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施华洛世奇的水晶世界
2858800000003

第3章 品牌故事

施华洛世奇水晶在全世界仅有两间工厂,就像可口可乐守护着配方“X”那样,施华洛世奇公司至今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把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至今他们仍然独揽多个与水晶切割有关的专利和财富。

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施华洛世奇的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那超越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丹尼尔经过日夜不停的埋头实验,制造出了一台可以完美切割水晶的自动切割机,能非常巧妙地把水晶打磨成数十个切面,对光线有极好的折射能力,使整个水晶制品看起来耀眼夺目。这位有世纪远见的发明家和制造家,为保证自己发明的技术和机器不被同行效仿、窃取,丹尼尔一方面申请了专利,另一方面不惜背井离乡去外乡发展,创立了自己的工厂和独特的水晶制造、切割方式。

源自波西米亚的美丽

一说到波西米亚,我们的脑海脑海里就会出现豪放、热辣的吉卜赛人,或是放荡不羁带点颓废的文化人。自由自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哲学。波西米亚人行走世界,服饰自然就混杂了所经之地各民族的影子:印度的刺绣亮片、西班牙的层叠波浪裙、摩洛哥的露肩肚兜皮流苏、北非的串珠等,全都熔入了一炉。

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感,浓烈的色彩、繁复的设计,会带给人强劲的视觉冲击和神秘的气氛,正好符合了当代时装把各种元素“混搭”的潮流。近几年在各种时尚杂志、国际时装发布会上都能看到“波西米亚风格”这个流行符号。

而说到饰品,就更不能不提到波西米亚。要做个地道的波西米亚女郎,你最好不要放过身体上任何能披挂首饰的部位,手腕上、脚踝上、颈前、腰间,还有耳朵、指尖,别人戴一串,你戴三串,别人挂细的,你就挂粗的,这两年疯狂流行的藏饰被波西米亚女郎们引为至宝,那些发黑的银器、天然的或染色的石头,哪管它重不重、贵不贵,统统往身上手上套了再说。走动间,一定要浑身上下泠泠作响;点烟时、端起大扎啤酒时,一定要让连着戒指与手镯的链子斜斜垂下,勾着男人的眼光晃啊晃,一直晃到他心尖尖里,让他脱身不得。

波希米亚这个名字总是这样,让人遐想无限,让人联想到流浪的吉普赛人,梅里美的《卡门》,普希金的《茨冈》,还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而在现实生活中,波希米亚时尚教主三毛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三毛曾经说过:在台湾只有三个女人适合穿波西米亚风格的大花裙,分别是她自己、潘越云和齐豫。还有网络红人杨二车娜姆,穿着绣满了五彩缤纷的蝴蝶、花瓣的百褶长裙,满世界地晃悠……

纯净的梦想,简单地坚持。这让我们感觉波希米亚离我们很远,又,很近。一种说不清的亲和力,同时也存在着一种道不明的神秘感。而让人们梦寐以求又带一点神秘莫测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就起源于波西米亚。

1862年10月24日,施华洛世奇水晶之父,水晶帝国的缔造者——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出生了。在波西米亚伊泽拉山脚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座位于平缓丘陵中心地带的小木屋,那就是丹尼尔的家。他是施家最大的孩子,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这就注定了他的责任和使命——子承父业,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小木屋窄小憋仄。小时候,丹尼尔和他的三个妹妹安妮、埃莉诺以及艾米利亚,整个夏天都是睡在贮藏草料的屋顶棚上的。和村里许多家庭一样,丹尼尔的父母除了种地和养牛之外,家中的主要收入来自水晶玻璃和珍珠的加工。

波西米亚地区的玻璃加工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波西米亚拥有优质的石英砂矿带,还有丰富的橡木树资源。聪明的波西米亚人依赖这两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学会了玻璃制造术。他们燃烧橡木来熔炼石英砂,又从橡木灰烬中提取优质的碳酸钾,溶于玻璃溶液中,于是享誉全球的波希米亚“森林玻璃”诞生了。波西米亚玻璃是一个总概念,不仅仅涵盖了波西米亚地区制造的成品玻璃,还包括了摩拉维亚地区甚至整个低地西里西亚地区所制造的玻璃。

