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博览2
2884200000042

第42章 南北朝(21)

十二月丙戌日,白天太白星出现。辛卯日,皇太子到太学,讲《孝经》,戊戌日,讲完。己丑日,祭奠先师孔子,祭礼结束后,奏金石之乐,设宴款待王公大臣。国遣使者献地方特产。这一年,萧岿死,儿子萧琮继位。

至德四年春正月甲寅日,颁布诏书说:“传说尧时曾设鼓于庭上,使民击之以进谏。禹设倡言官以鼓励百姓进善言,向各种人征求意见。谏鼓长期放置堂前,询问隐逸、查阅典籍,这是治国的根本,帝王的当务之急。我寡德无才,登基继位,不懂得如何谦虚,日夜挂怀,事务众多,听闻不够广达。现想要听取正直敢言之人的谏言,并采纳他们所提供的计谋。王公以下的诸官吏,每个人都尽其所知提出建议,并向那些管理仓库之人,以至舆皂小吏征询谏言,有一技之长的人,片言只语可用的,我都将亲自听取,留意观察,恭候具有开启作用的治国之言。”中权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王伯山进称为镇卫将军,中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叔英进称为骠骑大将军,镇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沙王叔坚进称为中军大将军,安南将军晋安王伯恭进称为镇右将军,翊右将军宜都王叔明进称为安右将军。

二月丙戌日,授镇右将军晋安王伯恭特进头衔。丙申日,立皇弟叔谟为巴东王,叔显为临江王,叔坦为新会王,叔隆为新宁王。

夏五月丁巳日,立皇子陈庄为会稽王。

秋九日甲午日,皇帝驾临玄武湖,检阅陈列的战舰船只,并设宴款待群臣,即兴赋诗。戊戌日,任命镇卫将军、开府义同三司鄱阳王伯山为东扬州刺史,智武将军岳阳王叔慎为丹阳尹。丁未日,百济国派遣使臣献上地方特产。

冬十月癸亥日,尚书仆射江总升为尚书令,吏部尚书谢伷升为尚书仆射。

十一月己卯日,颁布诏书说:“只有刑法才能制止暴行,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成就事业,天、地、人都是国家的依靠,任何君王无法更改。然而世界上很少人敢于顶撞君王直言劝谏。渭桥惊马,听不到在朝庭上和皇帝据理力争的议论,桃林放牛,看不到提出此种意见的人。虽然剽悍轻侮的人,应受到刑法制裁,愚蠢笨拙的人,应该宽免,但政治不贤明,官吏不睿智,想不用刑罚,又怎能做到?为此我日夜忧心,背靠着绣花屏风叹息。如今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律当黄锺大吕,和气萌生,冬季恰过了一半,正是献履迎福之时,借此时机宽恕罪过,也许能得到大治。可以大赦全国犯人。”

祯明元年春正月丙子日,安前将军衡阳王伯信进称为镇前将军,授以安东将军、吴兴太守庐陵王伯仁特进头衔,任命智武将军、丹阳尹岳阳王叔慎为湘州刺史,仁武将军仪阳王叔达为丹阳尹。戊寅日,颁布诏书说:“柏皇与大庭皇帝,往日时使质朴敦厚之风兴盛,而姬王、嬴后,生于浮薄风俗兴盛的末世,法令依然铸于刑鼎,教化就行不通,礼仪一经违背,奸佞祸乱就猖狂。为什么那种质朴敦厚之风一去不复返,而浮华轻薄之风却日益兴盛呢?我统治这个国家,时刻关心着救民于水火之中,屡次试图恢复天纲,阻止幽、并、凉三州的侵扰,但黎民百姓,终于还是遭受各种刑罚。这是因为我才德寡薄,还是因为法令增加?为此应安慰我忧郁之心,同情我悲伤之意。现在三元各都就序,万国前来朝拜,初春献来灵芝,岁末凝成玉露,从春天开始发布命令,依靠上天布施恩德,想在全国更新政治。可大赦全国犯人,改年号至德五年为祯明元年。”乙未日,发生地震。癸卯日,任命镇前将军衡阳王伯信为镇南将军、西衡州刺史。

二月丁未日,特进、镇右将军晋安王伯恭进称中卫将军,中书令建安王叔卿升为中书监。丁卯日,颁布诏书,命令从至德元年以来拖久望订租调未交的,一律免除。

秋八月癸卯日,老人星出现。丁未日,任命车骑将军萧摩诃为骠骑将军。

九月乙亥日,任命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叔英为骠骑大将军。庚寅日,萧琮所任命的尚书令、太傅安平王萧严,中军将军、荆州刺史义兴王萧,派遣他们的都官尚书沈君公,前去向荆州刺史陈纪请求投降。辛卯日,萧严等率领文武百官,男女百姓十万余口渡江。甲午日,大赦全国犯人。

