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的24个悖论
2858000000008

第8章 陆九渊悖论:我的心就是宇宙吗?(1)

据传说,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读古书时读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他提笔接着写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干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认为人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不是外铄的,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他认为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内心的本然。

可是据我们所知“人心”与“宇宙”差别如此巨大,二者怎么能相同呢?陆九渊提出的这个悖论,成为他一生思想的主线。他不但终其一生坚持这个悖论,而且进行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

陆九渊认为,人的内心并不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认为的那样,是空无一物的“白板”,其中隐藏着天然的“理”。“理”一直在内心中,或者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因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意思是理(天理、易理)投向的是人类心灵结构,人类正是借助于这种结构,实现了日常的乃至哲学的心性交往。这个内心中的“理”,也就是朱熹认为的“宇宙之理”,二者是一样的,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陆先生云:“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既然心中的“理”与宇宙的“理”是一回事,那么“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陆先生要求人们在受教学习的时候,“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养心最好的办法在于去除欲念,清心寡欲方为养心之道,这样就不必向外追求,而要“返回本心”,做足内省工夫。因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认识自己的心灵就是认识万物的捷径。

职场中也是如此,要想认识自己的上司、同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灵,因为此心灵、比心灵都是为欲所绊,而欲念无非是情、色、贪等,通常在职场自己贪恋什么,你身边的人也不能脱离这样的俗套,所以此“心”都有一些共性,可能就是哲学家所说的“道”“理”,也可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要想找到这些规律,就首先问问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内心的动念之间的规律,你也就了解别人的内心。这就是陆先生所说的“道心之微,无声无臭,其得其失,莫不自我”心的得失都是来自于“我”。

所以,陆九渊反对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天下事物无穷无尽,什么时候能“格”完?他甚至还反对读书,反对努力去争取。陆先生认为如果还没有“发明本心”,在心术不正的情况学习,则只会越读越糟糕。读书也是为了人的“本心”服务,“学苟知本,六经皆为我注脚。”

陆先生认为“存心养性”的方法:

自作主宰——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砾。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与曾宅之》)。意思是“心”本自存,不是外面能够习得的,所以要按照自己内心,主宰自己的命运。

内琢外切——“内心琢磨,外更切磋,以求此心,心通则六经皆吾心中物也。学问之道无过于此”(《横浦文集》)。也就是说,只有对自己的内心多加琢磨,外面才会得到发展,只有心中通明了,读书才会是心中之物。

剥落病心——“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荡,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语录下》)。如果人心有病,就得将病连根切除,层层剥离,这样还会还以一个清亮明净的心。

力行践履——“迟在进而求之远,事在易而求之难。道岂远而事岂难?意见不实,自作艰难耳”(《与赵监》);“仁智、信宜、勇刚,皆可以力行”(《与刘淳吏》)。内心的任何本质都需要实践,需要践行,行动要和内心一致。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中国哲学史上较为典型的悖论,虽然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对今天的很多方面都有借鉴意义。也可以揭示职场所谓的成功来自于心,还是来自于规律技巧。

敢想,才会有动力

“我心即宇宙”那就是心有多大,宇宙便有多大。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能来自陆九渊的启发。通俗点说,职场中只要你敢想,无论你的内心想要的多么离谱,只要你去坚持做,那么总有一天你所想的和现实一致。敢想,是职场中人们前进的动力。因为敢想会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超越自我,那比做得好还重要。成功与默默无闻之间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大,仅仅一念而已,在于你的“心”。

他们的职场:

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在职场中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敢想使人在职场中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碍的人,常常会屡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职场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尽力施展一切,生活就很踏实,少有遗憾。没有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后悔未曾尽全力。

姚瑶真正喜欢文学,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作家,没什么事就会写点美文放到空间中,可是,她却干起了化妆品推销的工作,因为她身边很多人说这个工作有可能挣很多挣线。10年来,每周7天她都得从床上挣扎着起来,用推销的化妆品,描绘出一张精致的脸,去干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而这工作也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能赚钱。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卸掉脸上的彩妆,望着镜子中那张不堪入目的脸,就感叹,何时才能实现自己文学抱负?

姚瑶感叹自己实现抱负遥遥无期的时候,就是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心中所想,成为作家,而是为了钱、为了所谓的生计,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如果姚瑶在高中毕业时期就将作家的梦想放在心中,每天去抒写自己周围的故事,坚守贫穷,看着一堆堆的退稿,埋头继续去努力实现作家梦想,谁能料想到她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贾平凹。姚瑶失败的根源是虽然她有作家的梦想,但是不属于敢想,因为她心中有许多的不确定,她担心自己经过很多的努力不能成为作家,而敢想的人会认定自己所想一定会成功,这份确定才是想中之“敢”,没有这份确定,所想只能成为梦想。因为敢想之人,一旦认定就会破斧成周,投入自己的百分百的精力;敢想之人,他心中存有一份希望,这份希望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不似姚瑶那样的不确定,作家好像是一种奢望;敢想之人,因为认定目标可以实现,所以他的奋斗历程不似外人看的那般苦不堪言,其中乐趣其实不敢想之人所能体会到?

你的职场:

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这就是说,人们基于对职场的认识,进而找到自己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导致需要,需要又引起动机,动机即是欲望。欲望即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要求。职场中人的欲望愈强烈,目标谋取就愈靠近,正如同弓拉得愈满,箭头就飞得愈远一样。有了明确的、高远的目标,又有火热的、坚不可摧的愿望力量,必然产生坚决有力的行动。只有不畏困难,一个人才不会不轻言失败,信心百倍,朝着既定目标永不回头,才会在有生之年走向成功。实现目标的欲望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没有坚不可摧的成功愿望,目标便永远不可能达到。根据加菲尔德的研究,以下8个步骤有助于你通过敢想,实现职场的最高成就:

(1)你的心认为能做到就能做到

职场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不到的,有些事情其实只要你愿意都能做到,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但是,遇到困难仍然前进,就能做到。职场中人们很容易将思维编人既存的框架里,或满足或失意或进取等等,产生“只有这么点能力”“这都是命中注定”或“无法更改”的思维定势。逐渐失去踏出围绕身边框架的勇气,然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梦想和雄心一个个抛弃掉。而没有追逐梦想、实现雄心的激情,人生将会缺乏激馆。

所以,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再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够做到。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从你的人生字典中把“不可能”剪掉,而是建议从你的心智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不可能”,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只有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才会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所想的,我们都努力去尝试了,这就算是赢了。因为全力以赴所带来的个人满足,使人们会成为职场赢家。

(2)生活安排井然有序,兴趣广泛

经常听人说,职场高成就者的性格一定是拼命干活,工作入迷,事情干不完便带回家去,直干到很晚。可是加菲尔德却不是这样。他认为,这种人比较容易取得成就,可是很快就会垮掉,也可能会稳住一段时间。但他们沉溺于工作本身,对成就和生活中的其他,包括自己的亲人,却很少去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