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博览2
2885400000027

第27章 经济地理(6)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一向是我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湖泊众多,水道密布。由于地势低平,降水多,河流、湖泊密,港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构成稠密的水道网。这些水道网水流速度适宜,是青、草、鲢、鳙等淡水鱼产卵的优良环境,也是鱼类之食物菱、莲、苇等草类繁殖生长的场所,为鱼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在这“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水乡泽国”之中,盛产鱼虾,其中尤以江苏、湖北的淡水鱼产量最大。

我国的三大林区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树木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树木就有五千多种,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一般称为东北林区。这里,林区绵延上千千米,形成一片树海。因为这里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所以耐寒的针叶树最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地区。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等,也有属于阔叶树的白桦、水曲柳等。东北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葱郁茂密,遮天蔽日,站在森林里,只有中午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见到阳光。因为树木长得很密,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山麓有滔滔江河,山沟有股股泉水,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真是“一山有四季”,所以树的种类特别多。山下和各地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树,山腰上是落叶阔叶树,再上面就是针叶树。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这些树也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省还营造了成片的橡胶树和咖啡树,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南方林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条件良好,树木种类很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还有我国特有的竹木。这个林区南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宝库,经济林木更是丰富多彩,有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林等,后面的三种经济林,盛产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樟树是宝岛的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特产,它的枝叶可以提制樟脑。台湾省的樟脑产量,最高曾达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被誉为“樟脑之乡”。

除了以上三个林区外,我国还积极造林、护林、封山育林,不少荒山秃岭变成了“远山森林绿,近山花果香”的绿化山区,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营造了大片的防护林和经济林。

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的简称,这个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是指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千米,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其经济总量超过了瑞士和瑞典等欧洲经济体系,名列全球第十七大经济体系。

珠江三角洲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有竞争力产品为中心,创出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长,居全国首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珠江二角洲占了24家,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业14个“国家队”企业,有一半是珠江三角洲的企业。

珠江三角洲产品以出口量大占优势,2000年珠江三角洲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已超过200亿美元,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一半,出口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在国外设立企业6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现在到2020年战略机遇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准和国际竞争力,正在广东进行珠三角城市群规划调研的建设部负责人、专家和学者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在初步调研后认为,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城镇化建设,将主导珠三角的未来发展。

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以镇江为顶点,向东北、东南方向散开,东至东海、黄海,北通扬州运河,南抵杭州湾,呈一痢形,地跨江、浙两省和上海市,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

长江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之誉。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其周围有大小湖荡250多个。整个三角洲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交通便利,物产极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称为“金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

“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长三角”不仅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人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5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这里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数千家大型企业。

这里是一方投资热土。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落户,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180多家,“长三角”正在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两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环渤海经济区面积51.8万平方千米;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而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南水北调工程

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始,国家就有“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预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