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宦官与太监
2872500000007

第7章 忠宦和奸宦(2)

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唐肃宗病危时,两人为了独揽大权,再也不能和平相处了。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素与太子有隙,暗中策划要让听话的越王李系继位,以便将来插手政局。张皇后密谋杀死太子时,其阴谋被李辅国的同党探知。李辅国首先将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捕获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唐肃宗的寝宫,也被李辅国捕获。唐肃宗因受惊吓,于当天死去。李辅国趁宫中混乱之际,将张皇后、越王等人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登基后,念李辅国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做了宰相。

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竟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唐朝宫中称皇帝为“大家”。李辅国这样说,实际上是让唐代宗把军国大政全托付给他。唐代宗不愿意做傀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唐代宗只得忍气吞声,暗中寻找机会收回政权。

程元振是个极有心计的宦官,对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但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因而有铲除李辅国之心。他见唐代宗要除掉李辅国,便不断向唐代宗揭发其罪状。

唐代宗在程元振的帮助下,陆续解除了李辅国的一些职务,最终把他逐出朝廷。

不久,有个身份不明的刺客在夜间闯进李宅,杀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粪坑里。

李辅国落得这样的下场,臣民无不拍手称快。

张承业

张承业,字继元,本姓康,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唐朝末年入宫当了宦官,因忠厚多才,被中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因此更名张承业。

唐末,天下大乱,张承业受命往返于朝廷和李克用军中。时间一长,李克用发现张承业和一般宦官不同,识大体,还懂谋略,因而对他非常赏识,将他留在了军中。

黄巢起义军叛徒朱温投降唐朝后,为了孤立唐昭宗,在宰相崔胤的配合下,在长安大杀宦官。为了斩草除根,朱温又逼唐昭宗的降诏让各地节度使杀尽所在地的宦官。李克用接到诏书后,马上将张承业藏进庙里,然后杀了一个死囚犯冒充张承业。

朱温灭唐后,李克用让张承业出来担任军职。张承业为了恢复唐朝,对支持唐昭宗的李克用忠心不二,把复兴唐朝的希望寄托在李克用及其儿子李存勖的身上,为李克用和李存勖讨伐朱温的战争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后方主持军政,管理庶务,给前线输送粮草,鼓励百姓农耕,立下了大功。

李克用临死前,拉着张承业的手托付后事说:“我儿李存勖还小,没有什么经验,而群臣又骄横难制,我死之后,一切就全靠你了。”张承业奉李克用遗命立李存勖为晋王,在平定内乱过程中为他出谋划策,保住了李存勖的统治地位。

李存勖继任晋王时年仅二十四岁,李克用刚去世,政事无人管理,张承业对李存勖说:“尽孝不应该放弃家业,大王要节哀主政。大王之孝不同于百姓之孝,现在新旧王位交接之时,狡猾凶顽之徒在窥视你的王位,梁军想趁我服丧期间疯狂入侵。大王现在如果不节哀治国,领兵退敌,那不但长了敌人的威风,恐怕内部也会出大乱子,到时就难以收拾了。大王不要辜负先王的期望,带孝掌兵,保家卫国,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张承业的话说中了要害,鼓舞了李存勖。

张承业一直感激李克用对他的救命之恩,竭尽全力辅佐李存勖。李存勖得到魏博后,将大本营移到了河北,和梁军在黄河两岸展开了长达十年的鏖战。在这期间,李存勖将太原的一切军政事务全交给了张承业。张承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招兵买马,支援前线,招抚流民,发展生产,征集粮草,充实军用。张承业将河东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李存勖没有后顾之忧,终于灭了朱温建立的后梁。为此,史书赞扬说:“成是霸业者,承业之忠力也。”

灭梁后,李存勖在众将劝进下想要称帝。张承业辅佐李存勖是为了灭掉后梁,复兴唐朝。见李存勖要称帝,他顾不得身体有病,让人抬着去劝李存勖说:“大王父子血战三十余年,本是为国复仇,再兴唐室。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听信他人的游说。”

张承业苦劝半天,李存勖也听不进去,因为帝位的诱惑力太大了。张承业恸哭不止,对李存勖说:“诸侯血战是为了李唐王朝,而现在我王自取之,误老奴矣!”

李存勖不听张承业之劝,登基称帝,建立了后唐,史称后唐庄宗。

张承业痛苦万分,回到晋阳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享年七十七岁。

张承业被明朝历史学家李贽赞为“忠节中官”。

张居翰

张居翰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入宫当宦官后,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唐僖宗时,张居翰出任范阳监军,辅佐范阳节度使刘仁恭,在军中秉公执法,深孚众望。

朱温逼唐昭宗屠杀宦官时,范阳节度使刘仁恭将张居翰藏在幽州西北的大安山中,另外杀了一名罪犯上报,张居翰这才躲过了厄运。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七月,朱温率兵进攻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沧州属刘仁恭辖区,刘仁恭亲自率军救援,但屡战屡败。刘仁恭万般无奈,只得派人向太原李克用求救。

李克用采取围魏救赵之策,向刘仁恭征兵,进攻潞州,以解沧州之围。刘仁恭遣部将李溥、夏侯景、监军张居翰、书记马郁等率军三万与李克大军联合进军,潞州守将丁会开门投降。围攻沧州的后梁军队听说潞州失守,仓皇烧营而遁。在这次战役中,张居翰居中运筹,立下了大功。李克用见他精明强干,便留而不遣。从此,张居翰成了李克用的爱将。

