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完善奴隶制国家制度
商朝建立后,商王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对全国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商王下面有重要的辅佐功臣,协助商王处理政务。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制度,侯、伯、男、卫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须履行的几种服役制度,既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关系。在商王朝控制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邑,邑是商代社会的基层组织。商王朝还把其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为了对外征伐和对内镇压,商王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国家还设有监狱和残酷的刑罚。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天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并辅之以严酷的刑罚。
(二)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商朝建立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稳定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商建立后,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出现井田制。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较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自由民虽然人数不少,但由于受到土地、农具的限制,又可能随时被国家调遣与征发,并且无力抗拒自然灾害的袭击,所以分散的、小规模的私田经营收获很少,生产力相当低下。石器和骨角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加了。这一时期,石器和骨角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在此基础上,耕作技术也得到了逐步的改进。但商朝早期的耕作技术还比较粗放,处于耜耕农业的第一阶段,即一块土地连续耕种几年后便抛荒休耕了,等若干年后再重新种这块土地。如果一个地区的土地都已轮流耕种过,地力已出现耗竭的迹象,即需举行一定规模的迁徙。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也是盘庚以前多次迁都的重要原因。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金文的记述,商初期的粮食种类有了增加,已经出现粟(小米)、黍(黏黄米)、稷(黄米)、麦、稻等,此外还种植较多的桑、麻和一些瓜果蔬菜。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可能带动酿酒量,这就使得从龙山文化时期出现的饮酒之风,成为商代奴隶主贵族追求的主要享乐。由于农业生产的收获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王室财富的盈亏,所以商王和贵族集团都十分重视农业。甲骨文中经常记载着商王和宗室贵族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占卜、祈祷的活动。各代商王还多次亲自外出巡视,或传唤臣下督促查看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卜辞中多次出现求禾、求黍、求麦、求雨、省黍、观籍、相田的记录,可见农业生产这种重要的部门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随着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在家畜饲养的基础上日渐繁盛。马、牛、羊、狗、猪的数量比之夏代有了巨大的增长。在各地发现的商早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往往有数量较多的马、牛和羊。据文献记载,当时贵族们已经开始宰杀数十头甚至数百头牲畜来祭祀天地、祖宗和神灵。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采集和渔猎只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补充活动而存在,只是在一些偏僻地区的部分氏族部落还主要依靠渔猎生产维持生活。
商初手工业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很快发展。陶器制造、青铜器冶铸、丝麻纺织、骨角器制作、玉石雕琢、竹木器和漆器的生产、土木营建技术等等都比夏代有了更大的进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一些新兴的社会力量开始产生。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方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在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商灭夏后,据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