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最后结果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是以失败告终。分析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主义的压迫
推行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郭嵩焘等。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实权,但是在朝廷中有为数不少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反对他们的主张,生怕洋务运动的发展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和舆论上进行多方的钳制和阻挠。他们或以理学权威自命,或以孔孟之徒自居,或以“帝师”为尊,具有相当强大的社会基础。对于这次运动,这一时期的实际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慈禧作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一贯顽固守旧”,而且她为了独掌大权,施展权术,一手扶植了那些反对奕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暗中放任清流派,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同意他们推行“自强新政”。慈禧太后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逐渐地缓解来自各方的阻力。在这样一个掌权者的统治下,洋务运动必定难以大刀阔斧地前进。
(二)帝国主义的阻挠
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是洋务运动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决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允许中国通过兴办洋务强盛起来。因此,他们在表面上扶植、支持洋务运动的同时,又不断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的某些重要首领,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又多是报以妥协退让的态度。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无法保障民族经济的发展,“自强”“求富”的愿望也就只能落空。比如上面提到的官督商办企业,在受到封建主义的束缚外,外国侵略者为了在华攫取更多的利益,又利用获得的种种特权,极力排挤和打击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官督商办企业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中艰难发展。至于军事方面,甲午海战更是显现了列强的态度,先是反对丁日昌炸舰沉船以免资敌的命令,英国顾问浩威又在丁日昌死后假托他的名义起草降书,缴出残余战舰十一艘及刘公岛炮台和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这就是洋务运动中雇用的外籍教官。所以在这些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阻挠下,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三)洋务派不触动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实践者作为封建统治集团内的重要政治派别,其兴办洋务的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根本不想去触动封建制度,也不想改变传统思想,甚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一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