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288800000005

第5章 像雄鹰一样翱翔—培养独立精神 (1)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干些家务活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 高尔基

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很少干家务活,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他们早起不叠被子,床上、桌上乱七八糟,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烧菜,光是吃现成的,穿现成的,很少主动擦(扫)地,打水,收拾屋子……养成了一种“小皇帝”、“少爷”、“小姐”的习气。他们常常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的任务是专心念书,上大学,家务劳动那些生活琐事,干不干无关紧要。

其实,正如古人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家务活虽是小事,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青少年的责任感、适应能力、生存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忆少年时代,“飞人”乔丹曾在CBA“60分钟名人访谈”节目中告诉主持人戴安娜·索亚:“许多人都挑我的刺,并且在女孩子面前嘲笑我。他们嘲笑我的发型,嘲笑我好吐舌头及其他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细节。女孩子们也跟着起哄,这样,我无法得到她们的好感,也无法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约会。”

于是,  这导致乔丹在上十年级时成了兰尼高中选修家政课的少数几个男孩中的一个。他干家务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乔丹回忆说,当年几乎每个到他家里去的人都会看见他手拿吸尘器打扫卫生或整理衣物。这些事被传扬开来,使得人们把他当成一个合格的好青年——一个敏感时代的合格青年——要知道,他并没有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整日游手好闲、酗酒斗殴。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每天都会为丈夫和家人准备早餐,这不仅不耽误政事、为人耻笑,反而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青少年多干些家务活,有许多益处:

首先,可以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想获得生活上的自立、自理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和父母分担家务劳动。

其次,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

再次,可以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促进家庭和睦。

另外,干家务活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智能的提高,有助于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

1995年11月8日出版的《中华家教》中有一篇文章说:

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坚持主张孩子应该干点家务活儿。他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曾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是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较不干家务活的高,独立生活能力较强。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干家务活的,以美国家庭最多,干家务活的时间也最多。

中岛博士的研究表明,开发智力理应从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干家务活正是一种好的训练。干家务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种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获得某种智能。干家务活还能从小训练孩子的运动器官,使动作、语言、技能等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大脑对各器官肢体的控制能力,使儿童的动作能力得到锻炼。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解得到的要多。”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基础,光有这个基础还不行,不培养锻炼是产生不了思想和智慧的。从小让孩子干点家务活儿,可以使之不致成为享用现成知识的人,而成为有才能、有丰富创造力的人。

由于家务劳动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世界各国都重视对青少年的家务劳动教育和训练。在日本,学校开设了学习家务劳动的课程,让学生学会洗衣、缝补、做饭这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德国100年来一直要求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劳动,布鲁尔市法院根据传统曾通过一项法律,规定:不足6岁的儿童可以只玩耍,不承担家务劳动;6~10岁要帮助父母洗器皿,收拾住宅,去商店买东西;10~14岁要在花园干活,刷鞋,擦鞋;14~16岁时要擦汽车,到花园翻土;16~18岁时,每星期要对住宅进行一次大扫除。

生活中,家务活范围很广,包括:扫地、抹桌子、拖地、叠被子、整理房间、做饭、买菜、洗衣服,等等。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乐于干家务活呢?

首先,要端正做家务的认识。我们对做家务有几种认识:一种认为做家务是父母的事,我们不必做家务;第二种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做家务会影响学习,所以做家务不是我们的事;第三种认为做家务太平凡,没出息,要做就做大事,不做小事。这几种认识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对做家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做家务是对家庭的一种贡献,一种责任。一个人从小就没有这种奉献精神和责任的人,将会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不愿负责的人,将会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尽到什么责任?做家务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小事里包含着大事,连一点点小事都不肯去做,怎么可能把大事做好呢?

总之,只有端正对做家务的认识,才有可能愿意去做、乐意去做家务。

其次,掌握一些做家务的方法,掌握一些生活小窍门,是大有好处的。

生活要自理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小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期末考试之后,他总是问老师“这次谁考第二名?”因为他知道,自己准是考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优秀生,在生活上却是一个低能儿。

从进小学到中学毕业的12年来,由于他学习成绩好,深得学校老师们的称赞和父母的厚爱。父母为了让他集中精力读书,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家中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干,做饭、洗碗、洗衣服等事,从不让他学着干,甚至连他的床铺也是父母替他收拾的。每次吃饭都是母亲把饭端到他跟前,真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到他十七八岁时,和他同岁的孩子,什么活都能干,也都会干,而他却连叠被子、洗碗之类的基本家务活都不会干。

参加高考后,小彭以全县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给彭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欢乐,亲戚朋友都投以羡慕的目光,称赞他聪明。同年8月,小彭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跨进了令人向往的大学。然而,开始大学生活没多久,由于他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自己不会买饭,不会洗衣服,不能独立生活,感到十分苦恼。尽管同学们也给了他应有的帮助,但还是解决不了他的实际生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向校方申请休学。学校根据他入学后的实际情况,批准了他的申请。

第二年开学时,学校给他寄去了复学通知书。但谁也没有料到,接到复学通知书的小彭,居然因惧怕离开父母后自己不能独立生活而悲观厌世,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纵身从五楼跳了下去,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理,是青少年成人、成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面向未来的重要素质,也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有一年,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4%的青少年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青少年“做事依赖别人”;28%的青少年“很少帮助家长干活”。

试想,温室中的鲜花,能经得住社会、人生风雨的考验和打击吗?

曾有一篇报道说,某机构组织了一次中日小学生联合夏令营,中国学生的自理能力表现得很差。相应的,意志力、抗压力也令人担忧。

2006年6月17日,1 600多名北京考生在北京四中参加了香港大学的英语笔试。考前10分钟,不少考生竟然找不到考场,还有不少考生忘带考试证件。负责北京考点的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的范冠豪认为,部分考生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自理能力太差。

对我们青少年朋友而言,将来面对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是综合能力的较量,没有自理的能力,你将在起跑线上就满盘皆输。因此,从小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是每个杰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在加拿大,青少年朋友为了锻炼自理生存的本领,很多人都有制定严格的时间表的习惯。一位少年曾经自豪地说:“我每天早晨很早就要出门送报纸,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从来没有耽误过!”

加拿大的高中生还必须做30个小时的义工,一分钟都不能少。自理的概念并不仅仅要求自己照顾自己,还要自己规划自己,自己锻炼自己。

在德国,青少年从不让家长代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就被当作是一种耻辱。法律还规定,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青少年要养成自理的习惯,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

1在家中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买菜、洗碗,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多操心。上学放学不用父母接送,日常生活自理得当,衣服自己洗,房间和物品自己整理。

学会做饭,饮食是生存自立最基本的要求,掌握烹调的技艺也是自理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会处理简单的故障,例如修理自行车、门窗等。但是,在处理电、煤气等易发生危险的作业时,需要父母在旁边指导。

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2在学校中

完成卫生、值日等任务,学习栽树、护花、剪枝等劳动技能。

3在社会中

趁假期打打工,兼职家教,或参加一些社会服务、实践、夏令营、“野外生存”等活动。

自己做一个决定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卡莱

生活中,许多青少年从小到大,从日常生活、交友、学习、报考专业、工作,甚至恋爱,都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和安排。他们或者依赖,或者无奈。然而,真正的杰出青少年,应勇敢地自己做一个决定。

在《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9年8月,有一位叫李鸣的考生以总分659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在报考专业一栏中,李鸣填的是生命科学。

李鸣之所以填生命科学,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潘教授唤醒了他对生命科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