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2890400000027

第27章 劳动竞赛和员工激励(3)

②准确性。就是先进事迹材料在表现程度上必须准确无误。总结先进事迹材料时,必须实事求是,不加水分,贡献有多大就说多大,不能有意拔高;不能因为要突出先进人物而贬低群众,把集体的成绩记到一人身上;不能无根据地滥用“一贯怎么”、“始终怎样”等过头话,华而不实。只有保证先进事迹材料的准确性,才能使群众对先进人物心悦诚服,无所非议。

③可学性。就是先进事迹材料要提供群众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在总结先进事迹材料时,不能只是公开成绩,使群众看后觉得可敬而不可学,而是要把其所以取得成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工作经验总结出来,从而启迪群众与先进比,向先进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秉公办事。在评比中,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即本单位涌现的先进典型,在外面名声很响,而在本单位都备受冷落。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典型起到“一花引来万花香”的作用?评比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消除嫉妒心理。

②要克服盲目崇外思想。

③要敢于扶正祛邪。

4.劳动竞赛的奖励措施

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探讨和研究奖励规律,发挥激励机制在劳动竞赛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搞好劳动竞赛具有重要意义。

奖励在劳动竞赛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广大参赛者为了创先夺魁,在脑力和体力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那些竭尽全力、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成绩优异者受到奖励是理所当然的。奖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奖励是对成绩优异者的肯定,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承认。通过奖励成绩优异者,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更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奖励是对参赛者劳动贡献的一种报酬。劳动竞赛中的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物质奖励实际上是根据人们劳动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具有经济价值和满足人们某些方面需要的物质利益。这种物质利益既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对劳动者个人为社会所作贡献,在报酬方面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又能振奋被鼓励者的精神和干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精神鼓励的作用。劳动竞赛中的精神鼓励,则是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旗帜,授予先进模范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劳动者在竞赛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给予肯定的评价。精神鼓励的作用是强化人们积极向上的公理,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奖励的原则

根据我国多年来劳动竞赛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政策的指导,进行奖励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在竞赛奖金的使用上,长期以来在两个问题:一是平均主义分奖金,“撒胡椒粉”;二是用得不活,作用不大。平均主义在劳动竞赛中造成诸多弊端,表现在:赛与不赛一个样;赛好赛坏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等;没有贡献的照样拿;责任不清、分配任务讨价还价,不讲清价钱不愿干。同时,在奖金使用上存在重复性,让部分参赛获奖者重复领取奖金。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企业都在探索革新竞赛奖金分配的有效途径,其中“竞赛奖励由平均分配型转变为落实责任与效益分配型”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竞赛奖励中的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这个原则的实质就是把竞赛奖励同职工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实现的经济效益紧密挂钩,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颇受职工称赞。

(2)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当代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要靠集体力量去完成企业的整体目标。但是,企业又是由大量的小群体组成的,这些小群体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时,其成员之间的内聚力就强,群体的力量就大,承担艰巨任务的能力也高。同时,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越强,个体目标越一致,那么群体凝聚力也越大。从奖励方式看也是这样,采取个体奖励制度,会使竞赛造成竞争式个体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如果采取群体奖励制度,以群体成绩计酬分享,则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责任感,从而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因此,在奖励表彰时,应首先根据集体绩效来奖励突出的集体,提高这个团体在自己成员和其他团体中的声誉,再根据为实现总体目标的贡献大小,奖励突出的个人。把对个人的奖励与对集体的奖励紧密挂起钩来,有利于把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统一起来,从而确保企业大目标的实现。

(3)奖励制度与考核制度相互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等,它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护工作现状的作用,但一般不起激励人的作用;另一类称为激励因素,如成就高低、尊重程度、责任大小等等,它能激发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是促进人们进取的因素。

