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始祖:姜尚
2879400000005

第5章 韬略鼻祖,千古武圣(2)

第一,制造假象,声东击西。即制造各种假象,隐蔽真实意图,欺骗敌人,迷惑敌人,引诱敌人,欲其西,袭其东,这就是用兵之道、诡诈胜敌的方法。第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密察敌人的各种情况,采取适当的战术、战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击其左,或击其右,往来不止,不断挑战,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使敌不知所守,不知所备,我军击之,敌人必败。第三,做好准备,疾战突破。对待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突然侵略的敌人,要乘其全军未到之机,作好战争准备,各类兵卒进入战斗状态,当敌人来临时,使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而佯败退走,引诱敌人,令我守城部队采取各种办法做好准备,使敌人误以为我主力守城,而迫近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袭击敌人,发动疾战,击其内外。同时急令三军,击其前后、左右,使敌将惊骇,敌卒大乱,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敌人虽众,必然败逃,这就是“三军疾战,敌人必败”的战法。第四,妄张诈诱,荧惑敌将。兵为诡道,兵以诈立,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面对强大的敌人,不能与其死打硬拼,而要虚张声势,诈骗敌人,扰乱敌人,令其上当,贻误战机,我则适时出击,制敌取胜。运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敌人的手段,迷惑敌军的统帅,诱使敌人迂回绕道,令其必定经过深草地带;引诱敌人误走远路,延误时间,令其日暮之时同我会战。乘敌人前行部队未过河,后续部队未及宿营,发动我伏兵,迅速打击敌人的左右,命令车骑扰乱敌人的前后,这样妄张诈诱,欺骗敌将,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第五,施行诡术,瓦解敌军。为了欺骗敌人,瓦解敌军,要在军队的组织建制中,设立专人司行此职。

姜太公不仅从理论上主张施行诈术欺骗敌人,而且在军队指挥部的编制上设立各种人士专门施诡诈之术,迷惑敌人,从而达到欺骗敌人,取得胜利的目的。兵为诡道,兵以诈立,语其观变,出奇制胜,为历代兵家所重。

(四)选择良将,名实相当

姜太公深知,治理国家、管理军队,必须有明君贤将,有了明君贤将,才能使国富兵强、攻取战胜,所以他极力主张举贤任能,下不肖之人。

《六韬·文韬》中的《上贤》《举贤》等篇,集中阐发了姜太公的人才观;《六韬·龙韬》中的《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等篇,集中体现了姜太公的将才观。足见他对治国、理军人才的思想观点和重视程度。

姜太公总的人才观点是选贤举贤,唯贤是举,下不肖之人,做到名实相当,效实用人。在这个总的人才观点的指导下,姜太公对军队将帅的品德修养、才能素质、选择方法、任命仪式、树立威信、鼓舞士气等,都作了具体的说明、规定。

姜太公认为,将帅作为战争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其思想品质、组织能力、指挥才能,直接关系到、影响着军队的建设、战争的胜败,所以他对为将之道颇有深论,具有真知灼见。姜太公深知:战争这一关系到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其命运掌握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弼,辅弼周密,国家强盛,战争胜利,人民安生;辅弼疏漏,国家危亡,战争失败,人命不保。因为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只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没有两胜,亦没有两败者,所以对于负担着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命运大事职责的将帅,在选择任用时,不可不察,并要久观深察。据此,姜太公提出将帅的“五材十过”,即应具备的五种品质、美德,应避免的十种缺陷、过错。这就从正负两个方面规定了选用将帅的具体条件标准,正面条件、标准则是文武双全,有道德品格,有指挥能力,能安邦治国,亦能率兵胜敌。