水晶这个概念从14世纪开始就有了。波西米亚水晶,其实是玻璃,是含有氧化铅成分的玻璃制品,所以,水晶玻璃,又称高铅玻璃,也就是人造水晶。那个时候威尼斯的工匠们制造出了一种无色的玻璃,他们叫它水晶,因为它很像石英,而石英在那时是很昂贵的装饰物品。波希米亚人不仅学会了意大利人的白色水晶玻璃制造术,还推出了波希米亚特有的彩色玻璃。它一举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彩色玻璃所呈现出的五光十色已不再是传统的涂漆上色,而是在1400摄氏度的玻璃溶液中融入不同的金属元素,比如红色就是加入黄金烧制的结果。

人造水晶摆件的透光率、折光率要高于天然水晶。晶莹无瑕、璀璨夺目、造型精美、做工优良的水晶饰品展现的是纯净高贵的饰家风范。

十六世纪初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以神圣的罗马帝国的首都波希米亚为中心,用上色和宝石雕刻技术进行加工,迎来波西米亚水晶工艺品的兴盛,从那以后,被欧洲的王侯、贵族们所喜爱。

1729年,人们在巴西第一次发现了钻石。这一贵重的石头很快就被高价疯狂求购,但是开发的量却太小。一个叫施特拉斯的年轻珠宝商,从阿尔萨斯来到巴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水晶玻璃像钻石一样进行切割加工,用来制作装饰品。很快,切割水晶和人造宝石就风靡贵族圈。也难怪:水晶不仅可以切割成钻石的形状,多面抛光,而且比钻石要大得多。因此它可以被置放于更大的底衬之上,以凸显它的色彩与光环。自1734年起,这位聪明的珠宝商被誉为“珠宝之王”,他的名字——施特拉斯,也成了水晶玻璃切割石的同义词。

后来,施特拉斯还成为了施华洛世奇的一个产品系列。

而波西米亚玻璃,一方面是原料得到了改良,另一方是切割加工的工艺不断提高,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盛名也就是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远播四方。

到了十九世纪,捷克的工艺大师们根据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学配方,他们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银、钙、钴、铀、铜氧化锂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烧制出了红、黄、蓝、绿、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使水晶玻璃变幻出五彩缤纷的色泽,从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黄金”的美誉传遍全球。

那时,晶莹剔透的波西米亚水晶玻璃器皿备受多瑙王朝的王公贵族们推崇,上流社会的流行趋势就是在家里用水晶装饰:酒杯、花瓶、摆设都是波西米亚玻璃制品;由波西米亚水晶玻璃制作的首饰或配饰也紧跟服饰潮流的节拍,既经典又时尚,是女性体现身份、追求时尚的象征,深得人心。这些水晶玻璃产品虽然不是真钻石真水晶,但价格都很贵,因为都是一件件地纯手工制作出来的,那时的水晶大多是在农家的小作坊里用手工一颗颗粒切割出来的。

丹尼尔——施华洛世奇水晶之父就是在这样的时间出生了,仿佛他就是上苍派来人间缔造水晶帝国的大使。

家乡的石头很精彩

水晶帝国的历史就这样从波西米亚北部地区开始了。十九世纪的后半叶,那儿是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联合王朝的玻璃制造业、玻璃模具业以及加工业的中心。在世界闻名的首饰之城加贝罗内斯边上的伊泽拉山脉脚下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叫格奥尔根塔尔(今属捷克的乌斯季州),丹尼尔在那个闪烁着五光十色的水晶玻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

丹尼尔的父亲是做工艺腰带的工匠,也制作一些镶嵌水晶玻璃的首饰,如胸针、发夹以及丝巾扣、帽饰针等。

丹尼尔并不是那种喜欢打打闹闹的调皮男孩,小小年纪的他常常呆在小木屋里,静静地观看着爸爸妈妈制作首饰,还时常会忍不住去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做点什么。在制作繁忙时节,他竟然能像模像样地干一些雇工们干的活计,助父母一臂之力。