将此理论借鉴到劳动竞赛奖励制度中来,也有指导意义。要使劳动竞赛的奖励成为激励因素,就必须与参赛者的实际贡献挂起钩来,该重奖的就要重奖。如果搞平均主义,评比人人有份,奖励人人沾边,就会把激励因素变成保健因素,只能满足于职工表面上的想法,导致职工工作平平庸庸。这种奖励标准再高,也不会激励大家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建立劳动竞赛实际绩效考核制度,并相应建立统一的奖励制度,真正把奖励与实际工作成绩连在一起,使参赛者能得到与自己的奋斗和贡献相适应的评价和奖励,该奖多少就多少,不该奖的一分都不照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竞赛的奖励发挥好激励作用。

(4)一次性奖励与不断变换手段相结合。强化理论对人的行为改变主张从刺激入手,以正面刺激为主,使行为得到加强或重复出现。要进行一次性物质鼓励和荣誉奖励,如除采取授予荣誉称号、照光荣相、登光荣榜、上光荣台、发荣誉证等手段后,还要为进一步增强先进模范人物的事业心、荣誉感和责任心而变化奖励手段,以强化对其的正面刺激,如组织报告会,与奖金、浮动工资、入党、提干、深造、旅游、疗养、住房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这种不断施加多种强化的奖励手段,可以巩固被奖励者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取得树起一批就站稳一批的结果。

(5)重奖和普奖相结合。重奖就是对劳动竞赛有突出贡献者在物质上予以重奖,在精神上予以高层次荣誉奖励,如记功、晋级、评选劳动模范等。普奖则体现在按照竞赛方案进行奖励,只要达到了竞赛奖励标准的就给予奖励。重奖与普奖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重奖的奖励对象主要是那些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显著者,或增收节约效益显著者,或技术攻关突出者。普奖不同于平均主义,其界限为:平均主义不分竞赛效果,不论有无贡献者都奖;普奖则是从竞赛效果出发,凡有贡献者都奖。两者有根本的区别。目前竞赛中已有重奖的典型事例,但重奖并不多见,有的该重奖者尚未重奖,不该普奖的却实施了普奖,这种现象有待于在实践中予以纠正和改进。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

奖励的内容与时机选择

奖励是一门心理学艺术,如奖励内容的确定、奖励时机的选择等,无一不与人们的心理状况相联系。

(1)奖励内容的确定。奖励的内容是同人们的需求相联系的。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了解了人们的不同需要,才能更好地确定奖励的内容,如有的人对奖金、奖品看得很轻,而注重社会荣誉;有的则注重经济实惠,而不太看重社会荣誉;有的则兼而有之。因而在确定奖励的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①奖励的内容要与受奖者的心理需求相接近。

②奖品的实用性要与受奖者心理的追求目标保持协调和平衡。

(2)奖励的时机选择。选择恰当的奖励时机,可以起到添油鼓励和鼓舞的作用。表彰和奖励时机的选择,一般说来应该在一个大的竞赛活动结束,第二个大的竞赛活动即将开始时为宜。选择这个时机进行表彰奖励,既是对先进人物在上一个大的竞赛活动中成绩的肯定,又是对下一个大的竞赛的动员和鼓动。这是将竞赛作为一个过程来讲的。在某一个竞赛过程之中,则应选择在人们的精神高涨时进行表彰和奖励,容易起催化剂的作用。如果等人们的情绪冷下来再表彰奖励,就会失去激励的作用。

奖励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劳动竞赛的奖励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

(1)劳动竞赛的奖励没有完全形成制度,随意性大。

(2)奖金分配平均主义严重,如有的以“竞赛”为名,造一份表格,领一叠奖金,平均分配,皆大欢喜,有的甚至将奖励经费作为“困难补助”等。

(3)奖励权限上收,竞赛难以搞活。

(4)多头竞赛,重复奖励,如在工会奖励的同时,妇联、青年团等部门也相继予以奖励,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且挫伤了多数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5)奖励资金不足,奖金难以落实。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劳动竞赛的奖励制度。