有了选拔将帅的条件、标准,还要注意讲究选拔将帅的方法,避免选人不当,出现问题。为了防止两面派、虚假者、伪冒者得逞,选择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人为将帅,姜太公反对以貌取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往往是一些无德、无才、无能之人,最会弄虚作假、巧妙伪装。因此,选择将帅并非易事。切不可以言取人、以貌取人,而要通过言行举止、生活实践做各种试探,察言观行,综合考察,全面识别,这便是选拔将帅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选拔了真正的贤才,立为将帅,就要讲究“立将之道”,即国君要举行立将的仪式,因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将帅深系国家安危,人民生死,战争胜败的重大责任,所以任命将帅要举行仪式,以示重视。姜太公进一步指出,立将之后,身为将帅,统帅三军,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严格治军,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令行禁止。这就是说,赏信必罚,杀大赏小,杀挡路权臣,赏及众卒,就可以树立将帅的威信,这样就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如此便能攻必克,战必胜。

姜太公还对如何做个励军自治而克敌制胜的将帅,作了具体说明。要求将帅约束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克制私欲,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便会上下一致,齐心协力,英勇杀敌。这种将帅正己正人,率先垂范,爱兵励军的方法,为历代兵家奉为统兵制胜的方法和克敌制胜的要务,亦是衡量将帅贤否的标准。

姜太公认为,选拔任用文官武将,还必须以实功实绩考核,选贤举能,下不肖之人,真正做到名实相当,名副其实,这才合乎举贤之道。这就是说,文臣武将,都要唯贤是举,举贤得贤,得贤用贤,则国可治,军可理,民可安。在姜太公看来,将相虽然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都要以“举贤之道”而选拔“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贤才,以使“国富兵强”,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的思想主旨和结论。

(五)求神问卜,望气攻止

《六韬》的作者,在论述治国用兵、文韬武略、奇谋战术、攻取战胜、有备无患、军队建设等问题中,都强调“取于人事”“尽与人事”,这是科学合理的思想,亦是智者之见,并且是姜太公和《六韬》的主导思想。但是,也必须看到书中有一些神学迷信思想混入其中,不时地表现出来,这些思想也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故在此作具体分析论述。

为了欺骗敌人,施行诡诈之术,姜太公主张在军队统帅部设立“术士二人,主为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这是说,利用方术术士,求助鬼神,装神弄鬼,欺迷敌人,诱敌上当,以求胜敌。显然是依靠鬼神,利用鬼神,实现人意。

将军在受命出发征战之时,要举行宗教仪式,求神问卜,选择吉日,授权出征,方可出发并作为“立将之道”,加以规定,必须执行。这是一种宗教仪式,实则是以一种宗教仪式而行授权之实,表示隆重,使将军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责任的重大,不可玩忽职守,轻敌致败。这是古代将士出征时都必须举行的仪式,不限于姜太公一人。究其实,姜太公并不信神灵之验。武王伐纣,牧野大战之前,占卜龟甲,得之凶兆,又狂风暴雨,全是凶相,周朝群公尽惧,只有姜太公不信龟兆、天象,力劝武王按时出征伐纣,经过牧野大战,大败商军追杀纣王,周军大胜,乃太公之智。由此可见,姜太公并不信占卜之验、龟草之兆,而重视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心向背,深信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真理,肯定以贤伐不道,即使不卜亦知为吉,不战而胜,在这里完全强调人的因素,而不见鬼神的力量。证明他重人,不求神;取于人,不取神。

然而,《六韬》采用兵阴阳家的观点,以五音与五行相配的变化,作为判断敌情、决定胜负的征兆、根据,这就表现出了神学迷信色彩。古代阴阳五行家把“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关系归结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相生;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叫做五行相克。并以五音配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六韬》的作者采纳了这种思想,用“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配,作为判定人事吉凶和战争胜负的根据,这就表现了神学迷信思想。

《六韬》的作者,还用“望气”来判断城邑的攻止,在这里也表现出神秘主义观点。“气”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本来没有意识性、意志性、人格化,却用之决定人事吉凶、战争胜负。《六韬》援引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以“望气”——远望城邑上空的不同变化,作为预示、预测战争胜负的先兆,依次决定对城邑的攻与止,这显然是神秘主义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应当承认这是《六韬》的一个缺憾,对此,我们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不必苛责古人。

姜太公作为周朝军师、齐国始祖,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慧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两千多年来,《六韬》与其他“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