冬十一月乙亥日,将扬州的吴郡改设为吴州,将钱塘县改设为钱塘郡,钱塘郡归属吴州管辖。丙子日,任命萧严为平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萧为安东将军、吴州刺史。丁亥日,任命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叔英兼任司徒。

十二月丙辰日,任命前镇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鄱阳王伯山为晋安王伯恭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祯明二年春正月辛巳日,立皇子陈恮为东阳王,陈恬为钱塘王。这一月,派遣散骑常侍周罗睺率兵屯驻峡口。

夏四月戊申日,有成群的老鼠,自蔡洲江岸进入石头城,又渡过淮河,到了青塘两岸,数日后死了,随着水流冲走。戊午日,任命左民尚书蔡徵为吏部尚书。这一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汁。

五月壬午日,授安前将军庐陵王伯仁特进头衔。甲午日,东冶铸铁,有物呈赤红色,如数斗般大,从天降下,落到冶铁处,伴有隆隆如雷的声音,飞出墙外的铁燃烧了其它民房。

六月戊戌日,扶南国派遣使臣献上地方土产。庚子日,废皇太子陈胤,改为吴兴王,立军师将军、扬州刺史始安王陈深为皇太子。辛丑日,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南平王嶷进称镇南将军;忠武将军、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彦进称安北将军;会稽王陈庄升为翊前将军、扬州刺史;宣惠将军、尚书令江总进称中权将军;云麾将军、太子詹事袁宪升为尚书仆射;授尚书仆射谢伷特进头衔;宁远将军、新任吏部尚书蔡徵进称安右将军。甲辰日,任命安右将军鲁广达为中领军。丁巳日,大风刮起,激起巨浪波涛,从西北涌入石头城,淮水泛滥,吞没了许多舟船。

冬十月己亥日,立皇子东蕃为吴郡王。辛丑日,任命度支尚书、领大著作姚察为吏部尚书。己酉日,皇帝来到莫府山,进行大规模地阅兵。

十一月丁卯日,颁布诏书说:“议论案件放宽刑罚,这是帝王树立的榜样,使凶暴的人改恶从善以废除死刑,这是仁爱之心的表现。自从画冠象刑之类宽容的刑罚停止以后,苛刻的官吏四处兴起,法令日益增多,使百姓手足无措。我治理国家,正当风俗浮薄之时,法律轻重不一,政治不够清明,案件有大有小,说起来我很惭愧。我十分关心牢狱中的案件。同情受刑的人,可以约定时间在大政殿审讯案件。”壬申日,任命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南平王嶷为征西将军、郢州刺史,安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彦为南西将军、江州刺史,军师将军南海王虔为安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丙子日,立皇弟叔荣为新昌王,叔匡为太原王。这一月,隋派遣晋王杨广率领部队前来讨伐,从巴、蜀、沔、汉顺水而下到广陵,数十条路一齐攻人,沿江镇守部队,陆续奏报得知。这时新任湘州刺史施文庆、中书舍人沈客卿掌管机密,压住不向上奏报,所以没有防备。

祯明三年春季正月乙丑初一日,到处弥漫着大雾。这一日,隋总管贺若弼从北道广陵渡水到京口。总管韩擒虎奔向横江,渡水到采石,从南道将与贺苦弼的军队汇合。丙寅日,采石守卫将领徐子建飞马奏报紧急变故。丁卯日,召集公卿来讨论军事。戊辰日,朝廷内外都戒严,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一并升为都督,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领水师从白下出发,散骑常侍皋文奏率领军队镇守南豫州。庚午日,贺若弼攻陷南徐州。辛未日,韩擒虎又攻陷南豫章,皋文奏大败逃回。至此隋军从南北两道同时并进。后主派遣骠骑大将军、司徒豫章王叔英屯兵朝堂,萧摩诃屯兵乐游苑,樊毅屯兵耆阇寺,鲁广达屯兵白土冈,忠武将军孔范屯兵宝田寺。己卯日,镇东大将军任忠从吴兴回到京城,命令他屯兵朱雀门。辛巳日,贺若弼占据钟山,屯兵在白土冈的东南。甲申日,陈后主派遣众军与弼大战,众军大败。贺若弼乘胜追赶到乐游苑,鲁广达仍督促散兵拼力奋战,不能抵抗。贺若弼又进攻宫城,火烧北掖门。这时韩擒虎率领众人从摩擦林到石子冈,任忠向韩擒虎投降,并为韩擒虎带路经朱雀门奔向宫城,从南掖门入宫。于是城内文武百官都仓惶出逃,只有尚书仆射袁宪仍留在殿内。尚书令江总、吏部尚书姚察、度支尚书袁权、前度支尚书王瑗、侍中王宽仍留在宫内。陈后主听说敌兵已到,带着十几个宫人从后堂景阳殿逃出,想投井自尽。袁宪侍奉左右,苦苦相劝,后主不听。后闇舍人夏侯公韵又用身体遮蔽井口,后主与他们争执许久,才跳进井里。到了夜晚,后主被隋军捕获。丙戌日,隋晋王杨广攻占京城。