不久,李克用的大将李嗣昭受命镇守潞州,以张居翰为监军。张居翰在潞州时,除了训练士兵外,每年春天还鼓励军民种树种菜,发展农业生产,颇受百姓欢迎。

天祐四年(907年)六月,朱温派大将李思安率军十万围攻潞州,想从李克用手中夺回这座失陷一年的重镇。李思安修筑夹城,把潞州围得水泄不通。

张居翰与李嗣昭率领士卒守城。朱温多次给张居翰、李嗣昭写信,劝他二人投降,并许以重爵厚禄。张居翰、李嗣昭不为所动,焚书斩使,固守城池。一年后,城中军民衣服不继,全赖张居翰惨淡经营,多方运筹,民心始定。由于晋军防守严密,梁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张居翰的面前却一筹莫展。

张居翰与李嗣昭配合默契,取得了守城的胜利。从此,李嗣昭每次出征,便让张居翰留守。张居翰关心士卒,爱护百姓,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了李存勖的赞扬。

李存勖灭梁称帝后,大封群臣。张居翰却远离名利,从不争功。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庄宗命太子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率大军攻打远在四川的后蜀,后蜀主王衍自知抵挡不住,上表乞降。李继岌率大军进入成都时,王衍身穿白衣,衔壁牵羊,用草绳系颈,迎降于道左。后唐庄宗召王衍赴洛阳,要封他为王。不料,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当王衍行至秦川驿(陕西、甘肃交界一带)时,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源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反叛,后唐庄宗李存勖慌忙东征平乱。大军从洛阳出发时,伶人景进献计说:“李嗣源来势凶猛,陛下应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如今太子继岌远在成都未归,陛下跨河东征,国内必然空虚。王衍族党不少,一旦为乱,局势将不可收拾,不如将其杀掉,以除后患。”于是,庄宗下诏说:“王衍一行,并宜杀戮。”张居翰在复查诏书时,认为王衍既已投降,现在又出尔反尔将其斩首,实在不合天理,但诏书已下,不能更改了。于是,张居翰便将诏书铺在柱子上,将“行”字改为“家”字,于是“王衍一行”变成“王衍一家”了。这样,后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余人才没有被杀。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激赞张居翰不顾杀头之罪,勇救无辜,“一字活千人”,是不可多得的好太监。

童贯

童贯于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生于开封,字道夫,一作道辅,少年时即入宫做了宦官。

童贯的父亲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家中有许多古玩字画,这对于喜爱书画的宋徽宗来说堪称无价之宝。

宋徽宗于杭州专设访求古玩与书画的明金局,童贯投其所好,多次进献书画,赢得了宋徽宗的赏识,便委童贯到杭州明金局去担任供奉官,为他搜刮书画。

到杭州后,童贯与擅长书画的蔡京结为至交。蔡京号称天下第一书法高手,童贯将他的书画作品进呈给宋徽宗,博得了宋徽宗的赏识。在童贯的推荐下,蔡京轻易地被宋徽宗任命为宰相。蔡京为了报恩,推荐童贯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因此,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自此,童、蔡二人互为表里,为害国家,惑乱朝廷。

童贯、蔡京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把司马光、文彦博等一大批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正直大臣列为奸党,并御书刻石,立于端礼门外,称为“党人碑”。凡名列碑上的大臣,生者贬斥;已死者剥夺谥号和官位,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童蔡此举对宋朝统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童贯与蔡京任人唯亲,凡是他们的同党都出来做官了。

童贯与蔡京还公开卖官鬻爵,以至民间出现了“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的童谣。

权倾朝野的童贯把北宋统治搞得乌烟瘴气,内外交困。

不久,宋徽宗的黑暗统治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浙江六州五十二县。消息传到汴京,宋徽宗大惊失色,急派童贯为宣抚使,率十五万大军前去镇压。童贯软硬兼施,一面代皇帝下令,停止花石纲等民愤极大的工程,发布文书招抚起义军,一面派重兵奇袭起义军。由于力量过于悬殊,加之童贯运用了收买、偷袭等手段,起义军很快被童贯所率大军击溃,方腊和其他农民军将领英勇就义。童贯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纵兵杀害近百万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宋徽宗因童贯镇压起义军有功,加封其为太师。

童贯好大喜功,掌兵二十年间,多次对西夏用兵,劳民伤财,动摇了国本。

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每次打了败仗,童贯不仅隐瞒事实真相,还向朝廷报捷。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联合金兵攻打辽国,畏缩不前,乞求金兵代取辽国占领下的燕京。金兵攻下燕京后,将城中劫掠一空。童贯竟以百万贯赎回燕京等空城,回京后却大肆吹嘘恢复之功。宋徽宗不明真相,大喜过望,以为童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将童贯封为广阳郡王。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镇守西北的童贯不思抵抗,慌忙从太原逃回开封。金人不战而攻下燕山,得以长驱南下。

宋徽宗接到警报,忙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南下逃命,被宋徽宗任命为东京留守的童贯惜命第一,又率领临时招募的几万人组成的“胜捷军”再次逃跑,南下追赶太上皇。

童贯的亡国行径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义愤,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谏官、御史和国人纷纷上书弹劾童贯。于是,宋钦宗下诏公布童贯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将其处死。

童贯虽死,但他种下的恶果已经无法挽救。不久,金兵攻下开封,北宋灭亡了。

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本姓马,乳名三保,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

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也就是回族人。

南宋末年,忽必烈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后来,郑和的祖父从了母姓,改姓马。

由于出生于回族家庭,幼年时的郑和即了解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的父亲与祖父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郑和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深深地影响了郑和。

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占领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到阉割,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朱棣手下服役。

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后来,跟随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为此,朱棣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两万多名官兵交给他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