①统一管理,形成制度。为避免重复奖励现象,竞赛奖励应由劳动竞赛委员会统一管理。在竞赛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竞赛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对各种先进和荣誉奖励统一管理。根据劳模、先进的规格、层次,分别颁发各种荣誉证书,统一填写荣誉档案,对劳模和总厂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核奖,确保对劳动竞赛的优胜者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力争奖励标准相对平衡、公平,真正起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用。其次,要制定劳动竞赛奖励实施细则,确立企业劳动竞赛奖励的统一依据。再次,要建立考核指标定期公布制度,使参加者和参加单位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绩效心中有数,力争做到使职工对奖励有相对公平感。

②建立竞赛奖励基金制度。针对劳动竞赛奖励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活用足政策,大胆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其中,直接的关键性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落实竞赛奖励经费,科学地用好、管理好竞赛奖励经费。

③完善和优化奖励程序。分析劳动竞赛奖励中出现的平均分配奖金、奖金权限上收、重复奖励三个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竞赛奖励程序不明确,奖励制度不健全。为了优化和完善劳动竞赛的奖励,首先要树立以企业独立核算为核心的观点,要让企业组织劳动竞赛,进行竞赛奖励,就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理顺企业与企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凡应该给企业的权力尽快地下放给企业,凡应放给企业的经费尽数发给企业。

④政策向一线倾斜。凡一线开展的竞赛或为一线服务组织的竞赛项目要多批、快批。总体上要做到优先一线,适当考虑二线,从严控制三线。对一线竞赛和为一线服务中贡献突出的干部、职工,一方面要从物质上予以重奖,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精神鼓励,精心培养扶植,该晋级的优先晋级,能入党提干的择优入党提干,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⑤注重奖励的对称性和政策性。竞赛奖励经费发多少,何时兑现,要统一安排,统筹考虑。一般来说,每一项竞赛活动开展之前,就要对奖励标准做出明确规定,提高竞赛透明度,增加职工的参赛热情;竞赛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比颁奖,取信于民。坚决克服竞赛奖励中的不及时、奖金不足的现象。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奖励,主要是解决好评审问题和按比例分等计奖的问题,不能只图建议的数量,重要的是要讲求建议的质量,更重视奖励合理化建议实施及产生的效益。

5.班组激励的主要方法

班组激励的内涵与过程

(1)什么是激励?激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把外部刺激转化为个人自觉行为的过程。

班组激励是指创造满足企业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行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产生实现企业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2)激励的过程。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会让个体内心紧张,从而驱动个体去搜寻并尝试能够满足需要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满足了需要,降低了内心的紧张,那么就会进入他的行为选择集,并成为在他的该种需要重新出现时优先选择的行为;如果结果每次如他所愿,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从而成为一种习惯选择。个体积极满足需要的行动是明确的目标导向行为,服务于目标的实现。目标实现也即满足了需要,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如此不断循环。激励就是对行为人实施外部刺激以激发他的内在愿望,影响其外在行动。

激励的积极作用

激励常常在这种时候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当一个人消极、倦怠的时候,当他想维持现状的时候,这时采取外部的刺激的方法,就能使其重新振作,发挥出其应有的能量。

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按时计酬的职工每天只须发挥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会发挥到80%~90%,这之间的差额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显现出非常惊人的效果。这组数据显示了激励对于维持或者提升绩效至关重要。

基层员工的管理,是所有的管理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着班组每一项任务的完成。一支散漫、拖沓的队伍必然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

班组长应根据激励原理和员工需要,采取不同激励方式,使班组成员力有所用、劳有所获、功有所奖、拼有所得、才有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激励机制在班组管理中的最主要作用,它对提高班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工作积极性都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6.班组激励的具体措施

班组激励有很多方法,但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确了解员工需求,制定明确激励目标,赏罚分明,及时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起到真正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