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89300000005

第5章 将人做到圆满处 (1)

君子与汉子的人生选择

智慧点金石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两位老夫子的承继关系,已为后世之人说尽。

客观地说,孔子要比孟子渊博,孔子的思想像海,穷其一生,难望其项背,孟子的思想像河,冲乱石、拍悬崖,荡气回肠,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君子,孟子教后世人如何做一条汉子,孔子熏陶了文明礼仪之邦,孟子孕育了中华英雄之魂。孟子的横空出世,为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儒家思想从此刚柔相济,进退自如,上可以辅君王,下可以安黎民,进可以兼善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又有“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静谧。

可以想象在遇到一件不平之事时,孔夫子一定是微笑以对,并彬彬有礼地去讲道理,告诉人家“你这样做不对啊”,“你这样就不是一个君子啊”,等等。无论人家怎样言语刺激,他都会保持一团和气,让人在如沐春风的教诲中,默然悔悟,这就是谦谦君子;而换作孟子,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老夫子目光如炬,与之对视,也许会先增添几分心虚,再加他心直口快,一言触其痛处,绝不姑息,而且道理娓娓讲来,让人防不胜防,不一会心理防线就会全面崩溃,颜面尽失,悔恨不已。面对这样的铮铮汉子,任何心内有愧之人都会畏之三分吧。

故事苑:曲径通幽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作为两种人格特征,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无论做到哪一点,都可以让人心生敬佩。而最能体现两者区别的当属鲁迅和胡适,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

鲁迅与胡适既是北大同事,又为《新青年》同人,在五四中并肩战斗过。

“五四”运动后期,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胡适与鲁迅日渐分道扬镳,走进了不同营垒。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钻入研究室”乃至后来的“好政府主义”主张皆为鲁迅所侧目。在《华盖集》正续编以及之后的每本杂文集中,我们都不难读到鲁迅对胡适这些主张的愤慨与讽刺。最严厉的谴责是他不点名地称胡适为“向日本人献上‘攻心菜’的学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以胡适为灵魂的“新月社”被国民政府查封了,鲁迅也没有只言片语的同情或慰问,反而说他们是焦大,被贾府塞了一嘴马粪。这并不是一个文人简单地谩骂,而是一个坚持自己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磊落之言,鲁迅自己也说他所有的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敢于“横刀冷对千夫指”,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身铮铮铁骨,绝不妥协。

而胡适却对此抱宽容的态度,并且批评、规劝苏雪林等当时批判鲁迅的人,表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卓越风范。鲁迅逝世了,尽管鲁迅生前与自己政见相左,恶言有加,但胡适不仅不否定鲁迅的思想,还为他恢复名誉。胡适的这个态度,其宽容、大度、雅量、明智,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绅士风度”。如果说鲁迅的光明磊落让人由衷敬佩,那么,胡适的这种“绅士风度”也同样是让人高山仰止的。

鲁迅和胡适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与鲁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协、坚韧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是渐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做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做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派。

胡适先生就如同一位温和的,善为他人想的谦谦君子,而鲁迅先生就是携一身正气,绝不与现实妥协的铮铮汉子。

弦外有音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取其圆润,不尖锐。 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却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

而铮铮汉子就像一株寒梅,挺立风雪中,傲然绽放。他们敢于仗义执言,绝不妥协。他们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移;他们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胆有识。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一箪食,一瓢饮,却敢于担荷一切苦难。正如古诗所云: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无论是谦谦君子,还是铮铮汉子,都是立身处世所应追求的美好人格,如果在人生路上选择一种作为你的修养的目标,你是选择做谦谦君子,还是铮铮汉子?

诚信,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底线

智慧点金石

《管子·枢言》曾写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这一美德伴随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儒学经典中一再强调“言而有信”。“信”确实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底线。“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今天,诚信已经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

故事苑:曲径通幽

综观人类,大凡品德好的人一定是讲求诚信的人,而诚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自家给孩子们授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可以在家里的学堂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幼年丧父,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外公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皇甫绩因信守诺言,而赢得他人的好感,从而美名在外,可见诚信的力量,也印证了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弦外有音

一诺千金,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正所谓“大车无,小车无”,和都是车子的关键所在,如果大车没有横杆,小车没有挂钩,那车子是走不动的。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不管做人、处世、为政,“信”都是关键所在。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失信者敬而远之。

人因诚信而立,做人须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是一轮万众瞩目的圆月,唯有与莽莽苍穹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高山之巅的纯净水源,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伪,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忍耐,人生的延长线

智慧点金石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不能容忍一些小事,最后就会坏了大事。

缺少忍耐的结果常常是事情难以圆满解决,甚至会因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这在现实生活中绝非少见。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在盛怒下常常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他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培根则告诫道:“无论你怎样表示愤怒,都不要作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忍耐是一种弹性前进策略,它是人生的延长线,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有时恰恰是赢取胜利的一种必要准备。

故事苑:曲径通幽

“忍字心头一把刀”,不是意志极坚强者,很难把这个写起来极简单的字做到位。

1076年,德意志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不仅要求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起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