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花鼓戏
2888300000008

第8章 花鼓戏著名艺人

(一)何冬保

何冬保,湖南花鼓戏演员,湖南华容人,自幼学艺,工丑,14岁登台。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组织胜利班,在洞庭湖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长沙花鼓戏剧团团长、湖南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湖南艺术学校顾问。唱腔高亢爽朗,轻松自如,自成一派。代表剧目有《讨学钱》、《李三娘过江》、《卖杂货》等。改编并主演的《刘海砍樵》于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

何冬保1917年出生于华容县北景港镇一个贫穷的农耕之家。年仅5岁,何冬保就把《铜钱歌》、《洗菜心》、《采茶歌》之类的民歌调哼得烂熟,小小年纪便扬名乡里。7岁时就与老人张海庭一起唱地花鼓(华容人称早期的华容花鼓戏为唱地花鼓),并学会了《李三娘过江》、《张先生讨学钱》等一系列民间戏曲。

何冬保从师于杨保生的时候是20世纪30年代,那时演唱的传统节目就有《刘海戏金蟾》(即后来的《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韩湘子化斋》、《扳笋》、《洗菜心》、《八百里洞庭》等作品。20世纪40年代,何冬保演花腔,张海生演小生,晏清秀演旦角,都曾上台演出。甚至连师叔唐放勋有时也上场出演旦角。显然,后期著名的湖南花鼓戏代表作《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韩湘子化斋》等作品在很早以前的华容花鼓戏中就有了。20世纪50年代华容县文化馆袁修广老师创作的现代剧《牧鸭会》曾代表湖南花鼓戏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南地区戏剧调演并获奖。对以后湖南著名现代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等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底,抗日战争胜利。群众欢天喜地,到处邀班唱戏,何冬保便开始组织自己的“胜利班”。由于戏艺高超,胜利班逐渐唱响了华容、南县、安乡一带。解放前夕,何冬保率班进驻长沙,在现在中山西路搭了一个简易戏园,取名“民众戏院”,胜利班也改名为“长沙楚居社”。1949年8月,长沙解放,何冬保率领他的楚剧社划着“采莲船”,欢迎进城的解放军。

1982年他演出的《刘海砍樵》、《蔡坤山犁田》和《张先生讨学钱》等片断,被中国艺术团录制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华容地方花鼓戏在何冬保的引领下,由下里巴人早期的谋生表演艺术,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湖南花鼓戏,从此跻身于阳春白雪的戏剧殿堂。

(二)王佑生

王佑生同志是湖南邵阳花鼓戏剧团著名的老艺人,王佑生同志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为生活所迫,16岁就进入了“只能在农村混口饭吃”的花鼓戏班学戏,他和其他艺人一样,受尽了压迫和剥削。1950年,他参加了湖南邵阳花鼓剧团演青衣。当时,团里为了培养一批青年女学员来演青衣,要王佑生同志改演别的角色,他服从了剧团的要求,改习了老旦、彩旦。先后塑造了很多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像《打鸟》中的毛母、《装灶王》中的王大妈、《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韩梅梅》中的韩奶奶,都得到群众的好评。尤其是他所创造的毛母,更是脍炙人口,许多兄弟剧团都先后来向他学习。

(三)叶俊武、叶红父女

叶红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刘海戏金蟾》著名的第四代“胡秀英”演员。也是第三代著名“刘海”叶俊武的女儿,她从小就喜欢看父亲演戏,有时候还跟着父亲学唱、学跳,后来进了省艺术学校。 1993年叶红毕业分配到省花鼓戏剧院。《刘海戏金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花鼓戏了。她说:“为了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我们在排练中特别注意刻画人物形象,从一句话、一个唱腔、一个手势到一个眼神,都有其具体的思想内容。”在视觉效果上,《刘》剧不仅改排了舞蹈,而且特地从上海请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张京信设计服装。

主演过《野鸭洲》、《两张头纸》等剧,并因《刘》剧获得巨大成功的叶俊武在谈到李左和叶红的合作时说:“这一代‘刘海’、‘胡秀英’都很优秀,他们俩配合非常默契,戏剧是一个整体活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演好。”

(四)张秀芳

张秀芳,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殷棚乡人。花鼓戏艺术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而且结合当地的阳腔和梆子戏的音乐和表现方法,拥有丰富的音乐语汇,道白使用地方方言、俚语,加上演唱时的邦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很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为了使这朵民间文艺奇葩茁壮成长,2000年张秀芳投入资金一万多元,购置戏装道具等,成立了自己的专业演出队,并先后收杨荣、方应亮、李金霞、李德友、李霞、张智琴为徒,悉心传授艺术,壮大了演出队伍,还吸收了三名音乐爱好者加入演出队,丰富了伴奏音乐。张秀芳和他们同台演出,一招一式,一字一句耐心示范,认真指导,使他们的演技提高很快。

山区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为了满足群众需求,2004年张秀芳又投资万元,购置了刻录机,办理了相关手续,请来摄像师和演员,把自己家做舞台,将《送香茶》、《打补丁》、《何氏嫂劝姑》、《夫妻观灯》等四十余部农民喜闻乐见的曲目刻制成光碟,送给乡亲们观赏,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演出队每年外出演出八个月左右,在河南光山、新县、商城、罗山,湖北省的麻城、红安、孝感,安徽省的六安、金寨,江西省的德安、九江等地,都留下了光山花鼓戏的影踪。

张秀芳对花鼓戏艺术的不懈追求,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为文殊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张秀芳荣获花鼓戏表演一等奖、民舞表演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优秀演员,她带领的花鼓班获得“先进单位”;2008年获花鼓戏表演一等奖;2010年3月,参加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纪念奖。

(五)李谷一

李谷一,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1961年至1974年,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因主演《补锅》一剧拍成电影而成名,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会演优秀奖。

(六)胡新中

胡新中,1953年出生于湖北天门。1969年考入湖北省潜江荆州花鼓剧院,1974年以《平原作战》在湖北省现代戏调演中一炮打响。1981年又以传统戏《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参加湖北省专业剧团戏曲中青年演员比赛,获得主演二等奖。1984年他在《家庭公案》中饰王向长在湖北省戏剧调演中获得演出一等奖。1987年在传统戏《审妻》中饰吴诚道获湖北省戏曲中青年演员比赛主演一等奖。1990年以《原野情仇》中的仇虎获首届荆州花鼓艺术节主演一等奖和湖北省首届牡丹花戏剧奖。

胡新中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湖北省花鼓戏协会会长,湖北省潜江荆州花鼓剧院院长。

(七)其他艺人

除了长沙的何冬保(丑)、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叶俊武父女、张秀芳、李谷一、胡新中以外,花鼓戏还有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湘潭的廖春山(旦)等众多著名花鼓戏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