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煤矿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2884800000023

第23章 煤矿工人职业病的防治(3)

技术干部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安全卫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本行业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本职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系统安全工程知识等。

行政管理干部安全卫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职业安全卫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知识以及其本职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教育内容应包括: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卫生知识、安全文件;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程序;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项内容。

班组长和安全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内容包括: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和安全文化的知识、安全技术、本班组和一些岗位的危险因素、技能及本企业、安全注意事项;本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抢救与应急处理措施等。

②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对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称为特种作业人员。

按照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有十二类:金属焊接切割作业;电工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登高架设;制冷作业;压力容器操作;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爆破作业;矿山排水作业(尾矿坝作业)和其他符合特种作业基本定义的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年龄满18岁;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相应工种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参加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并成绩合格;符合相应工种作业特点需要的其他条件。

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这种培训教育要实行理论教学与操作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应放在提高其安全操作技术和预防事故的实际能力上。

③一般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组织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主要有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教育、改变工艺和变换岗位教育。

三级教育是指企业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三级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改变工艺和变换岗位的安全卫生教育,是指企业在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卫生教育;企业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调离岗位作业的安全卫生教育是指当组织内部职工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或从某工种改变为另一工种,或因放长假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的情况,组织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卫生培训和教育,以使其掌握现岗位安全卫生特点和要求。

④经常性职业安全卫生教育。不管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也是这样,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这就是经常性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在经常性安全教育中,安全态度、安全思想教育最重要。进行安全态度、安全思想教育,要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经常性安全教育的形式有:每天的班前和班后会上说明安全卫生的注意事项;安全卫生会议;事故现场会;安全卫生活动日;张贴安全卫生招贴画、宣传标语及标志等。

救援及处理职业危害应急事故的方法

(1)职业危害应急救援设施。

①报警装置,冲洗设备、急救用品、应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冲洗设备、急救用品、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害工作场所,是指发生有毒毒物、有害气体、刺激物质、强腐蚀物质、射线泄漏和高温等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急性危害的工作场所。

这些工作场所,应当针对其存在的急性职业损伤因素,设置足够数量的相应的报警装置、洗眼器、现场急救用品、喷淋装置等冲洗设备。

必须将所设置的应急撤离通道标识清楚,应急照明等设施务必备齐。如果可能泄漏的有毒有害气体、毒物、强腐蚀物质、刺激物质的弥散、流动具有方向性和规律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这些急性职业损伤因素的流向,在远离人群、重要财产设施和相对较为安全的地方设置泄险区,用于吸纳、消除、处理急性职业损伤因素,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②应急救援设施、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关键措施,对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意义重大。如果不能处于正常状态,就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对于一些有有效期规定的用品、材料等,应当及时更换,保证其效能。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认识危险,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通过对事故后果的预测和估计,针对事故所制定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对策。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外部预案和内部预案构成,相互独立又协调一致。对同一种事故后果的预计,政府部门根据当地安全状况制定外部预案,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制定内部预案。

①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如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依据。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首先应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对重大危险源的潜在的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根据重大危险源的潜在的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来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以,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依据就是危险源的潜在的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可参照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

潜在的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就是系统地确定和评估重大危险源究竟会发生何种事故和可能导致什么紧急事件,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危害程度如何等。

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有以下内容:

潜在的事故性质和规模及影响范围;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估。

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救援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式。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和训练。要加强对各救援队伍的培训。指挥领导小组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危险目标可能发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演习。把指挥机构和各救援队伍训练成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良、思想进步的指挥班子和抢救队伍。一旦发生事故,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救援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并消灭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事故处置与工程抢险抢修。发生重大事故时,各有关部门应即刻处于紧急状态,由指挥部统一指挥,根据对危险目标潜在危险的评估,按处置方案有条不紊地处理和控制事故,既不要手忙脚乱惊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尽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的工程抢险抢修是控制事故、消灭事故的关键。抢险人员应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在做好个体防护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堵漏排险,消灭事故。

现场医疗救护。及时有效的现场医疗救护能有效的减少伤亡。车间应建立抢救小组,每个职工都应学会心肺复苏术。一旦发生事故出现伤员,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发生化学灼伤,要立即在现场用清水进行足够时间的冲洗。

对中毒的伤员,应在注射特效解毒剂或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后才能根据中毒和受伤程度转送各类医院。在医院和厂内卫生所抢救室应有抢救程序图,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熟练掌握每一步抢救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紧急安全疏散与社会支援等。有重大化学事故发生时,可能对厂区内外人群安全构成威胁时,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对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进行紧急疏散。企业在最高建筑物上应设立“风向标”。疏散的方向、距离和集中地点,必须根据不同事故做出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疏散安全点处于当时的上风向。对可能威胁到厂外居民(包括友邻单位人员)安全时,指挥部应即刻联系地方有关部门,引导居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本单位抢险抢救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指挥部必须立即向上级和友邻单位通报,必要时请求社会力量援助。