三月己巳日,后主与王公百官从建邺出发,进入长安。隋仁寿四年十一月千子日,陈后主死在洛阳,终年五十二岁。死后追赠大将军,封为长城县公,谥号为炀,埋葬在河南洛阳邙山。

史臣侍中郎郑国公魏徵说:

主高祖从田埂间兴起,有杰出非凡的英姿。当初扶佐藩国时,就显示出奇才谋略,驻屯南海,平定叛乱。高举旗帜向北挺进,目的在于辅佐王室。扫除已获成功的侯景,拯救摇摇欲坠的梁朝,使中断的天纲得以继续,艰难的国运转为昌盛,百官都有主,旧的典章制度不至废除。魏武帝使汉朝国运得以延续,宗武帝让晋朝恢复,其功劳之大,也没有超过陈高祖。这时内乱尚未平息,外邻强敌又兴起。王琳在上游作梗,周、齐在江、汉制造动乱,朝廷畏首畏尾,国家若存若亡,这时不如图谋,迅速改变天命,虽说是上苍有心照顾,也确实非常迅速!然而高祖志向远大,胸襟豁达,或是从对手中间录用贤士,或是从逃亡的人中提拔能人,掩盖他们接受贿赂的过错,宽恕他们各为其主所犯的罪行,视为亲信,使他们都能拼死出力,所以才能判断各种情况取得胜利,形成现在三分天下的局势,鼎足而立的雄才大略,无愧于孙权、刘备。

世祖天资聪明,神思清朗,早年遍读经书典籍,能体会百姓的疾苦,想选定法令典章,差不多达到完美政治的境地,恩德与刑法并用,平定叛乱,战胜艰难,使群凶投降归顺,使强邻震动惊惧。虽然帝主忠厚的教化不能到达边远地方,但其俭朴的作风足以成为后人的榜样,即使算不上是明察之君,也称得上是遵守成法的良主。

临川王即位时比周成王年长,其过错比太甲要小。宣帝有周公的和善,却无伊尹的志向,因而使明主不能复辟,放逐却成现实,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高宗原本也是在田间长起,心胸豁达开朗,登基继位,因为性情宽厚,民心归向。仁爱下人,宽待百姓。具有非凡的智谋勇气,以武略闻名,扬旗布阵,如风行电扫般迅速,开辟土地千余里,于是有了淮、泗的疆土,其战胜攻取之猛,近古未曾有过。于是君主奢侈,百姓疲劳,将领骄傲,士卒堕落,钱财空竭,将士开始打败仗,于是秦人强盛起来,陈兵江上窥视等待机会。李克认为吴先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数战数胜。仗打多了则百姓就会疲惫,胜仗多了则君王骄傲,用骄傲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没有不灭亡的。的确如此!高宗开始用其宽宏大度得人心,最终却因骄奢淫逸导致失败,文帝、武帝的大业,毁在他手里。

后主生在深宫之中,经妇人之手抚养长成,虽国家在困苦之中,仍不知耕种的艰难。初登基之时,惧怕有危险,多次颁布一些同情百姓的诏书,而后稍稍安定,又鼓动淫侈之风。宴请诸公,寄情于诗文酒色之中,亲近小人,并委任以中枢要职。谋画策略,也就没有正直忠臣参与,权力要职,无不是些巧取豪夺的官吏充任。政治法律日益浑浊,居位食禄而不理政务之人充满朝廷,通宵狂饮,纵欲美色,耽误荒废朝政,国家危亡无人怜悯,上下相欺,众叛亲离,临近危机而不醒悟,只能自己跳入井中,希望苟且偷生。他用这种方法保全自己,也算等而下之了。

纵观诸位君主,登基称帝,在建国伊始,都想使他的国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仰视五帝、俯看三王,然而有好的开头,却很少能善始善终。这是什么缘故呢?他们都是中庸之才,心内无长久之品性,口里讲着仁义,又为嗜好与欲望而动心。仁义有利于事业但取得它们的路途遥远,嗜好与欲望依随性情而方便身体。便利身体就难以长期脱离,道路长远就难以树立取得它的坚定志向。阿谀奉承之徒,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引导君主嗜好欲望,如顺着坡道滚圆丸,顺流水决堤坝。若不是上应星宿、天生明德的圣人,谁能抛弃自己的喜好,而时刻挂心百姓呢?这就是为什么成王、康王、文帝、景帝千载而不遇,桀、纣、幽王、厉王没有一代没有,国家社稷遭害,自己身体受辱,于是被天下人耻笑,怎么不让人痛心!古人有言,亡国的君王,大都有才有艺,观察梁、陈及隋,这话一点不错。不尊崇教义的根本,偏偏崇尚浮华的诗文,助长浅薄虚假风气,这都是导致国家混乱灭亡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