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年谱与家谱
2880000000009

第9章 家谱的内容与价值

(一)家谱的名称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支谱、本支世系、帝系、玉牒、辨宗录、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中表簿、房从谱、诸房略、全谱、合谱、统谱、通谱、总谱等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

(二)家谱的内容与格式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五十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用甲骨、青铜家谱仅记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赵宽碑》是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孝通贻后券等的墓志就可看出。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取法于此,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结构已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谱序:

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如“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题词:

不是每部家谱都有的,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词,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恩荣:

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包括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思来彰明祖德。

凡例:

也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

图:

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节孝:

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

像赞:

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考:

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同庙、祖茔等。

世系:

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世系录:

也有家谱作世序、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派语:

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传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自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宗规家训:

可单称为族规、阔规、家规、家训、家箴、规约,相当于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规约,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诫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教。还有一部分为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矩、程序,婚丧仪式等等。这部分内容是封建伦理道德在家谱中的集中体现。

祠堂、祠产、坊墓:

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以及同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祖茔及各房基地的分布和坐向等。

先世考辨:

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末,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志:

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文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成。

杂记:

其他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约、合同、诉讼文书等,范围很广、很杂。

文献:

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是全收,有的仅列目录。

修谱姓氏:

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五服图:

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目的是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不得混乱。

余庆录:

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领谱字号:

为了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都有顺序号。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查。

此外,在有些家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某些家谱专设义谱一类,收载族内各支所收异姓养子、义女的世系。有些家谱中收录有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谱资料等等。近代一些家谱后面,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由于时代、地区、家族的差异,所修成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会完全一样,其余诸如格式分合、排列次序也不会都完全一致。但总体来说,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

(三)家谱的价值与利用

当今时代,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仍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价值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家谱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我们知道,查考古代人物,主要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一些不太有名的人物,在这些资料中就很难找到,有也是寥寥数语。即使是一些著名人物,有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于人物研究的需求。家谱就不同,家谱的特点是记录家族人物,在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等记载较详,艺文中还收录了有关行状、传记、墓志等资料,重要人物还专门写有传记。这些资料中虽然会有溢美之词,但大多数内容是可靠的。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们所要了解的人物本身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他的世系,即祖先和子女的情况。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目光逐步投向家谱。家谱给我们了解和研究一些历史人物的早期生活以及他们后人的事迹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第二,家谱对于人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的世系是家谱基本的部分,对于族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详细记载,比官方记录要详细而可靠得多。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和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等。

第三,家谱对于移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任何一部家谱都要记录族源和迁徙情况,本家族由何处而来,迁居原因,经何处而定居此地等等,都须一一交代清楚。此外,家族定居后又有哪个支系迁出,迁移的原因、数量、迁居何处、移民生活、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迁居与本房的关系等,都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