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邀约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旅日华侨,在东京赤阪区桧町三番黑龙会的会所,召开了被史家称为同盟会成立前的预备会议。到会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组织的主要成员孙中山、黄兴等共70人。当时全国18行省,除甘肃一省那时没有留学生外,其他17省均有人到会。
会上,首先由孙中山演讲“革命之理由及革命之形势与革命之方法,约一时许讫”。接着,由黄兴“宣告今日开会,原所以结会,即请各人签名云。乃皆签名于一纸”。孙中山当即被推选为会议主席,主持讨论新团体名称和纲领。在讨论新团体名称时,有人提议定名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之宗旨,不专在排满,当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并行不悖”。众人赞成。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认为革命之名一出,党员行动不便。经过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会名确定,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词。黄兴随即提议“请赞成者书立誓约”,乃由孙中山即席起草盟书,黄兴、陈天华在文字上略加润色,制定誓词如下:
联盟人省府县人XXX,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天运乙巳年七月日中国同盟会会员XXX
按此誓词,众人书写盟书,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举行宣誓加盟仪式。最后众人盟书由孙中山保管,孙中山自书盟书,众推黄兴保管。宣誓完毕后,孙中山与入会者一一握手,并祝贺说:“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大家都高兴地鼓掌庆贺。众人以同盟会已成立,当有宪章,乃推黄兴、陈天华、宋教仁、马君武、汪精卫、蒋尊簋等8人为起草员,负责起草同盟会章程,提交成立大会讨论。中国同盟会筹建工作至此大体就绪。
自7月30日同盟会筹备会以后,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各省留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8月20日下午2时,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借日本人阪本金弥住宅,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百余人。
大会一开始由黄兴宣读起草员拟定的章程30条,经过讨论修改后通过。接着黄兴提议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全体举手赞成。会上还选举了各部职员、议员。
(二)同盟会机构与主要领导人
大会正式通过中国同盟会章程,并决定本部组织:总理之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现众所周知的章程是1906年5月16日修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共24条。同盟会本部机构和主要领导人情况为:
执行部:
总理:孙文
庶务:黄兴,后由朱炳麟、张继、孙毓筠、刘揆一相继主持。
书记:(初定马君武,未就)田桐,后孙中山又增派胡衍鸿(汉民)、但焘、李肇甫三人。
内务:朱炳麟、匡一。
外务:程家柽、廖仲恺。
会计:谢延誉,后改由何天炯继任。
经理:谷思慎、程克。
评议部:
议长:汪兆铭
议员:董修武、熊克武、于德坤、王琦、吴鼎昌、张树、冯自由、梁慕光、胡衍鸿、田桐、但懋辛、周来苏、胡瑛、朱大符(执信)、范治焕、吴永珊(玉章)、康宝忠。
书记:朱大符(兼)
司法部:
总长:邓家彦
判事:张继、何天瀚。
检事:宋教仁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不负众望的革命领袖,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总理绝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之前的功绩和取得的信任密切相关。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领导了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他亲自领导下的两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震惊了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盟会本部机构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是模仿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三部很少分头开会,“遇有重要之事,将三部人员结合,一次议决实行。自此制行后,司法、评议二部未尝独立行使职权矣。开会时总理在部,则总理主席,总理离部,庶务主席 ”。
大会最后由孙中山传授秘密口号,作为革命党人的联络暗号,即如问:“何处人?”答:“汉人。”问:“何物?”答:“中国物。”问:“何事?”答:“天下事。”黄兴旋又提议:“《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同人,半皆已入本会,今该社社员愿将此杂志提入本会,作为机关报,何如?”众皆拍手赞成。成立大会至此圆满结束。
(三)“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与会者表示赞同。后《二十世纪之支那》被禁,孙中山、黄兴等决定同盟会机关报“不用原名,拟另出一报;一切关系,表明概与断绝”。经孙、黄等数次会议,9月中旬,决定改名为《民报》。
《民报》编辑部实际上成为同盟会本部的公开机关。《民报》初为月刊,后为不定期刊物。第一期于1905年11月26日问世。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民报》发刊词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这样写道:“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1906年12月2日,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对“三民主义”作了进一步阐述。
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说:“那民族主义,却不必要什么研究才会晓得的。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决不会把他当做路人,也决不会把路人当做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满洲入关到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来当做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根本。”但是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孙中山所强调的并不是“尽灭满洲民族”,而是“扑灭他的政府”。
关于民权主义,按照孙中山的阐释,“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们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不是(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研究政治革命的工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万不得已才用,不可频频伤国民的元气。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侯,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宣传革命。《民报》以“三民主义”为理论指导,与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立宪派展开是革命还是立宪的大论战,取得了胜利。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对同盟会政纲的展开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它把反对清朝统治同反对帝国主义瓜分的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驱除鞑虏”的民族斗争同反对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治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满洲统治者。“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发展,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核定地价”的办法及后来提出的“土地国有”政策,反映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包含着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