不过,很快,他就对那种按部就班没多少创造性的拼拼凑凑、镶镶嵌嵌的活儿厌倦了,他似乎更喜欢跑去别人家看多姿多彩的玻璃切割,不同数量的切割面,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华,五光十色、变幻无常,像神奇的魔术。而这些变幻莫测的光华一直照亮着他幼小的头脑里一些奇怪的想法,那些想法非常美丽,似梦如幻,他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把这些美丽的、像梦一样的想法变成一种真实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

但是,现实并没有给他太多想象的余地和时间,作为家中的长子和独子,子承父业把父辈的手艺和家业传承下去,这是丹尼尔与生俱来的责任,作为一个腰带工匠的儿子,必须从做腰带的学徒工做起,虽然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但他是那么无奈,似乎他别无选择。

两年的学徒期满之后,老施华洛世奇还把儿子送去其他的手工作坊学徒,这样他就能学会更多的新方法和技艺。

施家的腰带和首饰一直由一个叫费伊克斯的出口商代理出售,这位商人在进出于施家时,也时常带来外面世界一些新鲜的信息。

1880年,费伊克斯带来一张订单,那是老施家的一个老客户下的单。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客户希望他订的这批首饰能运用新的技术来制作。这让老施这个老匠人感觉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新课题。他一个劲地摇头想放弃这个订单,虽然这是一单不小的生意,但就像中国的俗话说的那样“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啊。

18岁的丹尼尔却想接下这个单,因为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世界正在因为工业革命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被称做发明的年代诞生了电话、留声机、电灯、照相机等新奇玩意儿;火车因为蒸汽机的改进只需六天便可走遍全美国;卡尔·奔驰正在制造他的汽车模型;而这个时期,机器已经开始进入各个生产制造业。但生活在小山村的丹尼尔和他的乡亲们一样,他们的制作依旧靠传统的纯手工工艺。他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可不可以找到一些突破口。那个时候他刚刚接触到一些有关电镀技术的信息,明白了电镀就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他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从而起到防止腐蚀,提高耐磨性、导电性、反光性及增进美观等作用。他很想试试是否可以将铜铆钉和镶嵌着玻璃石的饰品一起电镀。他觉得接这个单子,就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可以尝试将铜铆钉与水晶用新技术进行焊接。

但丹尼尔的父亲老施很怕儿子初生牛犊不怕虎,搞不好砸了自己家的牌子。费伊克斯在这个关键时刻说服了老施让儿子去试试身手,他对丹尼尔倒是充满了信心,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丹尼尔从小就有一种老施所没有的创意和独特的审美,他一直对这个小伙子赞许有加,而这一次就更是竭力地鼓动,可以说,费伊克斯是使丹尼尔事业有成的良师益友。

就这样,丹尼尔走出了小山村,前往巴黎,为父亲的老客户尝试用新的技术制作首饰。虽然那时的丹尼尔初出茅庐,也从来都没见过大世面,但他属于那种天生就有成功潜质的人,牛刀小试,旗开得胜,他的新制作方法大受客户的赞赏,还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他运用新技术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可以说他是做了一次亏本生意。但亏本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他这次在法国首都呆了三周,却给他的人生转折积聚了很大的能量。这个波西米亚的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他家乡的那些不起眼的小玻璃石头,在城里那些奢侈品店的橱窗里、在那些上流社会的交际场上大放异彩!他第一次知道了那些石头的价值。由此,他懂得了自己平时制造和加工石头的无穷潜力——石头可以通过制造变成珠宝!

1883年,那位导师式的商人费伊克斯又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建议——鼓动丹尼尔去维也纳参观正在那里举行的第一届电气博览会。那时的电力应用还很不成熟,三年前爱迪生才在美国宣布了白炽灯的基础专利。除了美国的这位发明家,西门子也展出了他的作品。而电力要广泛地应用在家居,手工业和工厂的制造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西门子和爱迪生的技术革命很让丹尼尔震撼,也给了他灵感,他不想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靠着一双手辛辛苦苦地敲打、切割、磨砺,花大力气、长时间的劳作才能获取一点点廉价的报酬,他知道,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技术革命是关键,他决心要发明一种用电力来切割、加工石头的方法,这就是电动水晶切割机的雏形。

