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劲旅
2838200000011

第11章 曾国藩的湘军

(一)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曾国藩

曾国藩,湖南人,是我国清朝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文学家。曾国藩早年的时候,热衷于追求功名,1838年,27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此后十年,他倾心研究古典诗文、宗明理学,成为一名正统的封建理学家。1853年初,太平军向湖南进军,曾国藩就此弃文就武。创建了一支在后来闻名遐迩的军队—湘军。曾国藩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曾国藩在历史上影响这么大,但他小时候天赋却不是很高。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可他还是没能背下来。这时候一个贼偷偷地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这学子睡觉之后能找到点值钱的东西。但是左等右等,这读书人就是不睡觉,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在那读那篇文章。贼实在是没有耐心了,急得跳出来大骂:“就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啊?”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头也不回地走了。

但曾国藩在后来的岁月中,凭着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一代伟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开拓者。他指导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次翻译印刷了西方书籍,他还安排了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学生。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之说,但很少有人能全做到,曾国藩可谓一个全才。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修身理论和修身方法,比如每天需早起、不能恋床;每天需要读史书二三十页,即使有事也不能间断;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

曾国藩虽然在同辈士大夫中天赋属中等,但一生意志坚强,勤学好问。每天都写日记反省自己、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从而终成大器,百炼成钢。他埋头苦干,在困难面前能够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二)湘军

从带兵的那天起,曾国藩就决心建造一支全新的战斗力强的军队。他参照了戚继光的练兵经验,加上自己的想法,以及考虑到太平军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支勇猛强大、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军队。

湘军的选拔强调精而不是多,曾国藩吸取了戚家军的方法,招募了一批英勇强壮、朴实、技艺熟练的人。又将他们按故乡所在地分在各个团队,曾国藩认为这样一来,战友亦是同乡,作战时也会上下一心而不至于彼此弃而不管。

湘军还很注重兵士和武器的组合搭配,比如将冷兵器和火器相配合;大小战船相配合;一个团营里将领和士兵的配合等等。

湘军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成为后世的典范。曾国藩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信仰的队伍。他作《爱民歌》,然后在湘军内推广,使全军声威大震。

湘军的待遇也非常高,是湖南一带种田农民的三四倍,这吸引了很多青年农民来参加。曾国藩对于在战斗中建立功绩者,奖赏更多。

后来,湘军果然在对敌战斗中一鸣惊人。

每次作战,湘军每到一地,即使只住一夜也一定要筑起很高的壁垒,没筑完便不吃饭不休息。可见曾国藩特别注重防守,这与他喜读《孙子兵法》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还特别注重选择有利的地形。湘军驻扎营地,一定要靠近水源,以免被敌人切断水源,因为没有粮食一般人尚可坚持两天,但没有水却万万不行。另外湘军也不驻扎在低洼之处,以免被水淹。

曾国藩还从国外购买了很多先进的武器,使得湘军的配备不断雄厚起来。这也是与太平军夺取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平军在外交和内政上都很失败,如果想得到先进武器只能靠缴获。如此武器对比,太平军迟早是要失败的。

这支军队挽救了清王朝,为清政府的政治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更是曾国藩的骄傲。曾国藩在湘军内部深得人心,因为这支军队不受他人调动,连皇帝派来的军机大臣都不听,但曾国藩千里之外的一张书信却可以任意支配军队。可见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威望。后来,曾国藩不再出任湘军的统领,却依然是湘军的实际领袖。

(三)太平军的宿敌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吹响了覆灭清王朝的号角,也改变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使曾国藩弃文从武。

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的交战历程非常坎坷。太平军虽然是劳动者出身,但却善于在战争中积累经验;而他们的领导人,如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都是非常有天赋的军事家。所以新成长的湘军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最终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1854年,太平军在湖北战船接连取胜,转而进攻湖南。曾国藩于是率领湘军去迎战太平军,出征之前,他特意表明心迹,宁愿卧薪尝胆、玉石俱焚,一定要夺取胜利。后来两军在湘潭、岳阳展开了拉锯战。但由于湘军没有太多作战经验,曾国藩也是第一次指挥战斗,被太平军大败。但湘潭那边的湘军却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才使曾国藩重新打起精神。

之后曾国藩率领湘军在岳阳与太平军作战,反败为胜,并攻入了湖北,十月份占领了武汉。人们对湘军刮目相看。

然而刚刚从武不久的曾国藩在九江、湖口遭遇了太平天国的优秀统帅石达开,又免不了一次失败。后来的战斗中,湘军也是时胜时败。

天京之战,湘军和太平军这一对老对手终于一决雌雄,结束了各自的历史使命。这一战也非常激烈艰难。1862年,曾国藩命令向天京发动全面进攻。曾国荃一军远超其他各部,率先围攻了天京。战况非常激烈,曾国荃围攻不久,李秀成和李世贤就集合了十万多人联合天京守军,接连地向湘军发起猛攻。双方均有重大伤亡,但湘军还是凭借着坚固的营垒和先进的火器占有了一定的优势。而太平军靠人海战术猛攻,每天将近有七八千人伤亡,何其残酷、何其悲壮。太平军日夜强攻,湘军感到越来越吃力。后来湘军的援军赶到,形势开始扭转,在经过了长达四十六天的大决战之后,湘军终于攻进了天京城,结束了与太平军的最后一战。

可以说曾国藩并不是常胜将军,湘军也不是常胜军队,但这支临时武装起来的军队,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太平军,为清王朝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胜利的原因就在于湘军的坚韧。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练就了一副打不败的身板,实在令人钦佩。而湘军屡屡被打败却并不溃散,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向心力,迅速组织在一起形成有战斗力的团体。这种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军队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