4.粉尘的特性及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性粉尘

在有些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固体微粒,该微粒能较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的空气中,这便是生产性粉尘,其粒径多在01~10微米,它是污染环境、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冶金、煤炭、建材、机械、电力、轻工等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粉状物料的混合、筛分、包装及运输,如水泥、面粉等的生产和运输过程。

(2)固体物料的机械粉碎和研磨,如选矿、耐火材料车间的矿石粉碎过程和各种研磨加工过程。

(3)物质被加工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的氧化和凝结,如矿石烧结、金属冶炼等过程中产生的锌蒸汽,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凝结、氧化成氧化锌固体微粒。

(4)物质的燃烧,如煤燃烧时产生的烟尘量占燃煤量的10%以上。

当分散在气体中的微粒为固体时,称为“粉尘”;当分散在气体中的微粒为液体时,称为“雾”。

容易产生粉尘的行业和工种

(1)金属冶炼中矿石的粉碎、筛分和运输等。

(2)矿山开采:各种金属矿山的开采,煤矿的掘进和采以及其他非金属矿山的开采煤,是产生尘肺的主要作业环境。主要作业工种是凿岩、爆破、支柱、运输等。

(3)建筑材料行业,如耐火材料、水泥、玻璃、石料生产中的开采、破碎、碾磨、筛选、拌料等、石棉的开采、运输和纺织等。

(4)铁路、公路、水利建设中的开凿隧道、爆破等。煤矿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的几乎所有作业工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

(5)机构制造业中铸造的配砂、造型,铸件的清砂、喷砂以及电焊作业等。

煤矿生产过程中随着煤、岩石被破碎而产生的煤、岩石和其他物质的细微颗粒总称为煤矿粉尘或矿尘。

粉尘的分类

许多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都能产生粉尘,如采矿与矿石加工(粉碎筛分运输),筑路、开凿隧道;金属冶炼;机械铸造的配砂、清砂;耐火材料、水泥、玻璃的生产;搪瓷、陶瓷生产;皮毛工业、纺织工业及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成品的运输包装;农业生产中的植物性粉尘和动物性粉尘等。

悬浮在空气中的粉尘叫浮尘,也叫浮游浮尘;因自身重量降落在设备、物料上和巷道周边上的粉尘叫降尘,也叫沉积粉尘。浮游粉尘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呼吸器官,其中较大的粉尘被阻留在呼吸道内易于被排出体外,而小于5微米(1毫米=1000微米)的粉尘我们把它称为呼吸性粉尘,因为它们大部分可进入人体肺部而引发各类尘肺病。含有各种粒径的粉尘叫全尘。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1)无机粉尘。

①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铅、锰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

②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③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粉尘。

(2)有机粉尘。

①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

②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③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两种或几种混合存在的粉尘。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如金属制品加工研磨时有金属和磨料粉尘;煤矿开采,有岩尘和煤尘;农业生产中,扬场时有谷物粉尘和泥土粉尘;棉纺厂准备工序有棉尘和泥土粉尘。

煤矿粉尘是生产性粉尘中的一种,按组成成分,可把煤矿粉尘分为煤气和岩尘。

粉尘的理化特性与健康的关系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与人体的健康及防尘措施有着密切关系。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中含游离二氧化硅的量越高,则引起病变的程度越高,病变发展的速度越快。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进入人的肺内后,在二氧化硅的毒性作用下,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形成胶原纤维结节,使肺组织弹性丧失,硬度增大,造成通气障碍,影响肺的呼吸活动,即人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引起矽肺。矽肺是尘肺中进展最快、危害最重的一种。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量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

(2)粉尘浓度。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量,以毫克/立方米表示,即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粉尘浓度,直接决定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同一粉尘,在空气中浓度越高,被人体吸入的量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引发尘肺。

(3)粉尘粒度分布。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的组成称为分散度。空气中粉尘由较小的微粒组成,则分散度高;反之则分散度低。一般用直径微米表示粉尘粒子的大小。

分散度越高的粉尘,沉降速度愈慢,稳定程度越高,被机体吸入的机会也就愈多,危害就愈大,通常把直径小于10微米的粉尘称为呼吸性粉尘。

分散度与粉尘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大的尘粒(10微米左右)在上部呼吸道沿途均被阻留;小的尘粒(5微米左右)可达呼吸道的深部。

(4)形状和硬度。质量相同的尘粒,形状愈接近球形,阻力就越小,沉降就越快,危险就越小;硬度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粉尘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