参观这个展览的结果不仅仅让丹尼尔有了许多全新的观念和一些创新的想法,而且直接导致了他的行动——留在维也纳。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他想摆脱闭塞落后和贫穷,而是他真正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从来没见过、没学过的东西,这些都是他在自己的家乡无法接触到的。他在那会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觉得他的责任并不止是子承父业这一点,潜意识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做大事业的人。

他就那样义无反顾地留在了维也纳。为了维持生计,21岁的他在当地的一家腰带作坊找了一份驾轻就熟的差事。这段长时间呆在维也纳的经历,使他积攒了很多生产制造方面的经验,为他之后发明电力的水晶切割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丹尼尔的脑子里一定是装满了水晶,阳光一照,就会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光华,他也像一个天生的魔术师,时刻准备着来把地球上的一些石头变成水晶。而外面世界的那些先进的技术信息就是他的阳光,工业革命和诸多发明都是教会他变魔术的老师。

独创的秘制水晶

珠宝首饰商费伊克斯原本是看着丹尼尔聪明伶俐悟性极高,想收为门徒悉心点拨、提携他的,没想到他一去维也纳就再也不回家了,他更没想到的是日后他的这个徒弟会发展成一位国际级的品牌大师。没有了丹尼尔的加入,费伊克斯觉得和老施家就没有多少合作的前景了,他提出了解除生意合作和意向,老施也欣然接受了解约。老施是个明智的父亲,他显然已经看到了儿子在这方面的天赋,他想成立施华洛世奇自家的公司成,并通过这个公司自己制造玻璃制品以及做出口生意。当然,要这样做,儿子是必不可少的台柱子。于是他将丹尼尔从维也纳叫回来,准备合家迁往维森塔尔,着手建立自己的公司。

施华洛世奇的第一家公司如愿成立了。在那儿,丹尼尔认识了爱德华·维斯一家,后来这两个志同道合的家庭成了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制造帽扣饰针和胸针,并直接销往时尚之都巴黎。生意扩张得很快,于是他们在靠近赖兴贝格的约翰塔尔租用了一个小工厂,有70多名工人。丹尼尔一直在进行一些技术尝试,终于试验成功了玻璃的透明薄切片法,在后来的发展中,运用这项技术制造的成品成了玻璃首饰的主打产品。

这段时间也是这位雄心勃勃的玻璃切割商的黄金时代,他事业有成,爱情也随之而来:1887年,25岁的他与合作伙伴爱德华的女儿玛利亚·维斯结婚了,美丽的新娘也是他的好朋友弗朗兹的妹妹。很有点亲上加亲的味道。

1888年丹尼尔的大儿子威尔海姆出生了,1890和1891年他又得到了两个儿子:弗里兹和阿尔弗雷德。孩子是这个小家庭最大的财富,家里变得人丁兴旺了,很热闹。当然,更让丹尼尔欣慰的是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了,他也就有了更加努力创造和奋斗的激情。丹尼尔的全部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企业和技术研究上,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或者料理家务,几乎全部的家务事都落在玛利亚一个人的身上。他们两人就这样配合默契、合心合力地过日子,很像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

然而,他们公司兴隆的生意却在1888年戛然而止。流行本来就像一个捉摸不定的魔,一夜之间,他们的产品突然就不流行了,收入急剧减少。更不幸的是,丹尼尔的岳父爱德华·维斯去世了。丹尼尔不得不放弃了这家公司,全家迁往著名的首饰之城——捷克传统玻璃首饰加工地区雅布罗奈茨,他在那儿的一家的出口公司找了个技术顾问的活儿。

19世纪末,在时尚中心维也纳、巴黎、伦敦和纽约,钻石非常走俏。这和日用照明设备的兴起有关——在明亮的上流社会沙龙中,钻石这种没有色彩的首饰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深受名媛淑女们的青睐。但钻石毕竟稀少且价值连城,并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仿制品也就应运而生。

因此,波西米亚北部雅布罗奈茨的周边地区出现了很多家庭手工作坊,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劳作之余加工水晶石。那些仿水晶石经过切割抛光,再镀上一层银膜,变得闪闪发光,酷似钻石,却又比真正的钻石便宜许多。

