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煤矿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2884800000027

第27章 煤矿工人职业病的防治(7)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称之为振动。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是振动对人体影响的两种形式。振动向身体传导时,一般是从支持身体的部位与振动体表面接触传入。地面振动时可从站立者两足传入,乘坐船、车、飞机时振动是由臀部或下肢传入身体,这种能传到全身的振动称为全身振动。工人手持振动工具,在操作中工具的振动传到手、臂甚至到肩,这种只能传到局部的振动称为局部振动或手传振动。

常见的振动作业

(1)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2)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锻工、砂铆工、捣固工、钻孔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3)生产中由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在生产中接触到的振动源有:

①电锯、电钻、砂轮机、抛光机、研磨机、林业用油锯、养路捣固机等电动工具。

②凿岩机、铆钉机、风铲等风动工具。

③收割机、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④摩托车、内燃机车、船舶等运输工具。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才是更重要的。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赫兹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由于工作状态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

(2)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通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14赫兹,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下肢疲劳、足部疼痛、皮肤温度降低、足背脉搏动减弱;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等情况。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机体代谢增加等情况。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头疼头晕、出冷汗、心率和血压降低、呼吸浅表等症状。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的不良影响。

(3)振动病。振动病是法定职业病。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长此以往,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前期手部症状为手疼、手麻、手凉、手胀、手掌多汗,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颤、手僵、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体位和姿势、接触时间、个体差异、噪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振动病的预防措施

(1)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手指受冷。

(2)基础隔振。将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如软木、橡胶、泡沫乳胶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3)选用动平衡性能好、噪声低、振动小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手柄、减振支架、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

(4)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锤,以电焊代替铆接等。

10.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措施

噪声的概念

噪声是人心理上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工件撞击与摩擦、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工人在有噪声源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叫做噪声作业。

分贝是声压级单位,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等是噪声的主要来源。生产性噪声,是涉及面最广泛、对工作人员影响最严重的噪声,目前已成为主要污染因素之一。

工业噪声的分类

(1)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运转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电机等发出的声音。

(2)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摩擦、撞击、固体的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球磨机、纺织机、机床、电锯、碎石机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3)空气动力性噪声:这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空气压缩机、通风机、汽笛、喷射器、锅炉排气放空等产生的声音。

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损害听觉。短时间暴露在噪声下,可引起以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症状的听觉疲劳。长期在噪声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声在80分贝以下对听力的损害甚小,一般不致引起职业性耳聋;噪声在80分贝以上,对听力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噪声在95分贝以上,对听力损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40分贝的噪声,在短期内即可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150分贝的噪声,听觉器官将会发生急性外伤(耳膜破裂),造成双耳完全失聪。

噪声性耳聋不能治愈,一旦耳聋,便无法治愈。噪声性耳聋是法定的职业病,而由噪声引起的其他疾病目前还未被列入职业病目录。

(2)影响交谈与思考。噪声环境下,语言的清晰度降低,正常的交谈和思考受到影响。

(3)影响睡眠。噪声在40分贝以下,对人的睡眠基本无影响;噪声在55分贝以上,严重影响人的休息和灵敏度。

(4)引起各种病症。长时间接触高声级噪声,除引起职业性耳聋外,还可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5)引起事故。强烈噪声可导致某些机器、设备、仪表甚至建筑物的损坏或精度等下降;在某些特殊场所,强烈的噪声可掩盖警告音响等,引起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事故。

噪声危害的影响因素

(1)噪声工龄和每个工作日的接触时间。工龄越长,职业性耳聋的发生机率越大;噪声强度越大,出现听力损失的时间越短。噪声强度虽不很大,但作用时间极长时,也能引起听力损失。

(2)噪声的性质。强度和频率经常变化的噪声,比稳定噪声的危害更大。脉冲噪声、噪声与振动同时存在等情况,对听力损害更大。

(3)噪声的强度和频率组成。噪声的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噪声在80分贝以下,对听力的损害甚小,噪声在80分贝以上,对听力损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140分贝的噪声,在短期内即可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噪声的频率对于噪声危害程度的影响很大,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的危害更大。

(4)个体感受与个人防护。个体对噪声的感觉也会影响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发病机率。佩戴个人护耳用具可以减缓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噪声的控制措施

噪声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技术控制。

①消声材料:作为替代密封的办法,用在输送蒸气及高温液体管子的外面。

②减振:采用增设专门的减振垫。

③封闭:将产生噪声的机器或其他噪声源用吸音材料包围起来或者人在隔音的操作室内工作。

④屏蔽:在减少噪声的直接传递方面很有效。

⑤吸声处理:从声学上进行设计,用墙壁和天花板来吸收噪声。

⑥使用消声器:当空气、气体或者蒸气从管道中排出时或者在其中流动时,用消声器可以降低噪声。

(2)管理控制。

①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得从事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

②方向和位置控制:把噪声源移出作业区或者转动机器的方向。

③隔离作业人员: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下,操作人员应短时间进入这种暴露在高声压的噪声环境下工作。

④个体防护:个人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可取得较好的防声效果,这是最后一道防线。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具的区域要明确标明,对用具的使用及使用原因都要讲清楚,要经适当的培训。

⑤定期体检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加以治疗观察,重者应调离噪声作业。休息时离开噪声环境,减少接触噪声时间,可减轻噪声对人体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