丰,《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惜皆已散佚。

邹衍把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创“五德始终说”,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历史的发展按照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顺序而循环。每一朝代受五行之一支配,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兴,天必将预先显示支配该朝代兴盛的兆头。朝代的更替是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德胜后德,而不是相反的。而这种次序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德循环往复,相代而兴,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五德终始”学说,以宗教迷信的神秘色彩宣扬皇权神授,迎合了战国各国君主争相统一中国的欲望。《史记·封禅书》载:“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

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邹衍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而中国之外如同赤县神州的还有八个州,就是大九州,各有裨海环绕,每州内又各有九州,语言风俗皆不相通。邹衍仅凭臆测推想立说,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说:“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种对世界地理的推论性假说,在当时及后世有扩大人们地理视野的意义。

邹衍学说与儒家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说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邹衍的学说,对后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影响深远。到两汉,其学说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八)纵横家

1.纵横家概述

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古代,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横家的宗师是鬼谷子,其他著名的纵横家有公孙衍、苏秦、张仪、陈轸、楼缓、乐毅、郭隗、邹忌、毛遂、虞卿、甘茂、范雎等人,事皆详于《战国策》。《汉书·艺文志》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二家,百七篇”,今皆已亡佚。纵横家文献今存《鬼谷子》十二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前者多讲揣摩、捭阖之术,疑为后人假托的伪书;后者则是纵横家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并非系统反映纵横家思想特征的理论著作。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云:“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从渊源上来说,纵横家还可追溯到周初之“行人”,即代表天子出使诸侯国的特使。春秋时行人多由贵族阶层的卿大夫所担任,或成为固定职务。但战国之纵横家,其中多是并无贵族身份和世袭官爵的人,而是来源于极为活跃的游士阶层,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言谈,凭自己所讲政治主张、策略取得人主的信用,而被委以重任,如苏秦、张仪、公孙衍等皆如此。

纵横家论行结交,择主而从,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并不争于儒、道、墨、法的思想观点之间,而是着重探究把握人心的方法,探究论说的技巧,总结研究游说中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当时诸侯割据,王权岌岌可危的时代,他们洞悉游说的关键,扬长避短,对“症”下“说”,采用分化、利用、联合等手段,以达到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目的。

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可以说是最积极入世的一家。他们极富进取精神,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活跃于战国舞台,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代刘向在《战国策书录》说:“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此评可谓中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国人往往用“折冲樽俎”这个成语作为“外交政治”的代词。

2.纵横家代表人物

(1)鬼谷子

鬼谷子,生卒年不详,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鬼谷子被描绘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

史载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弟子。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谋略家的纵横之术,既有仙家的神秘,隐者的逸气,又有学者的理智,智者的辩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鬼谷子系统总结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从事纵横外交、出谋划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集纵横术(即外交游说学说)之大成,编著写成《鬼谷子》一书,又称《捭阖策》,成为纵横家经典著作。经由苏秦、张仪等用之实践,建功立业,终使鬼谷子纵横学说名显当世。

(2)张仪

张仪(?—公元前310年),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成为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献给秦国。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诳诈楚怀王,使之与齐绝交,成功后又归秦。十四年,张仪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张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载,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3)苏秦

苏秦(约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在当时,有“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盛,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的境况。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学成后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结合六国军事政治实力及地理形势,论证六国抗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策划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之计,他先后至燕、赵、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半年后,苏秦的游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六国国君在洹水盟会,公推他为“纵约长”,他一人身佩六国相印。后苏秦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苏秦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苏子》三十一篇,今佚。

3.纵横家代表著作:《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