嗅觉灵敏的丹尼尔又看到了新的商机,1891年他们全家回到了约翰内斯塔尔,他也跟风开始了自己的切割水晶石的事业,这其实就是施华洛世奇经典系列的雏形。

这种一哄而上的生产模式,竞争自然是很激烈的。为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丹尼尔知道自己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子,而新路子的核心部分当然就是技术革新。丹尼尔再度与弗朗兹·维斯合作,他们一起尝试了很多切割水晶的新方法,又一个个地摒弃了它们。直到1892年,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样机终于出炉了,很有先见之明的丹尼尔立刻在联合王朝专利局布拉格分局注册了自己的发明专利。

施华洛世奇开了行业的先河。施家的手工作坊里出产的切割水晶石的质量一下子就鹤立鸡群,当地首饰市场的商户纷纷上门来订货,并且,施华洛世奇水晶的名声很快外扬,甚至国外的一些客户也特意到波西米亚的这个小山村来求购,订单一路攀升。很快,施华洛世奇家生产的水晶石供不应求。

1895年,丹尼尔33岁。这位聪明过人的发明家意识到谋求新发展的时机到了,他想寻找一个新的生产基地。这个新地点不能再在波西米亚地区,而是越远越好。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自己发明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在北波西米亚太容易遭到同行的模仿、剽窃;第二是他所处的小山村缺少水力,因为他新发明的机器需要靠电力来提供动力,而那个时候都是靠水力才能发电的。

当然,要建立一个新的工厂是需要有人来投资的。弗朗兹·维斯,这位施家忠实的合作伙伴成了第一个投资者,他愿意作为隐形合作者出资,并且愿意跟着施华洛世奇一起举家迁离家乡波西米亚。之后,丹尼尔又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巴黎的客户阿曼德·克斯曼。

就这样,这位波希米亚的发明家丹尼尔以其远见卓识,不惜放弃在当地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作坊,携带着他发明的水晶石切割打磨机,背井离乡,从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省走了出去,从捷克传统的玻璃首饰加工地区雅布罗奈茨的山城走到了奥地利蒂罗尔州的一个无名小镇瓦腾斯。

瓦腾斯地处阿尔卑斯山的腹地,流经的莱茵河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为水晶切割机提供了动力。而且比起波西米亚来,瓦腾斯离当时最大的水晶消费地、时尚之都巴黎更近。丹尼尔与弗朗兹·维斯和阿曼德·克斯曼两个合伙人一起在那个僻静的小山村正式建立了施华洛世奇公司。阿曼德是商务负责人,丹尼尔则是技术领导。而弗朗兹则作为隐形合作者,在公司的公共关系中从不露面。

于是,瓦腾斯的青山碧水,就成了滋润、养育施华洛世奇家族的水晶极品的风水宝地。

也许,那时的丹尼尔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他在帝国内部的一次搬迁,随着帝国的解体,竟然跨越了国界。施华洛世奇本来应该是属于捷克的一个世界著名品牌,现在却成了奥地利的荣耀。

真的是上苍有眼,赐予了聪明又勤奋的丹尼尔一双点石成金之手。自从和家人迁至蒂罗尔的这个小山村以来,他的事业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蓬勃发展,几乎是心想事成,所有的事情基本上是做一件成一件。红红火火历经十一年,生意依旧是前途无量。到了1906年,他不得不考虑要建造一座全新的、更大也更现代化的工厂,这样才能满足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玻璃切割打磨工艺。

随着玻璃磨床车间的建成,原本的发电厂就显得有点太小了。于是1907年,施华洛世奇公司又在瓦腾河畔建造了奥色阿赫发电站,发电量达到了603千瓦,足以满足瓦腾斯周边不断增多的工厂以及居民们的日用需求。后来,施华洛世奇又成功地建成了新一代的动能发电站,瓦腾河的主要水域支配权一直在施华洛世奇的掌控中。运用电力来切割打磨水晶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那时,新蒂罗尔人的技术创新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迅猛地发展。市场上,钻石、水晶的销售势头节节攀升,那些珠宝商们一边卖真的珠宝,一边也开始卖一些廉价的玻璃首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仿水晶首饰的竞争中,光是靠玻璃切割打磨变得难以生存了。而且从1907年起,有一家加布伦斯的玻璃原材料供货商断绝了供货给施家,他们自己进行切割打磨加工,原本是施华洛世奇的合作伙伴,这一变,就变成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造一个自己的玻璃厂,给自己的工厂提供机器切割打磨的原料,也就是要有一次从加工到生产的转型,这才是一个能够良性发展的路径。这其实也是同行们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途径。不过,丹尼尔的独特就在于他的出牌方式不同于常规,他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高薪聘请专家来解决生产的技术问题,而是他亲自领衔,攻克技术难关。

1908年,他在新别墅辅楼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发部门,专事从原料到成品的开发工作,他还给他的儿子们每个人一个独立的工作领域。威尔海姆、弗里茨和阿尔弗雷德这施家三兄弟,就像丹尼尔自己小时候那样,在十来岁的小小少年时,早早就中断了学业,来给父亲做助手,在不断成长的家族企业里参与创业。后来威尔海姆成为了发展部门和玻璃釉质工作的主管,弗里茨是技术领头人,阿尔弗雷德则接管了商业运营和对外公关的工作。

丹尼尔之所以不聘外来专家,并不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而是因为他更注重保密,核心技术泄露外传,极有可能成为对手模仿后的杀手锏,这是在竞争中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当然,如果聘请专家的话,好处是可以走捷径直抵目标。但丹尼尔是个目光很长远的人,他并不急于求成,他宁可自己带着三个儿子,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他坚信自己最终能够造出一座能够冶炼出纯净无瑕的玻璃的熔炉。当然,这也得有底气,他喜欢钻研、喜欢搞技术革新,他从很小就开始了这样的钻研和试验,而且最终总是能够小有成就,这就是他坚忍不拔的信心和勇气。

也正是因为丹尼尔这种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套路,施华洛世奇这个家族企业才能够得以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和无数次从头再来之后,1910年,他们终于成功地以合理的成本投入,生产出了质地理想的玻璃。1910年至1911年间,丹尼尔在瓦腾区建起了一座实验室,并建立了完全由自己独资的D.施华洛世奇玻璃工厂。这就是至今依旧的第一工厂。虽然那时还只是一个简易的大厂房,但这已经成为施华洛世奇的腾飞安上了翅膀。

而如今施华洛世奇旗下的第二工厂就是当年与阿曼德·克斯曼他们合作的玻璃切割工厂,后来施华洛世奇买下了所有的股份,并把在下镇和上镇的两个工厂合二为一了,就是至今日仍然屹立不倒的D.施华洛世奇公司。

没过多久,施华洛世奇的玻璃工厂就可以生产不同品质、不同色彩的玻璃了。而那座自主研发的玻璃冶炼炉直到今天仍是受到最佳保护的秘密。这也是蒂罗尔玻璃首饰在全球一直都受到热烈追捧的一个重要秘籍——“我们的产品绝无气泡或是条痕,这就是质量的保证,这或多或少是无法超越的。”公司的传人之一曾经对一家经济学杂志的记者如是说。

生产的细节确实鲜为人知。传说中,施华洛世奇的那座宝贝熔炉的内壁是镀着白金的,虽然白金比黄金还要贵,但是这种材料不会与其他材料发生反应。而镀白金的熔炉远远不止是唯一的秘密。至今没有一家竞争者可以复制那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辉的产品;至今也没有别的企业的人可以踏入那座位于瓦腾斯的神圣的生产车间。所有的员工都必须签下严格的保密条款。

从1913年起,玻璃切割打磨工厂使用的所有玻璃都是从这个神秘的冶炼炉出产的,这在施华洛世奇的企业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标志着施华洛世奇生产水准的一次全新的飞跃。这种没有瑕疵的,真正意义上璀璨无比的水晶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并迅速成为巴黎时装界和珠宝商们争相采购的宠儿。

自此之后,全球首屈一指的精确切割仿水晶,就成了施华洛世奇的专用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